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红色故事,守初心使命。这里是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党史直播间》。本节目由中共山东省委省直机关工委、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山东省地方史志研究院)与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主办,今天正式开播。
欢迎首期宣讲嘉宾:李金陵老师
李老今天的宣讲主题是:山东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大贡献
主持人:李老,您是山东的党史专家,明天是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请您谈谈举行此次纪念活动的意义。
李金陵:具体的说,明天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我曾经撰写了一批纪念文章发表在报刊。除了收入《山东革命文化丛书》里的“铜墙铁壁”分册外,还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山东战场—-抗战老同志郭洪涛、江华、李耀文、高克亭访谈录”“山东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胡服过湖”“赤心一片献给党---罗帅夫人林月琴访谈录”“齐鲁抗战子弟兵---八路军一一五师与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战斗中成长”“大山的记忆”等30多篇关于山东抗战的文章发表在报刊。我认为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举办纪念活动意义重大而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山东既是儒家文化的圣地,又是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苦难,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抉择的艰难,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执著追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一个线性代际的传承过程。“牢记历史”,已经不是简单地对过去的回忆和反思,而应该是传承一种精神,一种激励我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伟大精神。所以,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人,没有魂。向历史学习,就是要学知识、学精神、学智慧,学会按照历史规律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治党治国治军经验和智慧,是一笔宝贵的政治财富。他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史国史是“必修课”,不但要“修”,而且要“修好”。山东是党史资源大省,革命斗争波澜壮阔,革命贡献彪炳史册。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的峥嵘岁月和光辉业绩如同一幅气势磅礴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幅画卷的重要一角---齐鲁大地上英勇的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如歌岁月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主持人:李老,如您所说,山东是党史资源大省,您研究山东党史长达30多年,(加图)而且参加过《八路军山东纵队史》的写作,参加过《山东革命文化丛书》的编纂工作,还参与撰写了《谭启龙回忆录》《任质斌传》等党史人物传记,请您谈谈抗战前党领导山东人民艰苦斗争的大概情况。
李金陵:五四运动后,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和酝酿成立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情,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当时中国各地成立的各种社会组织多达多个,几乎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唯独中国共产党成功了。因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代表了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必然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力量。
山东党的历史与全国党的历史同步。人民的好儿子王尽美、邓恩铭,很早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于年春天领导成立了济南共产党组织,使山东成为国内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6个地区之一(其余5个地区:北京、上海、武汉、长沙、广州)。济南共产党组织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山东人民带来了希望。
王尽美、邓恩铭作为济南共产党组织的代表出席了党的一大。(我曾经采访过王尽美的后人,撰写了“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与他的后人”,刊物发表后,包括“中国共产党网”在内的各大网站都发表了。)党的一大后,山东各地党组织相继建立,积极开展工人运动,组织罢工斗争。先后发动了坡里、高唐、博兴、益都、日照、沂水、苍山、龙须崮、胶东等地的武装暴动,沉重地打击了反动阶级的残暴统治,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在白色恐怖下,山东共产党人的斗争极其艰难曲折。从年到年的5年中,仅省委机关就连续遭到10多次大破坏。大批革命同志被逮捕、杀害,其中包括邓恩銘、刘谦初等4位省委书记。共产党人气壮志豪:“愿得此身常报国,何须先入玉门关”。他们没有被敌人的凶残所吓倒,而是接过烈士手中的钢枪和战旗又投人新的战斗,继续同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
