雁门太守行
李贺(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前,追慕昭王千金求才;易水河边,犹闻壮士慷慨悲歌。唐朝诗人李贺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那种慷慨赴死的精神,让人们有了共鸣,对贤君猛士的渴求,对国家深切的感情,都混杂在易水河的滚滚涛声之中。
易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京津保三角地带之中。易县历史悠久,隋开皇元年置易州,开皇十六年置县,迄今已有多年。易县因易水而得名,易水河是易县人当之无愧的“母亲河”。
发源于古易州五回岭南麓,易水穿易县,过定兴,再与拒马河交汇,下白沟,达津沽,一路浩荡,奔流入海,素有“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的美誉。
公元前年,荆轲和着高渐离奏出的筑声,在易水河边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一千古绝唱至今为后人感叹。在抗日战争时期,易水南岸的狼牙山,5位八路军战士在弹尽粮绝后英勇跳崖,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宁死不屈、血战到底的战斗精神。
易水河见证了一幕幕历史画卷,千百年来流淌不息,昭示着以“慷慨悲歌”为主要内容的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激励着一代代易县儿女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义无反顾、奋发有为。
图
易水河。于正万摄
纵观燕国八百年春秋,燕昭王应该是最有作为的一代君王,“黄金台招贤纳士”之举被广为传颂。燕下都建成后,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从而出现了“士争凑燕”的局面。
燕下都遗址是燕文化标志性遗存之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为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文化遗存非常丰富的一座大型都城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战国都城中最大的一座。燕昭王招贤纳士、秦开北伐东胡、乐毅伐齐、荆轲刺秦等重大历史事件均发生在燕下都时期。根据考古发现,遗址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至6公里,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
现如今,当年恢宏的宫殿建筑群,已隐没于易县高陌乡田野和村庄间,只剩下一座座高大夯土台基。在武阳台村,能够看到当时最宏大的宫殿建筑“武阳台”的遗址。武阳台是燕王处理政务、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现存夯土台基还高出地面约11米,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可以想见当年的宫殿该是何等的高大宏伟。在踏访武阳台、张公台、老姆台这些高台宫殿遗址后,在武阳台周边,还可以看到路家台、老爷庙台等多个宫殿建筑台基,这种高低错落、排列有序的高台建筑组群呈现战国时期特有的风格,一座座宏伟豪华的宫殿巍然矗立,应是十分雄伟壮观。
除了高大的夯土台基,历经多年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之后依然高出地面数米、长达多米的夯土城墙,成为另一个奇观。从燕子村往西,能够看到保存较好的一段,一眼望不到头的夯土古城墙,仿佛一条黄龙伸向远方。走近,可以看到裸露的黄土上还有当年夯土时固定两侧夹板留下的绳孔。
图
易水湖。资料图片
穿梭于历史和现实的时空,燕下都这一方风土之下孕育出来的尊贤、重义精神,已经融入燕赵儿女的血液,成为今人引以为豪的宝贵财富。今天的易水河畔,已成为一片“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全景易州”的热土,易水文化早已融进这里的山魂水韵,成为这里的一张名片,以一种新的方式,融合着历史和未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N生活工作室马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