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西荨麻疹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210414/8846512.html

八一建军节快到了,我们退役军人,回顾一下当年在军营里的战斗生活,讴歌和赞美当年我们的英雄偶像,一种已经沉睡的激情就会被唤醒,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今天,我要讲的是上个世纪七十~八十年代那场战争里的战地记者。

战地记者是一群什么样的人?百度百科的定义:

战地记者指在战争中报道新闻的记者,又称“随军记者”,是新闻工作者中的一种职业分工。他们根据亲身经历和见闻所采写的战地现场新闻或目击新闻就是战地报道。

“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这是战地记者永远的格言。

在当年的那场战争中,战地记者的成分,除了一部分地方新闻媒体的记者外,大部分由军报记者和部队宣传干事组成。

我要介绍的第一位战地记者,她的名字叫梁子。

梁子当年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女兵,参战部队某部的宣传干事。现有资料说明,梁子是当年那场战争中唯一的女战地记者。

梁子本来也是在部队当着一名普普通通的后勤女兵,但是她心里总是不甘心这样平平静静的生活,总想干点什么。

梁子格言:“生命中总有一种冲动,我拼命想抓住它。我愿意用艰难去换取快乐。”

不甘心平庸,是战地记者的一个特质。

年,梁子本来想调回北京某部队工作。此时,遇见了某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部队来招收会摄影的宣传人员。擅长摄影的梁子赶快报名要求参加,却遭到拒绝,理由是部队不要女兵。梁子听后又急又气,大声质问那位负责招人的干事,凭什么不要女兵!梁子说:“我甚至想去打他!”然后,她又在电话里和部队领导死缠烂磨地要求到这个部队。在她的努力下,部队领导终于同意接收她。

善于死缠烂磨地达到目的,是战地记者的一个特质。

到部队的第一关就是和部队的干部去划拳喝酒。梁子坦然应对,击败了对手。让他们知道,梁子是一位非比寻常的女兵。

梁子终于在这个部队扎下了根,她成为这个部队的宣传干事。

到了参战部队的梁子,只能呆在师部,还是被禁止上前方阵地,毕竟她是个女人!梁子非常不服气,整天挖空心思找着上阵地的理由。

当她听说前方阵地上有一位女卫生兵在抢救伤员时,梁子终于按赖不住了!

争强好胜的梁子原来以为她是第一位在前线部队的女兵,想不到怎么又突然钻出来个已经在前线阵地上战斗的女兵,这不是把她的第一位的宝座给抢了吗!

梁子下决心一定要见一见这位女兵!梁子也不管那么多了!她给宣传科领导留了个字条,就着夜幕,跟着送给养的队伍上了阵地。

这位女卫生兵就是战地女神刘亚玲,此时,她到这个阵地已经有半个月的时间了。

刘亚玲一听说有个女宣传干事要见她,以为是又来了一个说客,来说服她下阵地的,就决意不见。她吃了几片安眠药,然后蒙头大睡。

梁子听说了这位女兵的倔强,有了思想准备,还为了“巴结”她而精心准备了“礼物”,几包卫生巾,梁子想,你是个女人,这东西你总不会拒绝吧。

梁子钻进了刘亚玲住的猫耳洞,殷勤地送上了礼物。刘亚玲睁了一下眼,马上就闭上装睡,不理梁子。梁子只好尴尬地出了猫耳洞,站在外面等。站了几个小时以后,天下起了雨,梁子又累又渴,就拿东西接雨水喝。

梁子的诚心感动了刘亚玲,刘亚玲从猫耳洞走了出来,两位军中的战地之花拥抱在一起!

梁子用她真挚的感情和娴熟的沟通技巧,让刘亚玲这个不接受采访不照相的倔姑娘,乖乖地缴械投降,成为梁子的被采访者。

梁子采访刘亚玲的文章和照片出现在解放军报的头版。

知人懂心,善于走进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创造出有价值的战地新闻,这也是战地记者的特质。

战地记者最重要的特质是他们是一群用生命记录战争的人。

梁子用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她所经历的一次战斗的全过程。

战斗前夕,群情激奋,请战书,决心书铺天盖地,战斗誓师大会召开。梁子忙着给参战指战员们拍照。一想到,她为他们拍的这些照片可能会成为遗照,她的心情格外沉重!

