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郭冰

丹心碧血:浩气长存的少年英烈.mp:27来自河北共产党员

抗日战争时期,在燕赵大地牺牲的烈士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英雄群体,那就是少年英烈。这些少年英烈,人小志气大,在祖国遭受危难的时刻,他们用羸弱的双肩和稚嫩的躯体,同全国人民一道筑起了血肉长城。他们是河北人民的骄傲,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些闪光的名字。

抗日民族小英雄——王璞

王璞,也叫王朴,幼名兰贵,年出生在完县(今顺平县)野场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在王璞开始懂事的时候,侵华日军发动了七七事变,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日军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让他幼小的心中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八路军带领全国人民奋起抗日。王璞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天天琢磨着怎样才能参加八路军。由于王璞一心想抗日,11岁时就被推选为村里的儿童团长。他整天带着一帮儿童团员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送信带路。打了胜仗,他们还给群众演节目。年春天,日军对唐河两岸进行大“扫荡”。为了对付日军的“扫荡”,民兵大搞地雷战,王璞不仅学会了布雷,还学会了造雷。有一次,王璞用自制的地雷炸死了一个汉奸,还协助民兵抓住两个日军。王璞的家乡——完县野场村是八路军冀中军区后勤供应处。年5月7日,因汉奸告密,日军突然扑向野场村,包围了躲藏着群众的后石沟,并在山坡上架起了机枪,威逼群众说出八路军的枪支、弹药、粮食、服装的埋藏地点。为恐吓百姓,日军对天鸣枪相威胁。年仅14岁的王璞却表现得非常镇定,他拉住儿童团的几个孩子,低声鼓励大家,不要理睬敌人。针对汉奸的威逼恐吓,王璞无法压住满腔怒火,他痛骂汉奸,并高声对人们说:“大家要记住抗日公约,就是死也不能说。”几个孩子也跟着大喊:“死也不能说!”人群中也发出了齐声呐喊:“死也不能说!”穷凶极恶的日军军官举起指挥刀狂喊:“统统给我杀掉。”三挺机枪同时向人群扫射,王璞与母亲以及百余名群众惨死在敌人的枪口之下。这位年仅14岁的英雄少年,为抗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纪念王璞,晋察冀边区政府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并设立了纪念碑。新中国成立后,王璞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十大少年英雄”称号。他的勇气、志气和骨气至今仍然为后人所称颂。

平山“王二小”——阎富华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首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这是一首以组合人物为原型的歌曲,“王二小”是抗战期间太行山区众多少年英烈的写照。阎富华也是一个“王二小”。阎富华,平山县滚龙沟村人,因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二小。年冬,他11岁时,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晋察冀日报》社和边区银行先头部队进驻滚龙沟。阎二小知道八路军是打日本侵略者的,非常愿意亲近他们,终于他如愿加入了儿童团。

阎二小经常在村庄附近的山上放牛,走东沟串西沟,不但路径熟悉,还知道在滚龙沟的9个自然村,方圆20公里内都住进了八路军的重要部门。所以当他在山上放牛的时候,总是非常警惕地四处瞭望着,监视着敌人的动静,自觉地保守八路军的秘密。

年9月16日,日军第二次向滚龙沟袭来。这一天,阎二小按照家里大人“该干嘛干嘛”的嘱咐,一大早就牵着大黄牛上山了,不料却被敌人抓住。日军用刺刀逼着阎二小,问他八路军藏在什么地方,八路军的粮食、被服藏在什么地方。阎二小非常镇定地看着敌人,装着耳聋听不见,又“呜呜呀呀”的装作口齿不清。敌人误以为他是一个又聋又哑的傻孩子,也就不再跟他说话,而是用手比个“八”字,然后就用枪顶着他的屁股,让他在前面带路,去搜捕隐藏在深山里的八路军和民兵。

阎二小打定了主意,决不能暴露八路军的报社和供给所在地。他知道八路军大部队都埋伏在轿顶山上,于是决定把敌人领过去。主意已定,阎二小就慢腾腾地赶着牛,领着敌人,晃晃悠悠地迂回着朝轿顶山走去。一路上,他唯恐自己的行动不够暴露,消息传不到八路军那里,所以就专拣山梁山背上走。就这样从上午9点多,一直磨蹭到下午3点多。阎二小一会儿指东一会儿指西,把敌人折腾得气喘吁吁。

