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读书君
#鲁迅#
关于鲁迅,有人将其称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民族斗士”;批评他的人,说他“尖酸刻薄”,眼里容不得沙子,甚至旧文学家对他的批评和革命文学家对他的全盘否定。
不过,不管怎么评价,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中国文学乃至于教育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说起鲁迅,中国人都再熟悉不过,他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思想斗士”,他的那些经典名句,常常被大家拿来引用:
“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做了人类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明明是现代人,吸着现在的空气,却偏要勒派朽腐的名教,僵死的语言,侮蔑尽现在,这都是“现在的屠杀者”。
……
这些经典的句子,每一句都震耳发聩,发人深省,他是“以笔代刀”的斗士。
年,鲁迅,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深深地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人性的黑暗。虽然这是鲁迅的首部处女小说作品,但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文学功力以及语言笔锋的犀利,昭示着一位大作家的出场。
紧随其次的作品还有《孔乙己》、《阿q正传》等,这些经典作品,无不形象地刻画了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的骨头也是最硬的,因为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所以有人将其永不屈服的战斗精神,视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他在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日本文学评论家竹内好曾评价道:“鲁迅是现代中国国民文化之母。”
也为此,他的文章,一度被写进了中学教科书,作为学生的读书范本。
不过,近些年来,鲁迅文章逐渐被移出教科书一事即,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早些年前,编剧刘毅曾发过一个帖子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举出了将近20多篇被删除的课文,比如《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孔雀东南飞》、《背影》、《狼牙山五壮士》等,其中涉及多篇鲁迅的作品。
直到如今,鲁迅作品是否被移出中小学语文课本的话题,仍几乎是一年一热。
随着时代的发展,鲁迅的崇高地位似乎渐渐受到严峻的挑战。如今,虽然鲁迅在所谓的文学家排次中还名列前茅,但是“鲁迅过时”的论调却反复被人提及。一度被视为“精神领袖”、旗帜人物的鲁迅,在21世纪的处境地位变得越来越微妙。
从中学教科书中移除鲁迅文章,为何却引起了社会公众那么大的争议呢?鲁迅的作品,还有没有固然存在的必要性呢?
01如何看待鲁迅文章从中学教科书中移除一事?
有人认为,将鲁迅的作品移出中小学教科书,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当代作家蒋方舟就曾对此评价道:
在课本里读鲁迅的文章,抬头看一看四周,恍若隔世,简直觉得自己所在非人间。我相信这种体验一定不止我一个人有过。
的确,客观上说,鲁迅笔下的时代社会,与当今的时代有着太大的区别。
鲁迅成长于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那是一个黑暗、民不聊生、“无知群众”遍地的时代。
在那个年代,真正读过书的人没有几个,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几乎都是文盲。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底层百姓,早接受了贫困命运的安排,习惯于了不再思考,愚昧而麻木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而鲁迅的作品,大多描写的是旧时代社会底层的老百姓。
当然,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只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鲁迅着重刻画的是黑暗的吃人的社会。
鲁迅写得最多的是杂文,且针砭时弊,一针见血,被称为“匕首”和“投枪”。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斗士,他的伟大源于对黑暗社会不遗余力地批判和谴责。透过鲁迅的笔触,读者看到的是各种各样丑陋秽恶堆集在眼前。这种丑陋的面貌现象,看多了会让人感到不适。
所以,有人将鲁迅刻画的世界,是一个“残疾”的世界,社会的各种黑暗被鲁迅不尽放大,当我们常看鲁迅的文章,再睁开眼睛看的时候,世界就失真了,人就变得缺胳膊少腿了。
生活在21世纪,我们更愿意以更美好的视角去看待世界,更希望视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不是随口一个“国民劣根性”来定义、解释一切。用鲁迅的视角模板去看待问题,挑战社会和世界,最终大部分都是失败的,正如作家蒋方舟所言,“教材删除鲁迅,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应该跳出鲁迅的语境,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还有人认为,初中的学生,并不适合过早接触鲁迅。鲁迅的文章,大多数都比较晦涩难懂,思想深邃,并不适合初中生阅读。
都说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可以想象,鲁迅的文章究竟有多高深难懂?中学语文中的鲁迅作品,很容易成为教学的鸡肋。
鲁迅的很多文章作品,是在他40岁之后写的,一个十几岁的初高中生,很难体验和感知到那种成年后才能读懂的滋味。且十几岁的少年,并不适合按某个成年人的价值处世观来看待问题,评价世界。
鲁迅生活的年代,是处在中国激流不定,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没有一点历史、阅历的人,很难读懂鲁迅,更是很难理解他的文章里的深沉而内涵的精神意义。
让学生过早去学习鲁迅的作品,既很难读懂,也很容易造成焦虑,放大焦虑,让学生读出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和社会人性的黑暗,对十几岁的少年来说,更是强人所难。
比如时评人王石川就曾表示:
一些人放大了自己的焦虑,这种焦虑是夸张的。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人其实都表示读不懂鲁迅。如今,一些人坚决捍卫鲁迅的文章,其实不过就是让孩子重复自己的焦虑和无奈。
不过,有赞同的声音,就有反对的意见。
著名学者、北大教授钱理群现实就曾这个问题,做出过评价:
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教材选材的问题,但是从深层来看,其实是我们对鲁迅的认识问题。中小学教育教不教鲁迅,本质的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还需不需要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
众所周知,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民族精神斗士,鲁迅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文学领域,更体现在了社会、国家的层面上,鲁迅的作品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们,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