年10月14日12.58分,蓝剑计划战斗打响了!

梁子的请战书没有得到批准,她偷跑到了前线。

在前线,梁子在看到了第二突击队的队长祁振武,他是甘肃东乡族人。梁子和他交谈起来。梁子问他:“写遗书了没有?”祁振武说:“没有,争取活着回来,父母还等着我娶一个东乡族的媳妇来孝敬他们呢!”

看到祁振武手腕上没有带保佑平安的红丝带,梁子说:“我给你系上红丝带吧,你以后一定要还给我哦!”梁子祈望他平安归来!

战斗打响了!阵地上千炮齐鸣,震耳欲聋,硝烟弥漫,随着炮弹的爆炸声,血肉横飞!亲身于这样惨烈的战争场面中,梁子被惊呆了!嘴里不由自主地发出∶“呀!呀!呀呀!”的惊叫声!

她看见突击队员们冲了上去,杀出一条血路!

突然,一发炮弹在梁子的不远处爆炸,梁子被巨大的冲击波震倒,这时,一位战士同时扑到梁子的身上,保护了梁子!他把梁子从地上扶起来以后,又迅速投入战斗。在硝烟和惊吓中,梁子没有看清战士的脸庞,她只记得是一位高个子的战士。

在战斗中,通讯线路被炸毁。五连连长站在一个险要位置用旗语指挥。炸弹在他的周围爆炸,火光沖天!只见他不顾个人安危,完全把自己暴露出来,沉着镇定地唰唰地挥着指挥旗。梁子被眼前的这一幕震撼了,她说:“这一幕我终身难忘,英雄连长太伟大了!”梁子用相机记录了这一幕。

战斗取得了胜利,但是梁子却心情格外地难受!

这支多人的突击队现在回来的只有多人。梁子寻找着第二突击队长祁振武的下落,她要要回她给他系的红丝带。最后,她在阵亡人员的名单看到了祁振武的名字,她明白她的红丝带永远也要不回来了!她陷入到失去战友的悲痛中不能自拔!

梁子帮烈士整理遗物。烈士大多数都是从农村入伍的小战士,他们的遗物是小笔记本、书信、照片、军装、短裤、袜子等等被旁人看来不起眼的小东西。梁子心如刀绞。

战地记者梁子,以顽强拼搏精神深入老山前沿阵地拍摄下大量前线将士浴血奋战的珍贵镜头。她的作品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多幅,其中25幅作品入选军内外摄影比赛和影展,9幅获奖。

梁子荣立二等功,她是一位成功的战地记者。

我要介绍的第二位战地记者,他的名字叫袁熙。

袁熙是梁子同一部队的战友,也是同行。

梁子是这样谈袁熙的:“在三团作战演习的现场,我看见团摄影员袁熙正在演习现场忙里忙外。自从部队接防以来,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最前沿阵地上,几乎是哪里有哨位,哪里就有他拍摄的照片,几次在前沿阵地拍照时都险些送了命,是个典型的拍起照片不要命的人。不用问,这次他一定会跟着突击队参战的。”

战地记者袁熙,摄影作品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他在一次拔点战斗中,主动要求到突击队参加战斗,他说:“我要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拍摄下我们勇士的英姿。”他是那么热爱生活,那么富有理想,还想凯旋后上大学,当摄影家。

梁子为他拍的工作照,他在前线时时刻刻都战斗在战地。他曾经到距敌不足50米、地势又很低的阵地去拍照,穿越距敌70米、被人称为“死亡地带”的开阔地时,敌人的狙击步枪不停地射击,有一发子弹从他侧面射来,穿过后背的摄影背囊。然而这一切并没能阻止他向前迈进的步伐。当他从阵地上返回时,听到一位战士重伤不下火线,他又第二次冲上阵地……