主持人:的确,在山东,党的历史和全国党的历史是同步的,从您的讲述中,不难看出山东有坚实的革命基础,请您大体讲一讲山东抗战的基本情况。
李金陵:卢沟桥事变后,沿津浦铁路南进的日军于年10月侵入山东,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为保存实力,下令黄河以北的部队和地方官员向黄河以南撤退。12月23日,3万日军分两路渡过黄河,大举南侵。韩复榘率10万大军及地方官员不战而逃。在此国难当头、中华民族危急之时,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中共山东省委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毅然领导山东人民举行抗日武装起义。主要有“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冀鲁边抗日武装起义”“鲁南抗日武装起义”“湖西抗日武装起义”“胶东抗日武装起义”等。抗日的烽火立即在齐鲁大地熊熊燃烧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富有革命传统的山东人民、英勇善战的地方抗日武装和八路军主力部队同生死,共患难,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先后粉碎了日军无数次的“扫荡”、“蚕食”,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摩擦和袭击,创建、巩固和发展了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敌后的重要战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山东军民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用生命和鲜血创造了英勇悲壮的光辉事迹,涌现出数不清的抗日英模人物,谱写了惊天动地的历史篇章。
抗战开始的第一年中,山东党组织便组建了两万多人的抗日武装部队,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治委员,后逐步扩编为5个旅。八年抗战中,这支土生土长的抗日队伍和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一一五师先后扩编了7个教导旅)协同作战,同日伪顽军展开了浴血奋战,先后夺取了梁山战斗、陆房突围战、五井战斗、孙祖战斗、杨家横战斗、潘溪渡伏击战、歪头崮战斗、青口战役、郯城战役等战斗、战役的胜利,其中陆房突围战歼灭日军一千多人;先后粉碎了日军的数十次万人以上的大“扫荡”,取得了小山保卫战、大青山突围战、马鞍山守卫战、马石山突围战等反“扫荡”的重大胜利。
八路军活动的地盘大都是崇山峻岭,崎岖小道。险峻的地形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提供了天然屏障,具有天时地利条件。经历过战争洗礼的村庄、田野、山峦、溪流,至今仍回荡着当年惨烈的搏杀声;那些沾满着山东抗日军民鲜血,掩埋着革命烈士尸骨的大山是沉默的,更是冷峻的,犹如无声的呐喊,遥远的呼唤。
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生与死的危难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子弟兵总是冲锋在前,牺牲在前,总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而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群众。这种大无畏的、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山东战场体现得尤为真切和感人。
面对武器精良、气焰嚣张的日本侵略者,山东军民没有被吓倒、屈服,而是在山东党组织的领导下,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在黄河两岸,在泰山南北,在鲁西平原,在渤海之滨,在胶东半岛,在微山湖畔,到处都活跃着抗日英雄的身影。在小山、马鞍山保卫战中,在大青山、马石山突围战中,共产党人、人民子弟兵浴血奋战,更是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可歌可泣的抗日壮歌。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成为记忆;山岩的枪眼弹坑,如同历史的雕塑,默默地讲述着大山的革命传奇。
抗战开始,山东各地抗日武装即投入到反法西斯战争中。张北华、崔子明带领精干自卫队员,突袭敌据点界首村,用大刀砍死酣睡中的日军8人,毙伤界首车站增援的日军10余人,杀死战马10余匹。这次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泰西人民抗日救亡热情,坚定了人民群众的胜利信心。在反“扫荡”斗争中,我党领导的山东地方武装,不断对敌人进行扰乱、围困、伏击,取得了巨大的战绩。
特别是地雷战,敌人走大路,大路炸;走小路,小路炸;走崖头、山岭、海滩、庄稼地,也会响起地雷。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胆战心惊,无从捉摸,防不胜防。
在小部队的活动中,鲁南铁道大队是一面鲜艳的旗帜。游击队员那种可以在火车疾驰的时候爬上跳下的本领,创造了许多神话般的奇迹。他们像把钢刀插进敌人胸膛,搞得日军胆颤心寒(举例讲讲第一任大队长洪振海的牺牲情况)。活跃在沿海地区的海上游击队,经常化装成渔民、水手、船工,以短枪、匕首和手榴弹杀伤敌人,夺取物资,破坏敌人的海上交通,他们挺进敌占岛屿或者潜入敌占海港袭击敌人。被誉为“怀中利剑、袖中匕首”的武工队、游击队,还有规模稍大点的县大队、区中队等地方武装,斗争方式丰富多彩,在配合主力作战,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勤劳、善良、勇武和富有牺牲精神的山东人民,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把子弟兵当作自己的亲人。面对敌人的枪口和屠刀,机智沉着,毫不惧怕,巧妙周旋,千方百计,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骨肉,掩护子弟兵和革命后代脱离危险。有多少老人不顾个人安危,果断地把子弟兵认作儿子;有多少大嫂、姐妹不顾个人情面,毫不犹豫的把八路军伤病员说成自己的丈夫、兄弟。他们是那样的淳朴、善良,又是那样的勇敢刚强(王二嫂智勇斗敌故事)。八年如一日,经历过千百次的大小“扫荡”,特别是抗日根据地进入敌、伪、顽三面夹击的艰难时期,充满了人间悲剧、英雄主义和人民群众舍身相助的英雄事迹。齐鲁大地,遍地都是沙奶奶,村村都有阿庆嫂。她们对子弟兵的爱,不同于亲生父母,更多的表现在对革命事业的全力支持和生死攸关的救助。
