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六年,徐阶出生在浙江宣平,从此开始了他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

一个人的人生是否顺利,童年就可以看出来。按理说,徐阶出生的家庭,虽不说大富大贵,但起码衣食无忧,幸福美满。和同时期的严嵩相比,可谓好了不止百倍。

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刚出生满周岁的徐阶,就开始与阎王爷打交道。那一年,家人抱着牙牙学语的徐阶在院子里散步,有人会问,散步能遇到什么危险?但生活就是充满巧合,散步途中恰好路过一口枯井,恰好拌了一下,恰好把怀里的孩子甩了出去,而这个孩子,又恰好落在井口中央,掉了下去。

虽说是口枯井,不会淹死,但好歹也是实打实的高空坠落,成年人尚且可能摔伤摔惨,更何况是个满周岁的婴儿。家里人看到这一幕,都抱着死要见尸的心态去打捞井底的徐阶。但拉上来一看,好家伙,竟然是活的。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徐阶却是大难不死必有更大难。五岁那年,随父亲出门的徐阶路过了一座高山。山路湿滑,徐阶一个不小心,竟滑落到悬崖下去。这下算是彻底完了,逼近不是谁都有狼牙山五壮士那种运气的。结局告诉我们,还真有。徐父下去收尸时,看到了挂在树上的儿子。

经过了这两个磨难,徐阶的路平坦了好些年。从秀才到举人再到探花,虽小有波折,但总体还是十分顺利的。于是,二十一岁的徐阶正式开始了他的官路。

嘉靖六年,徐阶得罪了张璁,为了维护孔子的名声,狠狠地骂了他一顿。此事可大可小,但张璁却不是个海纳百川的人,秉持着“骂我者亡”的理念,将徐阶同志羁押起来,准备找机会干掉。此时,徐阶攒了一个童年的运气终于派上了用场,在都察院死罪通知书送到刑部时,却被他在刑部的朋友给压下去了,一番周旋之下,只将他赶去了福建上班。

这番操作可谓大出张璁所料,气不过的他,狠狠地在皇帝面前告状,在他当添油加醋之下,嘉靖似乎也被感染了,当即在柱子上刻下八个大字———“徐阶小人,永不叙用”。正常来说,被皇帝如此记恨,这辈子就别想在官场上混出名堂了,但徐阶却创造了奇迹。

知行合一,领悟心学

其实在早些年,徐阶遇到过一个传业恩师,名叫聂豹。这个老师所教授的,是他前所未闻的学问,很多年后他才知道,此乃心学。之前的他,仅仅知道心学的精髓,正是“知行合一”四个字,但却不明白,这四字精在何处。

但福建的经历,教会了他这一切。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像福建这种多山地区,一般都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完全不搭边。在这里,官员懒散,民风彪悍,更可怕的是,这里盛产银矿,为了从中牟利,往往是官匪勾结,鼠蛇一窝。

初来乍到的徐阶,想要整治,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论是张璁事件,还是现在的治安事件,都让他深刻认识到,仅仅靠着一生正气,是不能治国平天下的。那么,圣贤之说无用,他还能依靠什么?还能相信什么?

他想起了聂豹的教诲,想起了四字真言“知行合一”,想起了心学,突然有一刻,他顿悟了。圣人之言没有错,但却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达成目的地手段。想要改变这一切,必须掌握一切的根本———利益。当初触及了张璁的利益,所以才沦落至此;此时触及官匪的利益,所以才孤立无援。所以想要解决问题,首要任务就是保全一方的利益。

于是,明白了这一切的徐阶再一次行动,但这一次,他选择暗中收买里长,承诺铲除恶霸之后,会有更大的利益。至此,官匪一窝的困境终于被打破,福建的治安问题逐渐得到解决。过了几年,徐阶也被重新调回北京任职。

庚戍之变,获帝信任

明嘉靖二十九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惨剧,史称“庚戍之变”。蒙古与大明王朝素有恩怨,所以对于蒙古人通商的要求,嘉靖一直不予理会。但蒙古是游牧民族,对于粮食、布匹等商品有需求,但又不能自给自足,所以一直得不到通商许可的首领俺答,决定用武力解决问题。

同年六月,俺答率领军队长驱直入,直逼大同。此时担任大同总兵的仇鸾,实际上是个窝囊废,面对侵略者,他选择拿财消灾,希望俺答拿完钱就撤退。

事情如他所愿,拿了钱的俺答立马全军撤退了,但是却不是打道回府,而是去了其他地方继续抢劫事业。按理说,只要离开了自己负责防守的区域,俺答再怎么抢都不会怪罪到自己头上。但这次不同,俺答选择了北京的门户——蓟州。

