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有着年建城史的古城,保定历史悠久,宋代建保定府城,清代成为直隶省会,国民政府期间及新中国成立后一度为河北省省会,多年间一直为区域性政治中心。

我喜欢用两个事例介绍保定,一个就是驴肉火烧,这可不是挺出名的,在这里你得说太出名了,不然你就饿着吧。另一个就是,总人口过千万,排名全国第七,基本上达到巨无霸省会和一线城市人口面积规模,比武汉深圳都多,快和广州差不多了。这就要入正题了,呵呵,人口多造成其所辖区县多,达20余个,这里的每个小县城土地面积都不大,但人都不少,走进谁家串门,里里外外都是人那种感觉,家家里屋的床上不是躺着老的就是蹦着小的,桌子底下还有两三个小伙伴吃火烧,什么时候躲下面去了?谁也没看到,老二媳妇和三舅丫头在讨论长城电车,大家都认真听着呢,赶紧说补贴多少吧,怀里娃又拉屎了。

这么个开头可不是说保定二胎多深入人心,是想讲这里人口多,是有文化的现实映照,这里每个县城都有文化,假如翻开他们的地方志,言之凿凿的文明史都可以追溯相当久远。

比如说讲战国,你得说说易县。这个小县城曾是燕国军事重镇——燕下都城。走进这个县城四郊,时时可见荒寺古墓、塔影斜阳,有些石碑已经如老年人寿斑难以辨认。这些残碑、古塔和地方志之间,有着青衫翩然的侠客身影,寻找他们,是为了寻找一种远古的浪漫,一个关于漂泊、诗情和文化传承的话题。

千金匕首安知在,易水寒来尚有情。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要说这慷慨悲歌的气质,从根上不能回避易县,这里是燕国古都,英雄气质从这里延续了下来。易县还有个狼牙山,全国小学课本都学过,那血染沙场、舍身报国的狼牙山五壮士……,就这个气质,告诉我们在易县有种文化一脉相承。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观战国史,七雄都有风光时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秘诀在于明君贤臣名将,更在于改革创新变法。大家都在求变,但有的停滞了,有的放弃了,秦国的基础本来最差,一度被魏国打得无处藏身,却后来居上,始终不懈变法革新,逐渐超过了所有的对手。燕国偏处东北一隅,苦寒之地,即使子民再骁勇善战,又如何能够超越制度的胜利?历代燕王都不甘心充当小角色,要刷存在感,常常发兵攻打他国,兵力越打越少,最后基本就剩一个人了,叫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太子丹在易水河边为荆轲摆酒设宴,岸边上哀风萧萧,易水中寒波淡淡。大家心中都清楚这是一去不归的征程,荆轲的背影定格为侠义千古的文化风景,他超越了时空,超越了自我,触及了中国道义精髓,士为知己者死。

如今这里还有这个侠士的桂冠吗,当我在茫茫人海进行资格认定时,目光逐渐集中到荆轲塔。荆轲塔位于易州镇荆轲山村西山上,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辽乾统三年,即公元年,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多次修葺,现塔旁还存有记述当时重修状况的石碑,塔东侧原建有圣塔院寺,现仅保留些遗迹,据县志记载,塔西侧土丘为荆轲衣冠冢,荆轲馆也建于此地。无论哪个朝代,庙堂和江湖都喜欢这样的侠客,他们生命的辉煌在于以命相博、哪怕是飞蛾投火。据说以前和现在朝拜的人络绎不绝,路上衣带当风,桌上卷帙琳琅,这是一幅多么让人血脉激动的画卷,山川和诗情,英雄梦和寂寞感,生命意志和身后石碑,这一切都在易县的车轮和马蹄声中梳理的那样熨帖。我们这里有过一个云蒸霞蔚的燕国,也有过一个风情万种、名士云集的酒会。

燕国五都,代表了燕国多年的历史,它现在离我那么近,可是我对它那么陌生。是渺渺几千年的时空隔断了它,还是煌煌绚烂的近代文明淡漠了它?于是,我的易县朋友带着我去看了一下,写下了这篇文字,是为纪念。

再拉近我们的镜头,看看舍身跳崖的五壮士。年是抗战最困难时期,8月初期,日本华北派遗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调动10万兵力向晋察冀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9月初,其先头部队三千人占领狼牙山,准备与当地八路军主力决战。又是一个小燕国对抗虎狼秦国的现代版,明摆着敌强我弱,我军主力带领群众撤出狼牙山,留六班扼守狼牙山。首长命令是“在第二天中午之前,不准敌人越过棋盘陀。六班当时只剩5人,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他们带着全连的武器炸药,守在东山口一个叫“小鬼脸儿”的险要处,五勇士凭据险要地形沉着应战,手榴弹接二连三飞进敌群,时不时有机枪发射一下,敌人一时搞不清山上究竟有多少八路军,以为是碰上了主力,便下令炮轰。太阳偏西,大部队转移完毕,五条汉子都身负重伤,他们没有选择归队,而是带着敌人登上棋盘陀,那是一条绝路,路上几个人互相搀扶着,他们都知道,登上最高处的时候,就是光荣赴死的时候,最终他们集体站队、高喊口号、从容走向悬崖!“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上,聂荣臻元帅亲笔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天下究竟是打出来的,站在易水河边,你马上领略到侠客的精神方式和勇士的战场定律,感受到来自历史深处的雷霆之力。我海军的大哥在易县统领兵马,他的带兵艺术就是打不过就先吓他一跳,实在不行就张飞杀岳飞,整个满天飞,凛然登场的易县打法。