敌人这才知道上当了,于是要杀死阎二小。阎二小冲到悬崖边,死死扭抱住一个敌人,要与敌人同归于尽。另一个日本兵冲过来,一刀刺进了他的后背,阎二小倒在血泊中。就在阎二小倒下去的时候,山头上响起了冲锋号,埋伏在轿顶山上的八路军发起猛攻,全歼了这股敌人。

少年巾帼——高大正

高大正,年出生在任丘县(今任丘市)大江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她生于正月,父母便给她取名“大正”。孩童时期的高大正,经常听父亲讲古代的英雄故事,这些英雄的爱国精神在她幼小的心灵深深地扎下了根。

抗日战争时期,高大正的大哥任中共任丘县某区区委书记,经常和干部们到家里开会。大正的母亲是大江村第一任妇救会主任。家庭的熏陶使得高大正受到感染,整天跑前跑后,帮着开展工作。干部们来她家开会,小大正烧水、做饭、放哨、送情报,样样能干,人们都亲切地称她“小当家”。

年9月14日(农历八月十三),由于叛徒告密,高大正与一位姓柴的女干部被俘。高大正深知敌人是决不会轻易放过她们的,便暗下决心和敌人斗争到底,于是,她就开始绝食。与高大正恰恰相反,在敌人的威逼利诱和恐吓用刑之下,姓柴的女干部供出了她所知道的一切,成了可耻的叛徒。面对敌人的酷刑和逼问,高大正始终一言不发,她用少女柔韧的双肩,抵挡住了敌人的皮鞭和木棍,也显示了抗日干部的骨气和担当。

9月18日(农历八月十七),无可奈何的敌人决定处死高大正。最后时刻,敌人还不忘逼迫高大正写“反正声明”,条件降低到只说一个字:“怕”或“悔”。但高大正以“怕死就不抗日”回击敌人,终被敌人用刺刀杀害。高大正牺牲后,中共任丘县委为她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称颂她“坚贞不屈,正义永在,浩气长存”。

挂云山六壮士雕像

挂云山三少年——康三堂、李书祥、李芳芳

大家都知道挂云山六壮士和狼牙山五壮士一样,宁死不屈,慷慨赴难。但挂云山战斗中牺牲的,也同样有少年英烈,他们是15岁的康三堂、16岁的李书祥和18岁的李芳芳。

年9月5日,为接应参加百团大战的晋察冀军区左纵队,并掩护他们由正太路向晋察冀军区腹地撤退转移,晋察冀第四军分区平(山)井(径)获(鹿)支队二大队三中队的两个排和建屏县一区区小队,以及三峪和上庄两村民兵模范队、青抗先、少先队,共约人,在三中队干部李鸿山和建屏县一区武委会妇女部长吕秀兰指挥下准备战斗。参加这次战斗的就有康三堂、李书祥和李芳芳。

战斗开始后,日军以为遇到了八路军主力,分兵五路,向山上扑来。战士们一上午接连打退了敌人的两次进攻。下午,敌人又调来侦察飞机,在山顶上盘旋。康三堂、李书祥他们就枪口朝天,追打敌机,两个少年越杀越勇。这时,敌人更疯狂的进攻开始了。在阵地前沿观察敌情的李鸿山,被敌人的炮弹击中牺牲了。情势万分危急,吕秀兰决定到主峰代替李鸿山指挥整个战斗,便让18岁的李芳芳代替她指挥卧狼垴阵地的战斗,李芳芳临危受命。敌人集中了强大的火力猛攻卧狼垴,战士们一个又一个地牺牲了。最后,阵地上只剩下李芳芳一个人。李芳芳打光了子弹,又扔手榴弹,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最后,李芳芳把仅存的一颗手榴弹别在腰里,等敌人慢慢围攻上来后,拉响腰里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主峰的战斗也打得非常残酷,至下午四五点钟,在牵制敌人的任务完成后,坚守主峰的只剩下吕秀兰和康三堂、李书祥等6个人了,他们的子弹全部打光了。敌人一窝蜂似的冲上来,一个劲儿地喊着要抓活的。吕秀兰和康三堂、李书祥把手中的枪摔坏,每人拿一颗手榴弹,等到敌人逼上来时,投向了日伪军。然后吕秀兰纵身跳下了悬崖,她身后的康三堂、李书祥同时跳了下去。其他3人随即也跳下了悬崖。

挂云山六壮士中跳崖殉国的两位少年英雄康三堂、李书祥以及与敌同归于尽的李芳芳,他们和千千万万为抵抗侵略、战死沙场的英雄们一样,在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来源:河北省委《共产党员》杂志

河北共产党员

全面

深度

权威

专业

给你新鲜好看的本地党建资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0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