年1月7日,1.7战斗打响!战斗刚开始,战地记者袁熙和李斌跟随第二突击队冲向被敌人占领的高地,一发炮弹击中了李斌,小李举起已炸坏的录像机,还没来得说话,就倒在了血泊中。袁熙看了一眼牺牲的战友,在弹片如雨的硝烟中,抢拍了第一个将爆破筒塞入敌屯兵洞的爆破英雄,又记录下一位战士舍身掩护战友的感人瞬间,胶卷在相机中不断地推进着,计数窗显示到“30”。就在他刚要再次按下快门时,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了,强大的气浪把他抛起1米多高,弹片不仅切断了他的双腿,则且还嵌入了他的腹部,然后,他又被摔向地面。又一发炮弹在他附近爆炸,袁熙从昏迷中苏醒,照相机还在手中,他使足力气举起相机,但他再也没能按下快门。战士们把他的遗体抬下来的时候,他的双手还紧紧地握住已经被炸坏的相机,眼睛依然睁着。

战地女神刘亚玲在战地救护所看到了袁熙,她心痛如绞,但她知无力回天,只好把袁熙的遗体放到一边,去抢救别的伤员。后来,刘亚玲哭道,很后悔没有让袁熙发表她那张抢救伤员的照片,如果,如后来发表在解放军报头版上,袁熙一定会很高兴的!而现在,再也没有机会!

战地记者最重要的特质是他们是一群用生命记录战争的人。

梁子在战后祭奠袁熙,她在烈士陵园骨灰室为他点烟、斟酒,表达对他深深的怀念。梁子看见在他的骨灰盒上有人默默地敬献了一首小诗:

战火浓烈

弹雨交织

在钢铁煮沸的高地上

你倒下了

倒下了还在流血的身躯

支起镜头

摄下昙花开放

彗星的轨迹

摄下惊天动地的壮举

摄下突击队员闪光的灵魂

硝烟散去

你走了

但你的追求

你的英姿

你沉淀在历史底片上的形象

却不断地在人们心中

洗印

放大!

袁熙荣立一等功。

我要讲的第三位战地记者,他名叫李玉谦。

前几年,我为了写作和制作视频,我在网上寻找有关那场战争的资料。

我发现有一部战争纪录片非同一般,一看就知道它出自专业人士之手。这部纪念片名为《生死兄弟连》。

这部纪录片的战争场面非常真实完整。如部队出征的前夕,战士们亲属到部队来送别的影像,战士们出征前的影像,激烈战斗的影像,我边看边流泪,我从纪录片里选取了17岁的烈士顾克路的英雄事迹编入我的英雄谱视频,我的视频发表后,许多人给我留言,说视频让他们感动!

我想,这个战争纪录片拍得如此真实感人完整,真如同作者亲身经历一般,我在网上搜索到纪录片作者,他就是战地记者李玉谦。

战地记者李玉谦,年16岁高中毕业入伍,考入军校,学习新闻专业。

年19岁军校毕业,分配到济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在中央电视台驻济南军区记者站从事电视新闻报道。

年时任中央电视台驻济南军区记者站记者的李玉谦,随央视派出做总政歌舞团赴老山前线慰问演出的报道结束后,毅然决然地留在了老山前线,三个月的时间,李玉谦几乎把老山前线所有的部队走遍,最后他把自己的摄像机对准了济南军区第67集团军师团“双大功七连”,冒着敌人的炮火用摄像机完整地记录了“”战斗的全过程。

他提前一个月得知这只队伍将在年12月2日发起一场进攻,而战争之后这些生龙活虎的战士肯定会有牺牲和伤残的。记者的敏感让他决定有意识的对这个连队的战士一个一个的进行拍摄,从平日的训练、生活一直到“”前一天的写遗书、喝出征酒,李玉谦的镜头细致的扫过每一位战士的脸,尽量为他们保留一些难得的影像。

