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学校没有上下课铃声,
处处都是教室!
老师没有办公室;
一节课未必40分钟,
班级之间的墙可以打开,
时间、空间重组在这里成为可能;
三个不同年级的学生
混龄组合共同学习生活,
中国家庭式学校关系、
学习共同体亮相;
突破“藩篱”打破百年来的固有模式,
创建现代学校治理体系,
她底气何来?
摸着石头过河
又经历了怎样的成长阵痛?
刘可钦: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为国育才奠良基!
河北易县距离海淀余公里,
约2个小时的车程。
70多年前,
五壮士在易县狼牙山
纵身一跃惊动天地;
新时代,
首都优质的教育资源
源源不断的向该地输入,
教育帮扶正在点亮革命老区的未来。
六点半,
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
和老师们从学校准时出发,
今天他们去
易县梁格庄中学进行交流,
和那里的孩子们共同上课。
没有想到的是,
快到易县时被堵在了路上!
刘可钦问了一下距离,
估算着30分钟步行可以走到,
她说,下车!
走过去!孩子们不能等!
最终,
他们准时到达,
来自北京海淀的“邻家”老师
与梁格庄中学的学生们
有了一个关于未来的约定!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智则国智!
飘荡在学校上空。
路好像不通了,
但总有过去的办法!
这一幕似曾相识!
年,
中关村三小有了
建设新校区的打算,
也有了“班组群”的初步想法。
他们怀揣着一个简单的信念:
改造学校,
适应未来对人才的需求。
这是一所极具想象力的未来学校,
他们向着一个
无人能够预言的方向前进!
工业化时代,
学校映射了标准化的模式:
铃声、班级、标准化的
课堂、统一的教材,
曾经为标准化制造
输出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但时至今日,
社会的各个领域
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未来社会要培养
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
在小学阶段,
需要提供这种适宜创新人才生长的
学习方式和生活学习氛围。
刘可钦曾说:
“我们想着摸着石头过河很幸福了,
因为知道石头在哪里。
我们不知道石头在哪里,
但是知道一定要走到河对岸。”
(半圆形“福建土楼”造型教学楼和空中操场)
中关村三小万柳新校区
采取了半圆形“福建土楼”的造型,
颠覆了方方正正的学校建筑形态;
不同年级的三个班共用一套“三室一厅”,
每个教室间的“墙壁”可以打开,
没有打开时是独立的三个班级,
打开后就是一个“班组群”。
(三个班共用一套“三室一厅”)
上百年来,
学生入到学校就一个班,
这种班级授课制
是工业时代的特点,
今天是不是还有一种新的方式,
让老师的教育力得到最大的解放?
他们跨年级把学生放在一起,
组成班组群。
海淀是一片创新的沃土,
也是大国创新的一面旗帜。
当大家对教育对未来有一个
这样的梦想时,
他们得到的回应是:
“太好了,去做吧!”
(校园里的玻璃可随意“涂鸦”)
但创新意味着突破,
屋顶要不要这么宽?
为什么要将体育场架到空中?
半圆形的建筑遇到紧急情况如何
保证在规定时间内疏散到安全区域?
这些是否符合中小学办学规范?
刘可钦介绍,
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反复论证研究,
甚至为此作出了实验模型直观演示,
当然,
也曾有过激烈的讨论。
(半圆形“福建土楼”造型教学楼和空中操场)
但当时,
区里有位主要领导指出,
谁办学就听谁的!
这里有推动创新的
底气、勇气和魄力!
有了这样的支持,
所有的困难都变成了挑战,
所有的挑战变成了唤醒!
这时最大的挑战来了!
新校区已经开始挖地基了,
老师们开始研究
新学校里的课程怎么改?
这时,
刘可钦接到了一位副校长
“您还是过来一下吧,
大家争执得不行!”
核心是讨论“班组群”,
3个班多个孩子
7位老师怎样管理?
“班组群”如何设置课程?
“班组群”怎么实现?
老师们越讨论越心慌!
是不是建个新学校就行了?
比过去大一些就可以了,
但这不是建新学校时的初心!
她到达驻地已经是23点了,
听完大家的困难后,
她表达了设置“班组群”初衷,
相邻的班级讲课
不知道隔壁发生了什么?
未来需要发挥
每个教师的教育生产力,
形成合力,
而不是一个个孤岛。
大家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彷佛僵持在那儿了!
刘可钦温柔而坚定的告诉大家:
“今天得把这方案拿出来,
楼已经开始建了,
回不去了,
地基都挖了!”
她用行动告诉大家,
要以背水一战的气概往前走,
因为改革没有回头路!
凌晨三点,她接到短信,
问题解决了!
课表排出来了!
模拟“班组群”一日工作以及细节,
改革的雏形逐渐形成。
路好像不通了,
这些年这样的问题时常出现,
但总会有办法过去!
从年,
全新的中关村三小万柳新校区
迎来了第一批学生至今,
每年约有五六万人次到这里参观。
这些年,她创新不断。
年初,
中关村三小作为北京市
首批援助学校入驻雄安;
近年来,
将优质的教育资源送到了
偏远地区和农村学校;
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
距离故宫北院一公里的直线距离,
他们用汉唐风格的校园
与故宫明清风格建筑对话,
表达与未来去对话的理想追求。
常思将来,常敢破格!
以变革面向未来的脚步从未停止!
这是刘可钦带领学校进行的自我变革,
是新时代新型的育人模式的探索,
也是教育改革的中国方案。
你「在看」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