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故乡发现美书写美传播美
编者按:板山位于武乡县城东部,平均海拔米,最高峰花儿垴达多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千姿百态、出神入化的奇峰异石,来到这里能让您领略太行风情,触摸近两千年的历史脉博,观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八路军文化。板山风景区,是集革命传统教育,自然风光游览,消夏避暑为一体的著名风景旅游区。
啊!板山
董鸿飞小时候
你常常以神奇、雄伟的姿态
出现在我的梦中
我如痴如醉地把你依恋
长大后
我无数次的投入你
广阔的胸怀
瞻仰你的坚强、美丽和
昂首挺胸的伟岸
感受你铿锵的心跳
沐浴你豪迈的呼吸
欣赏你面向东方微笑的灿烂
春天
我用山桃花和紫丁香给你做花环
夏天
我用雨丝和满山的苍翠为你谱写壮丽的诗篇
秋天
红叶把火热的理想点燃
冬天
打开童话世界的门窗一扇扇
清晨
千山辉煌
傍晚
万壑灿烂
深夜
明月是你的慧眼
每时每刻
都有无数人把你挂念
板山
你是一座红色的山
你是一座绿色的山
你是一座金色的山
你是一座银色的山
你是武乡人灵魂深处
最美最高的神山
我要用最嘹亮的歌声
用最优雅的语言
用最真挚的情感
用最漂亮的画卷
把你来称赞
天高地厚
日精月华
你将一直矗立在
每位武乡人高贵的精神家园
千年万年
直到永远
年9月
摄影:张兴田
作者简介:董鸿飞(原名董国清),武乡县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25万字的著作《别样童年》,深受读者喜爱。
摄影师简介:张兴田,艺名,新天,年生,山西武乡人。自幼受父辈影响爱好写字画画,后从事摄影。曾任武乡县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仕。作品被多家报纸、杂志采用,被授予“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称号。板山的诗文图画视频在这里:
板山泪(孙俊堂)
籍俊杰油画欣赏(宋玲)
板山,我要为你写首诗(魏瑞祥)
板山隐(小紫)
致我还未涉足的板山(一鸣)
板山耸立武山头(诗词集)
板山行(李国清)
“我心中的板山”采风活动记
视频
板山赋(王刚)
板山泪
孙俊堂我落泪了,涕泪涟洏。
百年岁月峥嵘,有两次流泪让我刻骨铭心。
在上世纪那场关乎民族生死的大决战中,我流泪了。我为残暴疯狂、灭绝人寰的侵略者的罪恶行径而愤慨;为那些捍卫国家疆土、拯救民族解放的烈士献出年轻又宝贵生命而揪心的疼。
今天,在中华民族共筑中华复兴梦的征途上,我再次流泪了。为歪曲历史的谬论、兄弟子民间的纷争、网络空间的谩骂,感到无比的痛。
心疼、心痛文字解释不同,但同样伤害着我的心。前者,更多的是让我感动,让我自豪。他们用那带洞的骨骼筑起基石,用那凝固的血迹浇铸起不朽的丰碑,在中华史册上与日月同辉,光照千秋!而后者相形之下幼稚而可笑,渺小而低俗。
我居太行山之一隅,位于武乡县城东部洪水镇左会村黎(城)武(乡)交界地带,总面积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米以上,最高峰花儿垴达.5米。数亿年前,这里曾是汪洋大海一片,随着频繁的地壳活动,地面的上下升降,经百万年的千锤百炼,形成今日之状。正如武乡王刚先生所赋:“名缘兀立如玉板,望出摩接于穹苍。峰仪天下,雄纵天下之脊;物宝璀璨,瑰富苍生之乡。”
千万年来,我锁在群峰叠嶂中,惯看朝辉晚霞,聆听风声涛吼,尽管林木深秀,“草擎仙露,虫鸣幽簧”,映千林之焰焰,发万类之华章,壁立千仞无依倚,神工鬼斧天下奇。终因四塞之地,舟车不通,深藏于茫茫丛岭,栉风沐雨数千年,少人问津,只见少量的武乡、黎城山民在自然形成的二圪台(也称二腰道)上下活动,相安无事。
倭寇侵华,烽燃太行。武、黎人民毁家纾难,同仇敌忾,与八路军将士众志成城,筑起铜墙铁壁;倾其所有,无畏牺牲,抗击凶残之敌。峰下黄崖洞藏兵工,武乡、黎城人民出人出力、供粮运料,全力支援;峰顶建防卫工事保卫兵工厂,左会、栓马、湾则,窑湾沟内人组织劳力挑水运灰、垒石筑堡,在险要处建起明、暗72堡。更有保卫黄崖洞的温德盛、张仁成等英烈鳞伤之士,凛凛而壮,宁死不当俘虏,从花儿垴万丈悬崖决然跳下,舍身殉国。那纵身一跃,气壮山河,惊天动地,那英雄壮举比山雄伟,比花绚丽,真个“气同山岳以恒长”!今日相争,尔辈有何颜面面对英雄和先辈!
