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作为教材,不管是文字内容还是插图都具有育人作用,插图的行为、动作、着装等都有可能引导孩子去模仿。所以插图也要严格把关,需要积极向上,让孩子们对美有共鸣。
最近的人教版教材插图问题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插图非常“诡异”,插图中的少年儿童都画得很怪,眼睛无神,歪眉斜眼吐舌头,没有一丝少年儿童的童真烂漫,没有一丝少年儿童的精气神可言,毫无美感可言。这些插图涵盖一年级到六年级,随着深扒,又有了画错国旗、小朋友带纹身等问题,有的线条勾勒的貌似小朋友没有穿衣服,不知有意还是无意。总之,这种影响非常不好,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审美等观念都是潜移默化的,需要积极向上的美观内容。
这些插画究竟是谁画的?在课本的书页有介绍为,插图: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含封面)。随着插图事件的发展,发现并没有“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这一实际的单位,它实质上就是《委托设计制作合同》中的吴勇。这是一个人的公司,虽然吴勇确实获过不少奖,但这委托就很离谱了。再者,这画图意识形态有问题,怎么就通过了?教材作为传授文化知识的最基本的工具,真的应该慎重。
说实话,记忆中的数学插图已经没有印象了,但很多语文课本中的插图还是记得很清楚的。
记忆中的插图,一幅插画记起一篇课文
1、《少年闰土》
《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的文章,选自于《故乡》。在课文中描述了“我”的少年好友闰土,那是一个机敏、勇敢、健康的农村少年。
在鲁迅先生的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少年闰土瓜地刺猹的情景。那是一幅唯美的画面: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手捏钢叉的少年......这是多么美的场景,书中的插画也完美地画出了少年瓜地刺猹图。这张插图可以说是语文课本上最经典的,多年后,你可能忘记了原文,但看到这幅图你应该还记得这是少年闰土。
2、《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有着一道独特的风景。乡下人家喜欢在屋前墙壁上搭一个瓜架,种上南瓜、丝瓜,瓜藤、果实是一道风景;乡下人家喜欢在门前种些花,芍药、凤仙、鸡冠花,朴素的花是一道风景;鸡总是要养几只的,房前屋后总是有着一群鸡。最美的还是夏天,晚饭时有人把桌子搬到门前的树荫下,吹着晚风,看着红霞,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我们以前的乡下人家都是这样的,夏天大家都在街上乘凉聊天。课文中的插画也是十分应景,看到就想起了小时候,现在再也没有了以前的那些场景。
3、《丰碑》
《丰碑》是红军行军途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一位军需处长的故事。
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就在这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在雪地里一个老战士冻僵了,他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他身上只有单薄的一件衣服。将军看到后满脸怒容,大吼叫军需处长前来。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了,向那位老战士举了一个军礼。那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丰碑》的插画是王惟震所绘,图画中就有一种寒冷的意境,更凸显出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
4、《倔强的小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也是红军行军途中的故事,是陈赓和一个小红军的故事。
红军行军途中,粮食非常紧缺,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在路途中遇见一个小红军,他让小红军上他的瘦马走一段,小红军没同意,说要等自己的同伴。陈赓给他一小包青稞面让他吃了,小红军没有接,只是拍了拍自己鼓鼓的干粮袋。陈赓离去后,心情不能平静,再回忆起以前遇到的一连串的孩子,他猛然觉得自己受骗了,飞马而回。找到小红军时,他已经倒在草地上,他的干粮袋只有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倔强的小红军》插图也是王惟震所绘,画的是陈赓和小红军相遇的情景,无论是背景还是人物都非常贴切,让人印象深刻。
在这里说下王惟震,他是一个非常高产的画家。我们课本中的很多插画都是王惟震所画的,包括《少年闰土》、《让我们荡起双桨》、《丰碑》、《十里长街送总理》、《将相和》、《苦柚》、《一夜的工作》、《月光曲》等。这些插画每一幅都非常经典,都非常切合课文,看到图就能勾起回忆。
5、《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每个人的小学课文里都应当有的一课。那是年秋,八路军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在狼牙山英勇抗击日军的事迹,