轻松拿下蓟州后,俺答又抢劫了北京周边的其他几地,整个过程可以说是畅通无阻。蒙古军兵临城下,但此时的北京城却完全没有与之抗衡的能力,只得派人前去谈判。

俺答提出了十分苛刻的条件,并上交了入贡书,名为入贡,实为强买强卖。嘉靖自然不肯答应,但也想不出其他方法,于是召开内阁会议。

担任内阁首辅的严嵩,凭借自己比城墙角还厚的脸皮,说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放任不管。他认为,这帮强盗不过就是为了钱,抢完自然会走人,至于百姓的生死,与他何干?但此时,忍无可忍的徐阶站了出来,他恶狠狠地驳斥了严嵩:“此时已兵临城下,城外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你敢说放任不管?”嘉靖作为皇帝,终究还是在意国家颜面的,所以这一次,他站在了徐阶这一边。

接下来就是要怎么管的问题了。此时北京城无兵,要想与之抗衡,只能等待救援,但救援需要时间,那么该怎么拖延时间呢?此时,徐阶露出了胸有成竹的微笑。

原来,俺答没什么文化,送上来的外交文书如果细究,是不符合要求的,只得打回重写。就这样,明军争取到了时间,成功解了兵临城下的困局。

舍弃底线,百依百顺

严嵩虽然无耻,但到底还是讨嘉靖欢心的。究其原因,莫过于支持嘉靖的修仙事业。当初香叶冠事件,就看出了他无底线的潜质。所以如果要获得嘉靖信任,打倒严嵩,必须放弃自己的原则,拉低自己的底线,变成自己讨厌的人,这一点,徐阶是明白的。所以,在一次退朝后,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恳请皇帝批准自己为他炼丹。

在之后的日子里,更是对严嵩百依百顺,甚至将自己的孙女送去严府当妾。在年复一年的顺从下,严嵩逐渐放松了对他的警惕。但这,确实徐阶反击最重要的一步。

隐忍待发,以奸治奸

嘉靖四十年,皇帝居住的西苑失火,宫殿化为一片废墟。但皇帝总要有地方住,此时,严嵩提出了一个作死的主意:“建议皇帝迁往南苑。”而这里,是曾经关押皇帝朱祁镇的监狱。嘉靖听到后,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早以怒上心头。此时,徐阶看穿了皇帝的想法,急忙提出反对意见,嘉靖顿时脸色好看起来。

嘉靖修仙,修仙之人自然渴望和神仙有交流,于是道士成了沟通的桥梁。说到底,神仙的旨意,其实就是那些道士的旨意罢了。一般情况下,多半是些玄而又玄的话语。而这一次的道士不太一样,他与徐阶有着共同的敌人——严嵩。于是,略动手脚,严嵩成了神仙眼里祸国殃民的罪人。

动手的时刻到来了,但突破口却不是严嵩而是严世蕃。这么些年,想要找出严世蕃的犯罪证据自然不难,之前是皇帝想保严嵩,但此时不一样了,此时的皇帝想办严嵩。所以,严世蕃很快就被定了流放罪,严嵩也被强迫退休。

其实嘉靖还是念旧情的,哪怕逐渐厌烦,哪怕有所谓上天的旨意,也没有要严嵩的命。但是严嵩父子却不愿意就此收手,混迹官场多年,他知道,政治斗争中,没有胜败,只有生死。

本应流放的严世蕃中途逃走了,本应退休的严嵩却暗中指使党羽抓了那个传达“上天旨意”的道士,希望他能指证,他所说不是上天的旨意,而是徐阶的指使。但不论如何严刑拷打,那个道士都不松口。就在双方局势焦灼之时,严世蕃打破了这个僵局

按道理说,身为逃犯的他应该夹着尾巴做人,但这位仁兄从小豪横惯了,要他收敛做人简直是要他的命,很快,他就得罪了一个名叫郭谏臣的人,而这位郭谏臣则讲委屈诉说给了自己的好友,担任御史的林润。林润向来讨厌严嵩父子,但此前嘉靖下令,不要再提严嵩父子的事情,如果此时用常规手段上书,非但可能一无所获,还可能因此把自己搭进去。所以,林润提出了皇帝都不可能忽视的罪行——勾结盗匪,图谋不轨。

果然,嘉靖听后勃然大怒,严氏父子终于走到了尽头。

结语

在数十年的斗争中,无数人因此死去,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守护着世间的光明,无论是夏言、沈炼还是杨继盛。也许他们没有足够与严党抗衡的实力与智谋,但正是他们的舍生取义,打动着一个个尚存良心的人,于是有了“传达天意”的道士,于是有了隐忍多年的徐阶,正义姗姗来迟,但,终究还是来了。

背倚南窗,言史千年。只为与你分享最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