武、黎一家是因为土地相连,世代友好。历史上两县和睦相处,儿女亲家,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两县人民在战争的废墟上建设家园。黎城煤炭资源匮乏,制约着经济恢复和发展。恰逢跃进年代的大炼钢铁,炼铁需煤焦,右手西侧的武东地区盛产煤炭,武乡的显王煤矿和黎城县的彭庄铁厂联合开矿掘煤,供铁厂炼铁用。同时“为解决彭庄铁厂煤、焦运输问题”,在“年11月修建西(井)东(庄)公路”(《黎城县志》年版)“黎城县委为了调煤入黎,动员民工建勤,修通从西井至左会的五点六一五公里”(应为18.2公里)(《武乡县志》年版)。从西井入武乡界内,武乡人没有想法,让出土地,不惜毁掉山林,修通公路,以解兄弟县燃煤之困;黎城人也没想法,就是拉运武乡煤,完成炼钢使命,提高人民生活指数。公路通,百业兴。至此,武乡煤源源不断进入黎城,黎城柿子等特产流入武乡,更有男婚女嫁,血肉相连。
还有一事值得反思。也是发生在上世纪的年,武乡人民“以压倒泰山的气魄,填平海洋的干劲和头可断,血可流,大坝不成不罢休”的决心,投入很大人力、财力、物力修建关河水库。其目的在于利用水资源建成集发电、灌溉、防洪、水产为一体的水利设施,造福下游人民群众。灌溉方面,武乡地理位置所限,明知受益甚少,当时就有人提出异议,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得利的是黎城。武乡县委顶住压力说,黎城也在中国,黎城百姓也是中国人,他们得利,如何不可。据统计,修建关河水库时,榆社、武乡两县移民村12个,户,人;淹没居民住房间,窑洞眼,公共房屋间;土地亩;树木株。历时三年,投工万。在工程攻坚阶段,为确保防汛,在晋东南地委的统一调配下,黎城曾抽调名民工来到工地,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支援,有5名民工还负过伤。关河水库建成后,黎城县“勇进渠工程年12月开始修建,年7月投产。规模干渠km,支渠长km,设计流量10/s,总投资万元,浇地面积14万亩。”(《关河水库志》)近五十年来,黎城因有了稳定的水源,大力发展水浇地。每到冬春两季,黎城需要用水浇地时,关河水库无论库存水量如何,都以黎城浇地为要,慷慨开闸放水,以解旱情之危,保证农民旱涝丰收。为表达感恩之情,黎城的落子剧团也不时出现在武乡县城广场。彼时,尽显兄弟情谊。
从小生活在山脚下左会村已近90岁的申凤祥和邓满囤等老人们清楚地回忆到,从我们记事以来就一直遵照长辈的吩咐,砍把子(铁锹把、镢把等)千万不要到二圪台(二腰道)下,因为那是黎城家的。他们是这样淳朴厚道,祖训不敢违,一代接一代遵循,换来了相互尊重,平静安宁。
当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打破了沉寂千年的群山僻壤,山的雄姿、八路军抗日丰碑带来无尽商机,也就引起地界归属争议。开发利用资源,宣传本地知名度,发展旅游业,造福老区人民,是件大好事,本无可非议。但是双方应该在互相尊重,互相协商,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本着依托自然资源和红色历史资源,共同打造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为原则,宣传艰苦奋斗的光荣历史,弘扬伟大的太行精神,教育后人。不应因利益的驱动而罔顾历史事实,不顾兄弟情谊,歪曲事实,蛊惑媒体,煽动民粹,制造矛盾,简直是有辱老区之声誉,亵渎太行之精神。
做人要讲诚信,万不可得鱼忘荃、孤恩负德!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倘若身边的人都能够安心处于应处的位置,保持如渊般静气平和的心境,与人交往真诚友善,说话言而有信,按自然法则处理政务,力所能及做事,善于把握行动的时机,那该是多么美好的风景啊!
