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岭——淮河一脉,在地理区划上将中国划分为南北以后,南北差异之美因此而成就。北方有北方的壮美,南方有南方的柔美,各领风骚,各有千秋。而素有“都门圣地”美誉的陶然亭,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地处北方,借一方水土气候,自成一处风景邂逅。历史沉淀源远流长,人文情怀千古留芳,共瞻仰。
亭是一种有顶无墙的建筑物,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样式。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古往今来,“亭”在文人骚客的笔下,抒胸臆,抒壮志,抒情怀。意象丰富,感情浓郁。
陶然亭,是以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中“陶然”二字命名。在京城的市区间,拥一方山水落景于此,称得上是给北方的豪放苍凉注入一抹江南的柔情。
陶然亭主要入口有二,一为北门,一为西门。北门,正门入口,立于街巷之中,来往人群络绎不绝,烟火气息浓厚,不远处也有地铁和公交,交通便利。初入北门,分别可见窑台映雪和游乐场。正向窑台,青砖土瓦间,遍布逝去的曾经和历史无声地叩问。拾阶而上,步步是仰望。
穿过窑台,赫然入目地是一块心型的水域。心型水域的点睛之笔在于古亭。道路行深处,颇有曲径通幽之妙;立水面之上,更显动静结合之趣。湖水波光潋滟,河堤蔓延悠长,码头游船如织,都生动地诠释了一方风水宝地的钟灵毓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有水的地方,有灵气,此言不虚。
向着人流攒动、阳光照在大地的方向漫步行走,途径澄怀亭、知津亭和秋爽亭,便可瞧见一座拱桥,衔接两岸河堤,俯仰山水日月。此桥名为榭湖桥,亭榭楼台,湖光山色,取名似有来历。桥的不远处,有爱晚亭相伴,一桥一亭,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仿佛两个挚友惺惺相惜一般,一脉相连。而最惬意的,则是站在榭湖桥上看落日了。夕阳的光仿佛给波光粼粼的湖面镀上了一层鎏金色,朦胧了意境,惊叹了绝景。
陶然亭公园,既是文人墨客的觞咏地,亦是革命史迹的纪念碑。踏过榭湖桥,亭北山麓松林的掩映环绕下,高君宇和石评梅墓坐落此处,拥抱一方静谧。忆往昔风雨岁月,在民族动荡时期,李大钊、周恩来和毛泽东等人曾到此处共商国家大计,救亡图存,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为民请命,为万世开太平,这些伟大的仁人志士,都是中国的脊梁。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如今的太平盛世,得来不易,吾辈是万万不能辜负的。
行至深处,慈悲庵和陶然亭跃然眼前。悠悠岁月吟唱,笔墨古今篇章。慈悲庵是创建于元代的古刹,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建筑布局严谨、瑰丽庄重。其中,陶然亭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半,亭上有苏式彩绘,梁栋上饰有山水花鸟彩画,国风古典韵味十足,美中自有文化风骨。诗词、题赋、对联、碑文四处可见,集众家名人之手笔,道古亭春秋之记忆。陶然亭里,既然古人可以抒发悲喜,那么今人也就可以自慰。心中块垒,发泄出来就好了。实在不行,来此处静心也未尝不可。“红尘中清净世界也”,说的就是陶然亭了吧。
陶然亭、慈悲庵三面临湖,东与中央岛、燕头山顶的揽翠亭对景,北与窑台隔湖相望,西与云绘楼、清音阁相望。据悉,云绘楼和清音阁,是年周恩来总理和梁思成先生亲临选址,专门将原来中南海内乾隆时代的皇家园林建筑云绘楼、清音阁迁来此处,与慈悲庵内的陶然亭比邻而居、隔水相对,独特却不失和谐的经典景点,引无数游人赞叹。
华夏名亭园,堪称是园林界的“百科全书”。“醉翁亭”、“兰亭”、“鹅池碑亭”、“少陵草堂碑亭”、“谪仙亭”、“沧浪亭”、“独醒亭”、“二泉亭”、“吹台”、“浸月亭”、“百坡亭”等十余座精美的名亭建筑尽在这处“园中园”里。一座座亭子,或依山崖,或临流水,或傍茂林,或倚修竹,峰回路转,错落有致,亭景结合各呈异彩,互为映带。在华夏名亭园中,穿花寻路、寻向所志,犹如历巴山楚水之地,游吴越锦绣之乡,于身于心都是放松。
“醉翁亭”,典故由来已久,坐落于安徽琅琊山,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而流芳千古,古往今来,无数诗词歌赋为之歌颂,碑文篆刻亦是珍贵无比。琅琊山也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
“兰亭”和“鹅池碑亭”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今第一书法家王羲之,一部《兰亭集序》被称作“古今第一行书”,鹅池则是王羲之练书法的见证。陶然亭里的兰亭和鹅池碑亭旁边,有潺潺流水环道,有茂林修竹环绕,当真是《兰亭序》一文中“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里“流觞曲水”的真实写照。
“浸月亭”的“浸月”二字典故由来,来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我特别喜欢白居易的《琵琶行》,全文曾经背诵过,也特别喜欢奇然、沈谧然带有京剧唱腔的歌曲《琵琶行》,以及柳青瑶弹的琵琶曲《琵琶行》,自己也因此学过琵琶一段时间。有一次,我去江西九江,定点去了“浔阳楼”和“烟雨台”之后,本来该折返的,我还是专门绕道去了“琵琶亭”,对着白居易的白石雕像拜了三拜。人烟稀少、物是人非,“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蓦然跃上心头。
……
华夏名亭园,古今名亭的汇聚地。每一处亭子,都有着人文的情致,丰富的历史,沧桑的故事。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淀着,歌颂着,流传着,不朽着。
置身山水意境之中,女孩子最是爱拍照了。借景框景的拍照构图,会显得照片层次分明、人物形象自然,营造出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视觉冲击和画面质感。从湖心亭、吹台、云绘楼、慈悲庵这一条高高低低的风景线,有湖堤衔接水陆两岸,岸边有拂柳倒影,有小路蜿蜒曲折,有古树诉说沧桑岁月,有浓密的树叶爬满高墙,有拱桥斜坡的不走寻常路,风景无限好。风一来,岸柳都飘逸了;夏天一来,荷花都灵秀了。我特别喜欢站在云绘楼高墙之外,眺望湖心亭这一带的动静结合图,赏心悦目。目光所及,皆是美好的诗意。
陶然亭中,有一大处月季花圃,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纲目属种也有详细标注。月季园临近西门,与湖心亭对望。而西门,辗转纵横于深巷之中,除正常门票售卖,刷公交卡亦可入园。而湖心亭,坐拥一方山水,呢喃千古的绝唱…
东南一隅,南屏晚眺亭默默地守望着,守望苍茫大地、守望湖光山色。任时光匆匆流去,它仍旧沧桑不惧。好像没有任何风雨能够动摇它,经年如一日的坚持,心向往之佩服之至。
出口和入口一样,很正常。因为陶然亭里看风景的路,环湖,是圆的。所以,与最初的自己相遇,也是一种圆满。
出口和入口不一样,也正常。陶然亭四面入口,入口即出口,不走回头路,不走寻常路。甭管西门、北门,东门、南门,都有风景等着你。
最初的,最后的,都美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