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3784057214134251&wfr=spider&for=pc

每个人都有一个读书的梦,这里说的读书不是进入学堂求学的意思,我所说的是真正的读书,也就是捧一本书废寝忘食的沉浸其中。

那为什么要说是读书的梦呢?

记得小时候的书籍是太匮乏了,图书馆也不对外开放,同学们有一本书或者杂志都会争抢着传阅,家里的几本书也都被翻了几遍,父亲转业带回来的一本书,在家里也不知道放了多长时间,书的封面、封底都不见了,也不知道书籍的名字了,书很厚,印象里有5公分甚至还更厚一些吧,书里都是一些短篇回忆录,内容都是抗日和解放战争的事。后来,我和父亲一起给书籍粘贴了一个书皮,父亲毛笔字写得好,就用毛笔写上了《抗日战争回忆录》,从此这本书就算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了,书籍里印象最深的是《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篇,读这一篇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接触到语文课本上的那一篇课文。而且,也不像课文上的那么简短,原文很长,细节交代的也详细。

还记得家里的另外几本书,《烈火金刚》《难忘的战斗》《激战无名川》《铁骑》,还有一本反映解放初期的长江下游农村土改斗争的《虹南作战史》竟然也看的津津有味。

一次和同学聊起天来,说到了《铁骑》,我们就有了话题,故事讲述的是人民解放军在内蒙的骑兵连队生活和维护祖国安全的事。主人公的名字叫哈日巴拉。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当年不仅书少,而且可选择的书就更少了,同学们聊着聊着就都有共同的话题了,对了,还有一本书就是半夜鸡叫的那一本,书名不是半夜鸡叫,书是高玉宝写的,书名好像就叫《高玉宝》,虽然书很厚,主要表达的事就是地主为了让长工早点上工,半夜到鸡窝附近装公鸡打鸣,这样就能名正言顺的让长工早点干活了,按道理地主顾的长工,也就是长工的老板,让长工多干点活在当下来讲很简单,一个是给加班费,一个人只要工钱合适,老板安排的活恐怕长工大多也不能或者不敢拒绝吧。

只是当年钟表没有普及,每天上工时间取决于大公鸡的鸣叫或者日出日落的时间。

后来,图书馆向向学生开放,还记得办理借书证时候的欣喜和兴奋,每天下学后,冲进图书馆里,用最高的频率去借阅图书,只是一段时间维持的太短暂,因为图书馆要搬迁重建,看书的事又搁置了,当年建房也是够慢,一建就是数年。

如今,很感叹现在的环境,书籍多的看也看不过来,无论知识深度和对未来探索都进入一个新的世界。

过去的手不释卷,是因为没有太多的干扰,客观环境是一种简约的、纯粹的,仅有娱乐活动也就是看看电影,逛逛公园,而且,电影一般也都是一部片子放半月有余,看过了也就不会反复去看了。

而读书就是填补时间和大脑最好的一件事了,很怀念那个时候,现在也有许多的学子学霸们自律的沉浸在读书的世界里,可是我觉得我读书有些专注不起来了,甚至说需要一个很自律的意志才能做到。

虽然不论到那一座城市的图书馆都倍感亲切,总是找个机会进入坐上一坐,只不过不仅自己看起来都觉得是在敷衍自己,那只不过是一种情怀,不像读者更像是观众。

读书的氛围找不到了,那种忘乎所以的不受打扰的心里没有了,那种捧着饭碗手不释卷的心态没有了,总是为不读书找一堆借口和堂而皇之的理由,是呀,人们都在忙碌,忙碌应酬、忙碌工作,过去那种属于自己的时间没有了,人真的像社会这架机器上的一个部件,不停的运转,没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了自己出神发呆的机会,也就没有了自己读书的时间。

就算有时间坐在那里,也会打开手机又和外面的世界联通起来。

虽说现在的读书方式有很多,纸质书,电纸书,即便坚定的下了决心打开一直安装在手机里的阅读软件,又可能打开了一部玄幻和鸡汤的东西,天马行空,长的都止不住,如果喜欢看,能一直陪你到老。

说起来都是在说自己,不坚定、不执着,明明知道读书是一个好习惯,就是禁不住网络的吸引。

再一次督促自己,读一点书吧,别在被繁华寂寞了那份孤独,沉浸在书里才能看清真实的自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