同室操戈,燃萁煮豆,实为民族之不幸也!关于我属权的争纷,应该画上休止符了。南海争议,尚可奉行睦邻友好政策,通过双边友好协商解决分歧,区区板山就此争议不下?我属于中国,属于太行,属于人民。相逢一笑抿恩仇,有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有两县人民的聪明智慧,相信一定可以有个美好的结局。
愿我的子民幸福安宁!愿我的泪水永不再流!
摄影:安玉峰
板山隐
小紫
时光总是在恍惚间敲响秋声。
踏上九月第一阶的刹那,我忍不住想起了它:威武身姿,绝世而立,不敢称其佳人也不敢呼其英雄。它有亲人一般的名字:武乡板山。像父亲,也像多年前的祖母。本然自我超然物外,矗立在武乡大地。以长者、智者的姿势默默地守望、呵护走入它怀中的游子。很多人,总是带着一颗狭窄的心来,将灵魂寄存在它的一角,便依它而息。风中、雨中、沉沉的睡眠过后,沿着最近的一片落叶,就走到了彼岸。捧得一怀慈悲归去。
正如往时,奶奶说的:许多迷茫的人都能从它那里找到归途。无需循规蹈矩的钟罄、无需喋喋不休的经音、更无需碎银换得的香火。
是的。佛本无形,风是、雨是、花开是、叶落是、它是、你亦是。
只要放下身形。山水、花鸟、风月、雾岚便是它的入径。
扶一缕风,或一线月色,沿着鸟虫的低吟朝它而上。涌入眼底的除了空蒙山色、半生零落还有稍显慌张的人间。有些着急的烟火、有些匆忙的脚步、有些浮躁的心眺,也有些表面的春风得意。
而马蹄却怎么也急不起来。
它慵懒的散落在山坡、林间、小径、云岚深处。凡人手里的鞭子是如何也够不着它的,只有稀稀落落的写生者才能牵它入画。来或去,快门声在这里是多余的,闪光灯也会打觉月色的安宁。
需要的,只是一支笔、一砚磨、一方白宣,一个素影。
把云雾请来,大山就苏醒了。天地之间一抹尘烟,近处的花草、远处的山峦在飘渺中或隐或现,仿佛也在和你一起勾勒一幅丹青,又仿佛在和你娓娓叙述它的曾经。有时浩荡似水,犹如万顷波涛卷来,将群山拥入它的怀中,有时轻如羽衣,弥弥漫漫为群山披上一件薄纱。
是的,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些欲说还休、那些心头眉头上下的营营,总会让你愿意与他坦诚。生命豁然开朗,一切尘埃落定。
雾锁山头山锁雾。不错的,人啊,自己往往就是自己的牢笼。
把红日请来,牢笼熔化,人间就苏醒了。
东方越来越亮。光,渐渐成为一条轻轻舞动的灿烂的绸带,在天边写意、流泻。忘却自己,融入自然,天地之间一切渺小得无影无形,又庞大的山天一线。似乎有一股力量撕扯黑暗,要让这天地在漆黑里顿开、继而一裂,仿佛分娩的阵痛。而阵痛后,光明灿烂的万道霞光,以及日出东方的高歌欢笑应运而生。
它以王者的姿态屹立在那里。而血色的天边,正在黑暗的云彩中渐渐亮起来,把厚厚的尘埃切开,涅槃为新生的希望。这,便是是人间的第一种情绪。
接着脚步声多了、鸟鸣声多了、风声雨声也多了。
而,牢笼之外,南山归来。
摄影:秦月
板山行
李国清
板山骆驼峰(李永康作)
只是从图片、视频上看到板山,便已被那一种博大、雄浑、巍峨、伟岸所深深折服。