年12月2日7:30分,打响了战斗。“双大功七连”的50名突击队战士冲上战场,李玉谦也背着他的摄像机在血雨腥风中穿梭。战斗在25分钟后结束,“炮火的激烈,远超过你想象,像下雨一样,地面还被掀翻好几层。”经历过一番战场洗礼的李玉谦陈述起往事来有着沉淀后的平静。

他的拍摄从当天的早四点一直进行到晚八点,累计五大盘录像带总共1小时40分钟:炮火轰鸣中,一个又一个战士从阵地上被送下来救助时,年轻的躯体无一不被炮火摧残的遍体鳞伤,而凯旋的凯歌奏起时,幸存的战士们则是抱头痛哭。

25分钟的“12.2”战斗,我军50名突击队员阵亡11名,七成伤残,越军阵亡87名,以我军攻克高地作为终结。

1小时40分钟的录像被李玉谦带回济南后,因为影像纪实的战争太过真实和残酷,这段录像就此被封存,无法公映。

9年,时任《解放军画报》社二编室主任的李玉谦申请自主择业,开始了他一直想进行的计划,这就是,以他年他拍摄的原始影像为基础,拍摄真实的战争纪录片。

年12月1~3日,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连续播出了李玉谦精心制作的纪录片《生死兄弟连》上中下三集。这部纪录片再现了25年前老山轮战中的一场激烈的生死战斗“12.2”战斗,以及战后参战者的命运和对战争的思索,给人心灵的震撼力极强。

一年后,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联合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中国共产党史学会、北京电视台、重庆广电集团、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南方广电传媒集团、广东电视台在广东茂名共同主办“红旗飘飘九十年”经典中国红色纪录片,在评选活动中,纪录片《生死兄弟连》获得了最具文献价值奖、最佳编导奖,“李玉谦因为年在老山前线拍摄到第一手珍贵的战地实况影像资料获得最佳摄影奖。”

年12月,李玉谦因策划拍摄反映边境防御作战的纪录片《生死兄弟连》,被《南方人物周刊》评选为“年中国魅力人物50人”。

年,在《国家记忆·致敬历史记录者》评选中,战地记者李玉谦策划拍摄的《生死连兄弟情》获“年度历史影像”大奖,李玉谦在致获奖辞中这样说道:

“《生死连兄弟情》,那是一场离我们最近,却离我们最远的战争;那是一群仍在我们眼前,却被视而不见的青春身影;那是一个已经逝去,却被呼唤回归的年代;那是一卷在历史中被潜像,而在今天才得以显影的底片。”

李玉谦的话语发人深思!

我要介绍的第四位战地记者,他叫李永安。

李永安,湖南人,55军师新闻干事。李永安是55军师唯一的战地记者。

年2月17日,那场战争一打响,李永安就和所在部队的指战员一样,手拿相机,冲锋陷阵,枪林弹雨,记录了他所在部队参加年那场战争的全过程。

李永安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照片非常宝贵,质量高,且数量多。

李永安的战地摄影作品中,《攻克谅山》被评为最优秀战地摄影作品。

关于这个优秀作品的构思和诞生,李永安是这样说的:“我躺在小丘陵上的草垛里,回想几天来的战斗突践,将版面在脑子里拼了又拼,慢慢地感觉到这版面中还缺点什么。什么呢?我反复地思考着,历史上战争中留下的不杇之作开始在我的脑海中闪现:攻克柏林、解放军横渡长江、战斗在狼牙山上、古长城上、攻占南京总统府......柏林、长江、狼牙山、古长城、南京......鲜明的时代特征、典型的地物环境、突出的现场气氛、强烈的新闻纪实性、丰碑式的历史价值......一个高层次的追求开始在我心中产生。我顿感热血奔流,夜不能寐,顾不得两天两夜战斗后的疲劳,即刻向团指挥所摸去,打听进攻谅山南区,攻占谅山省府的部队和时间。

一九七九年三月四日,炮声稀疏了,枪声又起了,部队又开始巷战。上午十时许,我经过来回辗转后来到谅山省府大楼附近。

我清楚地意识到,这里于我于敌都十分重要,敌方当局正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