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春回大地,易县风景格外好,清西陵的古松,易水湖的游船,易水河的清流,紫荆关的长城,狼牙山的山花,再一次展现在春风暖阳中,敞开怀抱呼唤你的到来。尤其是清西陵的红墙黄瓦,迷人的风韵让你在安静中享受恬淡与悠然。春天中的易县,格外妩媚,做为全国最美的千年古县,这里历史的悠久,古韵悠悠。易姓的发源地及北福地遗址的历史,使得易县置县近年。今日的易县,春色诱人,赏狼牙山山花,领略“一座英雄的山”的温柔;乘一叶扁舟,感受“千古易水河壮士行程”的文脉传承;登紫荆关长城,回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保家卫国的君子情怀;寻访燕国故址,感受“燕国文化的魅力”;“山水易州,大美易县”,它的独特气质在探寻中会慢慢呈现出来。
千年古县,狼牙山自显雄风。狼牙山坐落在河北省易县县城西南,由五坨三十六峰组成,主峰莲花瓣海拔米,山势险峻,挺拔陡峭,犹如长短不齐的巨齿狼牙,故名“狼牙山”。抗战期间,日军扫荡狼牙山,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八路军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等五人,激战5小时,打完最后一颗子弹,英勇跳崖。著名的黄土岭战役和狼牙山五勇士的故事,更是写下了抗战史上永不磨灭的悲壮与辉煌。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自今流传,是河北红色文化的支撑点。青山有幸埋忠骨,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等五勇士的英勇壮举,他们的事迹至今流传在燕赵大地的人们心中,成为新中国历史中不朽的一页。
千年古县,易水河尽现厚重。易水河,这条河流承载着不少历史故事,人文底韵丰厚。自荆轲刺秦以来,燕赵多有慷慨悲歌之士,从此易水河成了一条重要的文化历史河流。易水河畔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使赵王不敢攻燕国。更有“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绝唱。燕昭王迁都于易水,建燕下都。在这里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使得燕国一度强盛起来。后来燕王喜时期,燕太子丹派荆轲渡中易水西去刺秦,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绝唱。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伴着高渐离悲怆铮鸣的击筑声,荆轲引吭高歌,心潮起伏。满脸泪痕的燕太子丹敬上酒来,他一饮而尽,掷杯于地。然后对大家抱一抱拳,转身跃上骏马,同秦舞阳绝尘而去.....而他留下的千古绝唱却常驻人心。如今的易水河,这里河水仍就源源不断的流向远方,向人们证实着这里的慷慨和悲壮。
千年古县,紫荆关更添壮美。紫荆关在战国时期的燕国就早已经修筑了燕长城,用夯土或毛石筑成的长城虽然简陋,但是为燕昭王终使燕国跻身于七强之列,起了很大作用。自战国开始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直到明崇祯年间,紫荆关长城才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当年,明洪武初年,紫荆关长城的修筑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规模庞大、内外城紧密相连,后又经过多次修筑最终使紫荆关长城拥有九座城门和四座水门,城墙依山起伏,向四外延伸,形成四个不规则的城圈,大城套小城,酷似一朵梅花形状。战争一直与紫荆关长城息息相关,曾经历大小战争多次。破乌桓出紫荆关的汉将马援,一举攻下紫荆关南下夹击居庸关的成吉思汗军,进退北京的李自成义军,还有紫荆关附近一带著名的黄土岭战斗……多少离别泪,多少英雄泪。两千多年的战争和杀伐,历尽沧桑的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长城注定是一部中国改朝换代的血泪史。如今的长城成了一座永恒的丰碑,筑立在中国大地上,成了名符其实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做为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紫荆关长城,也用它那不平凡的岁月和时光述说着无数动人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事迹,一直到永远。
千年古县,文化历史倍增风采。中国最美小城的易县作为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风景秀丽、人文底韵深厚。这里的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于县内。既有以北福地遗址、曲城新村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燕下都、紫荆关古长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又有以洪崖山、龙泉大历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清西陵为代表的皇家文化,还有以狼牙山、黄土岭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易县有着历史悠久的燕国文化,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传诵千载佳话,易水河寒风萧萧荆轲刺秦留下千秋绝唱,自荆轲刺秦以来,燕赵多有慷慨悲歌之士。从此易水河成了一条重要的文化历史河流,加上拒马河的水流入易县形成了易水湖,易县的水文化更具有了区域特色文化。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自今流传,是河北红色文化的支撑点;紫荆关成为河北重要的文化名片,清西陵做为皇家文化也是自成体系,特别是清西陵数以万计的古松古柏,让人行走其中,真是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易县的千年文化是随着燕国文化演变而来的,这里不仅仅水美,山也美,形成了太行山区独有的山水文化。燕国文化传千载,易州山水甲太行。易水东流,哺育着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千年古县,留下多少古老的故事,绿色易州,写下多少英雄的传奇。是难以聊聊数语就能道明的。
千年古县,思想精神自成名邦。两千二百年前发生在易县易水河畔,肩负着一个国家的希寄和重托,荆轲踏上了征途遥遥的不归路。而他留下的千古绝唱却常驻人心。“荆轲刺秦”的勇士精神是燕赵大地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兵贵神速”、“千金买骨”、“金台招贤”、“卧冰求鲤”等成语故事来自易县古代,这种文化精神已成为中国文化的文脉,影响巨大。尤其是,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历史故事,更是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精神的重要名片。公元前年,燕昭王即位。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购买千里马的故事,又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贤。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燕昭王认为有理,就拜郭隗为师,还给他优厚的俸禄。并让他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人才的地方。消息传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纷前来,表示愿意帮助燕昭王治理国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燕国终于强盛起来,终于打败了齐国,夺回了被占领的土地。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人才招聘会地点的易县黄金台,因其象征了燕昭王礼贤下士,成为那些希望得到君王重用的士人们崇拜的图腾。应该说透过黄金台现象,更能使人们体味到燕赵文化所表现出的积极意义,那就是重视人才,珍惜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易县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士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心理影响更为明显,也是燕赵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突出贡献。
易水寒流不再寒,春回花开暖人心。回望历史进程的路,千年的历史绘出“锦绣山水画图中”的春日盛景,呼应亘古而至的历史文脉,让我们在易县的春韵里相知相约,一起感受穿越历史风烟的诗画千年。(作者:叶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