作为一个武乡人而未能亲登武乡风光秀丽、雄奇峻峭、景致旖旎、又有着许多美丽神话传说和令人热血沸腾的抗战故事的如壁板山,这实在是一件憾事。
好在这一天,终于令人不在遗憾。
车在秋色中一路向东行驶,渐行渐高,盘山公路如玉带一样在青山间延伸,天被秋风洗得湛蓝。
心情就和这天气一样地爽。
早就听人说起板山很冷,所以来的时候特意多套了件衣服。果然,一下车,夹着冷意的秋风好客地拥抱了我们,不过这个拥抱有些令人微生寒意。
好在这里的空气却出奇地清新,像含有草木花香般沁人心脾。
板山叠嶂(张红伟作)
孤傲的龙爪台巍峨地耸立在秋风艳阳中,像几千几百年来就一直挺立在天地间的坚强战士,不管风霜雨雪,始终屹立坚挺,直指苍穹。
那倔强、那不屈、那无畏一切睥睨天下的豪气,像极了生活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老区人民。
沿石块铺就的小径蜿蜒而上,人在绿意盈盈的灌木丛和飘香四溢的山花中行走,仿佛连徐徐秋风中都满含惬意。
石径随着山势时高时低、时弯时直,时而陡峭、时而平缓。两旁草木葱茏,山花烂漫,拾径而上,风吟花笑间,人恍若置身画中,神游天境。
越近山巅,心就愈发地激动。终于,这壁立千仞的山峰被我们踩在了脚下。
极目远眺,起伏的群山如波涛般尽收眼底,朦胧的远山被淡淡的云雾所缭绕,阳光下,像极了海市蜃楼一样的飘渺仙界,如此美妙之所在,也不知有没有住着福泽人间的仙子?近处,叠翠突兀的峰峦、峭立如板的绝壁、被绿色裹住了全身的层层山林,山风呼过,隐隐似有千军万马的呼啸,山豁峡谷密林沟涧中俨然藏有百万雄兵,只待一声令下,便欲奔腾疆场,报效祖国。
龙爪台崖下,有五道高低不等的山脊,像五指张开伸出了一样,据传说这是焦龙神为了保护一方黎民与为非作歹的恶龙大战时斩断恶龙的一只龙爪所幻化而来,这也是这里叫做龙爪台之名的典故。
也许,这五道龙爪一样的山脊还残留着些许远古神兽的灵气,细看山脊,仿佛它在轻盈地蠕动。其实山又怎么会动,只不过是看山的人心动了。
龙爪台顶端并不大,但你驻足山巅,放眼看去,八百里太行群峰一览尽收,你会徒生一种感觉,仿佛整个世界皆在脚下。
用浩瀚来形容群山似乎有些不妥,但倘若你真的站在群峰之巅,俯瞰山林、云海之时,那一座座纵横交错的峰岭山脊,从层层叠叠的云雾缭绕中升起,犹如无垠大海中突兀卷起的一道道巨浪,那波诡云谲的壮观,又岂是一个浩瀚所能形容的。
抬起头,碧空如洗,一种天近群峰远的豪迈令你由然而生。
看身边形态各异的石头,有的突出在危崖边,像欲乘风而去的仙人,飘飘然一派道骨仙风的模样;有的隐没在草丛中,宛如静候恋人的少女,悄悄地述说着一场场醉人的风花雪月;有的依偎在大石上,好像襁褓中待哺的婴儿,大山的母体永远是孩子最温暖的怀抱。这些石头虽经历了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四季变迁,依然坚挺傲立在山峰的最高处。
手抚这些石头,一块块仿佛那么脆弱,你轻轻一点,就好像可以令其触动。但谁又知道这看似弱不禁风的外表下,却有着一种顽强而不懈的坚韧,像极了这座山、这个民族!
