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每次拿到新教材都非常激动,迫不及待地要去翻看里面的插图。同学之间还会就这些插图开玩笑、分角色,有时还会在这些插图上涂鸦。
美术插图在教材中的巧妙应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材更有活力,让学习充满乐趣,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插图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一些视觉效果和立意好的插图甚至可以超越教材中的文字,提升教学效果。插图如同学生的课后辅导老师,时时刻刻陪伴在学生的身边,帮助学生回忆老师的授课内容,协助老师们传授着点滴知识。
教材的插图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教材中使用的美术名作插图,可以正确引导学生们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品位。
▍课本插图“回忆杀”
曾有老师这样说:“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教材其实也是一门艺术。网友发文称“从前的教材插图非常精美,很多都是名家名作。”不少网友也晒出了之前教材中的一些插图,引起了一波回忆杀。
蒋兆和的《杜甫像》大家应该并不陌生,“杜甫很忙”曾爆红网络,被无数次“改头换面”。
王惟震绘制的《少年闰土》。看着这幅图,应该有很多人会想起课本中的这句话:“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黄金祥绘制的这幅插画,让那个“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是破衣烂衫,一双手又粗又笨,像松树皮,手里提着纸包和一支长烟管。”的闰土更加形象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还有我们熟知的李雷、韩梅梅,也出自王惟震之手。
下面这几幅插图你熟悉吗?也是由王惟震绘制,他被称为“劳模”插画家。
《将相和》
“廉颇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谢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就连忙出来迎接。”我们从此学会了“负荆请罪”这个成语。
《月光曲》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弹起了《月光曲》。
《让我们荡起双桨》
听说很多人在读这篇课文时,会不由自主的唱起来。“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你是否已哼起了那熟悉而优美的旋律。
除了这几幅,小学课本里的那些经典插图,你还记得哪些?
《飞夺泸定桥》插图作者:雷坦
《飞夺泸定桥》插图作者:刘国枢创作于年
“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雷坦和刘国枢用艺术再现了现迎难而上浴血奋战的长征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作者是詹建俊,为了完成这幅作品,他深入狼牙山当地进行考察,还走访了当年跳崖的幸存者葛振林。
潘鹤的《艰苦岁月》,是中国美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作品。
吴为山的雕塑《雷锋》,是诗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插图。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为人民服务》中的插图出自杜滋龄之手。
《白求恩》的作者是肖峰和宋韧,这件作品创作于-,是《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的插图。
这幅工笔重彩《武松打虎》是著名艺术家刘继卣所画。
这是《可爱的草塘》一文中的插图“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前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色,远一点的呈色,再远的呈色,一层又一层,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张洪赞这幅《黄继光》的插图,仿佛让我们又听到了黄继光在最后时刻发出的呐喊“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绿色的办公室》插图作者:刘克敏
“天亮了。‘绿色的办公室’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列宁已经坐在树桩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埋着头,双膝托着文件夹,笔尖在稿纸上沙沙地画着。身旁的草地上放着几页已经写好的稿子。不远的地方,篝火还在燃烧,锅里的早餐散发出一阵阵香气。列宁全神贯注地工作,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列宁在这里写下了不朽名著《国家与革命》。
《挑山工》插图作者:育华
“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
还有这些精美的教材封面。
教材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每一幅插图,在我们的童年记忆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艺术界专家观点
那么,美术作品应该如何更好的在教育教材中呈现?如何在教育教材中传播美术教育?雅昌艺术网邀请了几位老师,就此话题他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国少年儿童造型学会会长、广东省杨之光艺术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广东省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杨红:
艺术家杨之光的作品《不灭的明灯》《新疆舞》《山姑娘》和夫人鸥洋的作品《新课堂》都曾入选小学人教版教材插画。杨红一直记得父亲的教导:“中国画家少一个没关系,可教育没有人去搞,那损失太大了。”她一直秉持着父亲的遗愿在少儿美育上不断前行。
杨红呼吁,一定要重视插图在教材中的重要性:“很多孩子在识字以前是通过看图来阅读的,视觉传达非常重要。插图本身带有欣赏价值,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和理解。”鉴于此,杨红认为,能够进入教材的插画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经典绘画。在画中看历史,在画中看世界。前辈们留下了精彩的中国画、油画和版画,都是很好的文化载体,厚重底蕴值得深入挖掘;另一种是可以代表时代特色、反映当代人们生活的新锐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中国目前有很大一批优秀的插画人才。”
在杨红记忆中,儿子当年的小学教材插图非常精彩,近20年过去了仍然让她印象深刻。在杨红看来,此次这件事情被多个平台曝光,从教育的长远看来是一件好事:“通过这个事情,我们都需要好好反省。为什么以前对教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