这就是易县的传承,英烈谱上灿若繁星。

燕国似乎有些久远,我们再说清朝。你要是想了解清朝,同样不可能避开易县。

研究一个王朝,你可以观察他的源起,也可以探究他的墓葬。易县有着如此的百年孤独。

清西陵就位于易县梁各庄西永宁山下,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于雍正八年(年)。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3座后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其建筑形式体现着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清西陵面积达余平方公里,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

这个易县,属于“万年吉地”,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我走过几圈,发现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确为上吉之壤。

以前,易水河两岸柳黄霜白,满眼秋色,长空传来几声雁鸣,凄清而悠长,吊唁之路本来就孤独,偏偏又逢上这萧索的秋景。那些满清的皇家子孙,每次来易县凭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没多长时间,兵祸连年,慈禧太后从紫禁城逃出来过西陵,匆忙间都没下来祭拜。此时,王孙一声叹息,已然来不及了。

皇家园陵给易县带来什么呢?血统应该是高贵的,多为清朝守陵人的子孙。他们这里虽然没有京师那样高档次的勾栏红楼,却有一派充满生机野趣的自然山水,人本来就对自然有着天然的向往,那就扑进自然的怀抱,展示一个更纯更真更健全的自我吧。还有呢,那就是庙多,忒多了,前几年整治了一番,规范了起来,有些效果了。有一段时间,后山奶奶庙远远比西陵名气大。

据专业人士考证,指出后山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率部族频繁活动的地方,后山庙也是黄帝命人建造,后山庙应为“中国第一大庙--黄帝庙”,这一研究成果被列为河北省十大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算了吧,还是把想象力用在易水古砚的雕琢上吧。

不过这里还有个早年奇迹可能是真的,那就是老子道德经就位于易县城内的龙兴观遗址,是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1多年的沧桑。道德经幢,始建于唐开元26年(公元年)。其时,唐玄宗李隆基认为老子是他的远祖,故亲自为“老子道德经”作注,并刻石立幢经传后世。

哎呦,我的易县,神一样的存在。易县,一个可以深呼吸的地方,历史大喘气的那种深呼气!

我翻阅了保定很多县的地方志,发现其中有着规律性的巧合,凡是有文化有历史的区县,都有着明星知县的身影。在这里,政治家的抱负、情怀和改革锐感与地域性格紧密联系在一起,县域的魅力、风情和社会生活又从知县的大刀阔斧中得到展示和发展。

于是,政治家塑造了县城,他以高迈的文化眼光和民生理念蔚成县城风习,县城成就了政治家,让他的才情挥洒的淋漓尽致,这是灵性的双向对接。怎么讲这个意思,滑铁卢与拿破仑是这样的,杭州有着白居易的苦吟和苏东坡的长歌,一说杜牧是不是就想起扬州二十四桥上的丽人身影。

说起易县,就得想田文镜。清朝康熙年间,田文镜任易州知州,治理易州、涞水、广昌(今涞源)三县。田文镜性情醇厚,施政力求宽仁,为官廉洁。田文镜在易州任上3年,颇有政声,奸邪小人丧胆,平民百姓安乐。田文镜在康熙、雍正两朝为官,政绩卓著。从州官升到山西布政使、河南巡抚、总督,加太子太保,官至二品。田文镜凭借多年担任地方官的经验,大力推行雍正帝的改革方针,以整饬弊政。虽引起一些官员不满,但雍正帝以其实心任事,称之为“模范疆吏”,任用如故。哪怕河南水灾,田文镜隐匿不报,雍正帝仍予包容。雍正十年(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病死,享年七十二岁,谥端肃。死后本来在易县陪着雍正,但后来呢,乾隆把他的坟推成平地。闹掰的原因就不说了,封建社会的政治很复杂,反正就是这么回事。

田文镜能跟易县扯上关系,也为易县的人文、为易县的历史增加了一分厚重。不可否认,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涞水、涞源、易县几个地方,简称涞涞易,易县走出的干部相对较多,我想这是有一种政治抱负驱使着他们,从烟柳繁华的县城走向群山万壑,回望狼牙山二分明月,忧字浮上心头。

这样的议论是浅层次的。郡县治,天下安。当前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易县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补齐区域发展短板,加快建设经济强县的现实需要。现在,易县是河北省环京津都市圈35个县份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全国首批14个千年古县之一,是河北省文化名城、河北省唯一一个上榜的全国50个最美小城之一。

易县,腾笼换鸟,已经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