山东的抗战是异常艰苦的,斗争是极其复杂的。但是英勇勤劳、坚贞不屈的山东人民,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始终跟着党走,对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山东抗战的胜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坚持分散的游击战争的胜利;是有力地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反共反人民的进攻,坚持建设抗日根据地、发展人民力量的胜利。
山东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雄辩地说明: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百折不回的战斗下去,不管面对多么强大、多么狡猾和凶恶的敌人,都是可以把它打败的。毛泽东说过:“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民众之中。”山东军民抗战的史实,生动地证明了毛泽东的这一科学论断。
为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山东曾先后两次派出大批军队、干部去东北和江南,大力支援东北人民和大江南北的解放。在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中,山东组成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数以百万计的民兵、民工支前参战,支前小车推到淮海战场。民工们随军走齐鲁、进东北、渡黄河、挺中原、战淮海、下江南,转战17个省、市,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这漫长的革命斗争的岁月中,山东党组织、山东人民为民族的解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如罗荣桓元帅在《谈山东抗日战争》一文中所说:“山东人民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有重大贡献,前后出的兵员总数在万以上,山东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始终跟着共产党走,到抗日战争末期,山东是较大的根据地之一,拥有一千几百万人口。如果没有山东根据地,要集中那么多的兵力进军东北是不可能的;没有山东根据地,解放战争初期集中我军向北移就没有立足点,对后来的大江南北的作战支援也将是很困难的。所以,对山东人民在抗战时期的功劳应有充分的评价,对山东人民和军队所取得的光辉业绩一定要好好歌颂。”
山东党和人民在为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重大牺牲,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仁人志士战死沙场,许多优秀的中华儿女倒在敌人的屠刀之下。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在册的知名烈士就有22万余人,无名烈士难以胜计。革命烈士长眠于地下,以他们的鲜血和身躯滋润着齐鲁这块肥壤沃土。这些有名的和无名的烈士们,是党的精英、民族的精英。他们的精神将万古永存;他们的名字和业绩,将被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刻骨铭心,永志不忘。
主持人:刚听您讲述山东军民抗战的史实,齐鲁大地,遍地是沙奶奶,村村都有阿庆嫂,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李老,能不能请您用具体数字诠释山东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大贡献。
李金陵:山东党政军民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贡献怎么估价都不过分。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13位代表中山东占两位;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山东多次举行农村武装暴动;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是全国唯一以一个省为辖区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到抗日战争结束,山东籍的八路军达到27万人,占当时全国八路军、新四军总数的四分之一;山东地方党组织和军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诗篇;抗战胜利后,7万山东子弟兵和地方干部挺进东北,也就是说,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挺进东北的11万大军,有三分之二是山东人;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军民进行了一系列著名战役,有力推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不到万人的山东就有万人次的支前大军。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期间,山东有69万多名青壮年参军(加上抗日战争参加八路军的27万人,总人数大概有98万多人,占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兵力的四分之一),全国解放后,10万山东干部南下,为全中国的彻底解放,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特别是为南方新区的动参征粮、土改反霸、城市接管、剿匪肃特、发展经济等各项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这三个四分之一,一个三分之二,充分说明了山东军民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主持人:数说山东,李老刚刚为我们提供了一组详实有力的数据,让我们对于山东党政军民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大贡献有了一目了然的认知。讲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热播的革命历史剧《南下》。《南下》以解放初期山东干部响应党的号召、南下支援全国解放为主题,再现了大批北方省区干部,南下支援新解放的南方大中城市、在工作中锻炼成长的历史画面。这个电视剧和您有什么渊源呢?