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五个战士在狼牙山拼死痛击敌人。子弹打完了用石头砸,英勇无畏地打死了无数的敌人。最终看着远去的队伍,五个战士露出了胜利的喜悦,他们砸碎枪支,跳下了悬崖。狼牙山上回荡着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狼牙山五壮士》的插图实际上是一幅油画,是当代画家詹建俊所创作的。这幅油画作品纵厘米、横厘米,描绘的是五壮士跳崖的瞬间,被列为建国以来有代表性的优秀美术作品之一。课文中的插图就是取自于这幅油画,贴切而经典。
6、《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途中与敌人抢时间,争速度夺下泸定桥,渡过天险大渡河的英勇无畏事迹。歌颂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飞夺泸定桥》的插画是雷坦所画,也是一幅油画作品。这幅油画作品画的是红军勇士穿过烈火与弹雨,攀着铁索桥前进的瞬间,真实而紧张,有一种短兵相接的强烈震撼效果。
7、《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的散文,是他对母亲的回忆,文字朴实却句句含情,字字如金。
那是史铁生瘫痪后的故事。由于瘫痪,史铁生脾气变得极其暴躁,母亲总是小心翼翼地看着他,总是对他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可是,史铁生总是不答应。直到那一次,看着母亲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他同意了明天一起去。只是史铁生终究没能陪母亲一次看一次花,他更没想到那天是诀别。母亲早已病重,那天她出去再也没能回来,医院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再到秋天,妹妹推着他去北海看了菊花。对于母亲未说完的话,他懂,妹妹也懂,母亲是要说让他们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这篇课文真的感人,看到那副插图就能想到这篇课文,想起那句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
8、《穷人》
《穷人》的全文没有一个穷字,却处处透漏着穷。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为了一家七口,渔夫不得不外出打渔。渔夫的妻子桑娜也是个勤快而能干的人,她从早到晚地干活,照料着孩子,操劳着家务。就是这样,他们一家也只是勉强能填饱肚子,只能吃着黑面包和鱼。
桑娜一家还好,她的邻居西蒙就更困难了。西蒙是个寡妇,自己带着两个孩子,自己又生病了。在这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去看西蒙时,她已经死了,临死时她把衣服盖在了孩子身上,用自己的头巾包住了他们的小脚。桑娜几度考虑把两个孩子抱到了自己家,她很是害怕,害怕丈夫回来骂她、打她,他们已经有五个孩子了。没有打到鱼的渔夫回到家后,听桑娜说西蒙死了,他严肃地考虑了下,让桑娜去把两个孩子抱过来。桑娜没有动,她只是拉开了帐子,说:“你瞧,他们在这里啦”。
帐子拉开的那一刹那,闪耀的是人性的光辉。穷人不穷,内心的高贵,才是真正的富有。在这幅插图中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渔夫家小屋的温馨,还有他们夫妻两人闪耀的光芒。
9、《小柳树和小枣树》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一篇寓言故事。
院子里有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小柳树总是嘲笑小枣树长得丑。到了秋天,小枣树结出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枣子,大家坐在院子里开开心心地吃起了枣子。小柳树却没有果实,它本以为小枣树必然会嘲笑自己不会结果实。小枣树却没有嘲笑,反而说起了它的优点,人们可以在它下面乘凉,多好啊。
这个课文最美的还是那副插图,树下的那一家人太有代入感了,这才是生活。
10、《杏儿熟了》
我家院子里有一棵大杏树,是奶奶亲手栽的。
到了夏天,树上就结满了橙黄橙黄的杏子。有一次村里的小伙伴来偷杏,却不小心摔了下来。我看到后,没好气地说摔了活该。奶奶快步走过去,扶起他们,又用竹竿打了二十多个熟透了的杏子,分给他们。看着他们吃着香甜的样子,奶奶的嘴角挂上了微笑。我心里却不开心,奶奶仿佛看穿了,搂住我,笑容可掬地说:“傻孩子,有酒大家喝才香,有果子大家吃才甜。要记住,杏儿熟了,让乡亲们尝个鲜,杏儿就会越结越多!”
看到这幅插图就仿佛看到了那个慈祥的奶奶,真好!
那时插画满满的都是贴切于课文的,真的能让人融入进去。想起那五角星的杨桃,酸掉牙的杨梅,晶莹剔透的荔枝,还有黄澄澄的杏子......仿佛还能闻到那从书中飘过来的香味,这些都是80、90的青春啊。
这才是我们记忆中的插图啊。还有那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的歌声。看见那幅插画,就有一种轻快向上的青春气息,这才是真正美的插画,与美共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