突发顽皮,轻轻地叩问,这吸收了天地间精华灵气的每一块石头内,是否也蕴含着一个个像美猴王一样的生命?
峰顶,永远是最怡人、最惬意的地方。在这里有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也有抛开了一切烦恼杂念的愉悦心情。
胸有豪情目千里,心净自无尘。
初秋的板山,花未衰,叶未红,你还看不到满山如火的美景。等到秋叶红遍,层林尽染,或者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时,你若再来,板山定会有另一番醉人的美艳。
板山是绿的,更是红的。
红的不光是她如火的秋叶,更有着为民族、为国家而浴血抗争的战斗故事和永放光辉的太行精神。
板山的红无处不在,山脊树丛中石头垒砌成的明碉暗堡,弯曲蜿蜒的坑道战壕,隐蔽在山石处的指挥所、瞭望塔……虽然经历了许多年岁月的浸蚀,依然可见当年的样子。它们坚守着每一个白天黑夜,只为了向人们讲述那一段铁骨铮铮的烽火岁月里所发生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往事。
你轻轻地走近,这碉堡上黑漆漆的射击孔、被青草掩盖着的战壕坑道、简陋的指挥所、瞭望塔,每过一处,你仿佛又看到炮火中勇士在战斗、在射击,在硝烟中跃起,在枪声中倒下。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更好地保卫总部及黄崖洞兵工厂,八路军在峭岩危崖上修筑了防御工事,英雄的人民子弟兵在这块土地上给予了侵略者最沉重的打击,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站在绝壁下,仰望花儿垴,高插入云天的山峰之巅,枝叶葱茏,阳光洒满在壁立的山面上。面对这似剑如刀的千仞绝壁,你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不由得心生赞叹。值得赞美的绝不止这些,在刀劈斧削的绝崖处,虽然环境恶劣,依然不屈地生长着旺盛的绿,散发着盎然的生机与希望。
太行板山(张红伟作)
这种精神,又岂不正是人类所该有的吗?
抗日战争时期,在花儿垴上,也曾上演过一场类似狼牙山五壮士一样的英雄壮举。
那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侵华日军对我太行山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疯狂扫荡,所到之处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驻守在板山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战斗。他们依据有利地形边退边打,牢牢地牵制住了敌人的主力部队,为我大部队的胜利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直至最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在连长温德盛的带领下,所剩仅有的八名战士将敌人引向板山主峰花儿垴东南面的千仞绝壁上,面对凶残围上来的敌军,他们将坚定的目光锁向苍茫的远山,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崖下,烂漫的山花与葱茏的林木向英雄张开了双臂。这是母亲慈祥的拥抱。
灿烂的阳光与巍峨的群山见证了这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八名战士、八个伟大的生命在纵身跃下的这一刻,将永恒的辉煌定格在了这英雄的土地上。
如今,这阳光依旧灿烂,群山依旧巍峨。你走在这如画的风景里,依稀还可以听到震耳的枪炮声和厮杀声。那壮烈殉国的伟大灵魂,仿佛依然高高地伫立在绝崖之上,光辉熠熠!
这就是美丽的武乡板山,这更是英雄的武乡板山!
主编:采禾
小编:含函
蜀葵花开
让我们一起用文字记录家乡之美
投稿邮箱:mlmlwxy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