李金陵:我从事山东地方党史工作近40年,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为征集老同志口述党史资料,我就采访过近百名山东南下干部,同时组织召开过75人的南下干部座谈会。——年在参加编纂《山东革命文化丛书》的过程中,时任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的王修智同志主张把《山东干部南下》作为其中一个分册收进丛书。该分册由省档案局负责编著,我参与了该书的谋篇布局并负责编校,所以对山东干部南下有一些了解和研究。
主持人:李老,听说您曾经参加过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南下》电视剧的论证会,能不能请您跟我们观众朋友谈谈当时论证会的情况。
李金陵:在省委宣传部主持召开的《南下》电视剧的论证会上,我谈了六点意见:
1、我认为在继播出收视率极高的电视连续剧《闯关东》之后,省委宣传部又准备论证创作《山东干部南下》电视剧,应该说这是个很好的策划和创意,是进一步开创山东影视文化新局面的重大举措。很有意义,很有必要。搞好这部电视剧,将会和电视连续剧《闯关东》一样产生轰动效应,同样会在山东影视史上,乃至全国的影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反映山东干部南下的电视剧如果搞好、搞成功了,将会作为《闯关东》的姊妹篇(一个北上,一个南下;一个是群众,山东老百姓,一个是干部,山东籍的党员干部),全面展示山东人的光辉形象,彰显山东人的优秀品德。
2、10万山东干部南下,为全中国的彻底解放,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特别是为南方新区的动参征粮、土改反霸、城市接管、剿匪肃特、抗美援朝、发展经济等各项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3、电视剧《闯关东》成功塑造了山东人,充分表现了山东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行侠仗义的崇高品格,特别是彰显了山东人身上所具有的仁义宽厚、坚忍奋斗、忠诚守信、勤劳智慧、务实拼搏、开放创新、敢为人先、亲睦和谐等特质。电视剧《闯关东》以朱开山一家的奋斗历史为线索,情感戏成分比较浓,且富有传奇色采,突出了一个“闯”字。
4、山东的南下干部身上同样具有鲜明的特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理想信念;一切听从党召唤的全局观念;抛家舍业、别妻离子的奉献意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依据山东南下干部身上的特质,拍摄《山东干部南下》电视剧,首先应该定好位:山东干部南下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是山东地方党史上的一件大事,应突出政治性,要基本搞成历史剧,要突出一个“魂”字。当然考虑到收视率和经济效益,也要融入部分情感戏。
5、《闯关东》与《山东干部南下》要搞清楚六个不同点:①前者是草根族,后者是干部;②前者是民间自发行为,后者是组织动员;③前者闯东北,后者下江南;④前者山东人多,比较好融入,后者山东人少,融入群众之中比较困难;⑤前者历史久远,比较好反映,后者历史很近,比较难反映;⑥前者属于民间题材,后者属于政治题材。
6、山东党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影视剧不如山西。山东地方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转换成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比如:山西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境内的马鞍山保卫战,惊天地泣鬼神,其情节的故事性、戏剧性以及战斗的惨烈和悲壮并不亚于狼牙山五壮士。还有费县大青山突围战、邹县境内的小山保卫战、乳山县境内的马石山突围战,都有许多动人的故事,都涌现出许多党的优秀儿女和英勇不屈的干部战士。但这些悲壮的战斗场景和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至今还沉睡在历史的文字堆中,而没有展现在荧幕上,这是令人遗憾的。还有抗日战争时期微山湖区的秘密交通线,曾安全护送了包括刘少奇、罗荣桓、陈毅、萧华、朱瑞在内的0余名我党我军的干部往返,没有出任何问题。从弘扬主旋律的角度考量,山东的作家确实有责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弘扬主旋律的党史题材的影视作品。
在拍摄《南下》电视剧之前,大概是在年的秋天,省委宣传部分管理论研究的副部长张全新同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王希君同志牵头,召集省直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在省委宣传部培训中心开论证会,我自然是赞成拍摄的,而且做了充分准备,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论证,在论证会上,我作了上述六点论证。最后,张全新部长拍板说:“希君,就按照李金陵处长的意见,向省委写一个纪要,决定拍摄。”年4月12日,《南下》电视剧开机。
主持人:原来我们熟悉的电视剧开机前还有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感谢李老所作出的努力,让我们有幸看到这样一个有意义的革命历史剧
李金陵:讲清楚《南下》电视剧的来龙去脉也是论证山东对中国革命胜利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个侧面。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