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是带有讽刺意味的,有些寓言演变成了成语,而其中的故事也会因为学生想法的更新而改变原本要表达的含义。
比如“愚公移山”,本是勉励学生要坚持不懈,但是按照如今的观念,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一定会向老师提问:为什么要把山挖没,建隧道不行吗?还会有同学说挖山会水土流失。
所以选取课文的时候还得是与时俱进,但是经典毕竟是经典,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只是需要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多引导学生向着好的方向去学习,对于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部分,不必过多追究。
经典诗篇被移出课本,不料却成了高考题,考生直言“我真的会谢”人教版数学教材的插图因为不符合实际审美和过多的不适合的内容被教育部门“下架”,目前正对这些内容进行更正,重新绘制插图,家长们也因此对学生能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更加慎重了。
不仅是插图,还有内容的选择,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初中的一篇课文《孔雀东南飞》被移出了课本,除了篇幅过长,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费力以外,还有传递的情感不适合学生学习。
在初高中阶段,同学们就开始进行经典诗篇的学习了,比如《诗经》、《离骚》等,诗经中的经典部分之前一直存在,但有人觉得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氓》是描写古代男女爱情的诗歌。
所以应该被移除,“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样的诗句表达了创作者的真情实感,如今学生们接触到这样的情感,会不会产生别样的想法呢?
经典诗篇被移出课本,不料却成了高考题,语文默写题目中,经典诗篇填空题出现了,两句诗虽然不长,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是真的没想到,所以考生直言“我真的会谢”。
学生在复习的时候,一定是有侧重点的,重点的部分多下功夫,不重点的知识必然是少复习,但是出题人还要继续出题,这让学生们措手不及。
脱离了生活的教育真的能让学生们更好地发展吗,学生们不能在课本中见识到关于生活化的课文,关于恋爱的课文,闭口不谈可能会让学生的好奇心更重。
一位老师分享了一个发生在课堂上的真实情节,上课时老师讲到“袁隆平”,很多同学不知道他是谁,于是老师回答:他是杂交水稻之父,紧接着有同学问什么是水稻。
对于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学生们都未能知晓,可见在日常的学习中,城市的孩子还是缺乏真正“接地气”的教育,如此发展,《悯农》这样的诗是不是真的不该被移出课本。
课本选材并非一成不变,但是刻意地剔除,未必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一些经典课文不再出现在教材中,但有的试题中会有它们的身影,转了个弯学生又遇到了这样的知识,这是试题和课本不同步更新的结果。
只是因为影响不好就将课文移出教材,这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小学阶段,80、90后的学生都记得上小学时,课本里的“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这样的英雄能勾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因为描写的文字和事实有些“血腥”,所以这样的课文有一段时间不见了,有的人无法理解,因为从那个时代学过来的同学们,如今发展得依然很好,并没有因为文字的描述而产生不好的想法,反而是因为这样的历史,更加坚定了自己爱国的信念。
感受到大家的心声,教材编写者又将这些课文收录回来了,那么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者们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去进行科学的教育呢?
首先是尊重事实,选取能够引起学生共情的课文,小学阶段打基础,将基本的三观建立起来,其次是加入与时俱进的内容,虽然现在很多现代的文章不能随便加到语文教材中,但是像文科类的课本,可以选取实事内容。
是高考题目应该与平时的教学内容衔接好,这需要出题人把握好出题的尺度,也需要学生们平时更加注重积累。
写在 :教材关乎学生的发展,多少人很多年以后还会想起当初课上学习的内容,对于经典诗篇,课文,编写者还是需要仔细斟酌,与试题结合,让学生们能更准确地衔接知识才好。
今日话题:你还记得上学时背诵的经典诗篇吗?(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人生大师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