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创新路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语文教师以往在教学中所秉持的教学理念较为保守,教学方式也一成不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后为学生布置大量家庭作业,试图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训练来达到在考试中考取高分的目标。这一教学形式一方面给学生增加了很大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心理层面倍感疲惫。小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较为薄弱,在重压影响下,极易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双减”政策下,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首先应让教师从转变个人教学理念出发,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与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打造创新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而言,教师首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动物世界》这一节目中关于“牛”的内容,让学生对牛的生理结构形成更为全面且正确的认知。尤其是关于牛有“四个胃”这一重点。只有当学生明确了牛有四个胃之后,才能理解红头为何能够从牛肚子里出来并重获新生。其次,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构建思维导图,为学生呈现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来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更加深入地理解全文内容。最后,教师再借助多媒体设备中的动画制作软件,简单为学生呈现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轨迹,让学生再次体会红头这次有惊无险的奇妙旅行和惊心动魄之处。与传统板书加口述教学相比,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开教学活动,既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又能调动学生的听觉,在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将抽象、复杂知识简单化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达成“双减”政策所要求的减负增效目标。
(二)加强课堂互动,点燃课堂氛围
以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多是“唱独角戏”,这一教学模式既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让教师疲惫不堪,又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师生双方兴致不高,就导致教学成效大打折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可以从加强师生互动入手,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真正爱上语文知识的学习。新课改教学理念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小学生与初、高中生相比较而言,性格更为活泼,思维也更加活跃。教师从加强课堂互动出发,落实基于“双减”政策打造高效语文教学课堂的目标,既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又满足各项理念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完成阅读教学。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形成更全面的感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不断提问来加强自身与学生的互动,点燃课堂的思考氛围。如教师可向学生提问:除《牛郎织女》之外,你还了解哪些神话故事?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既能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增加个人文学知识储备量,是增强学生自信心、锻炼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当学生乐于学习时,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也能予以灵活反应,课堂教学效率即随之提升。在正式教学完成后,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解答。如学生之间相互问答课文中各个人物形象的特点,让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同时,学生相互提问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过程。这不论是对学生查漏补缺,还是对拓宽学生文学视野,都大有裨益。
(三)注重课前预习,强化学生理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而言同样有用。小学生知识储备量小,且理解能力也不足,因此,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但如果将教学任务悉数放置于课堂之上,就会使课堂任务繁重,占用学生大量听课时间,继而影响学生听课效率。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基于“双减”政策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就应该将教学任务分散至课堂外,尤其是课前预习阶段。只有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才能在之后的课堂中举一反三,高效学习。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学语文教师也不应在课前为学生布置过于繁重的任务,而要布置具有针对性且具有启发性的任务,以启发学生智慧,为学生在课堂中的深度探讨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指出本篇课文学习的重难点,让学生提前预习。《将相和》作为小学高年级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总体而言,无论是课文长度还是深度,与低、中学段课文相比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同时,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也都更上一层楼。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应注意到这一学情特点,为学生布置具有一定难度但又能锻炼五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思考任务。前文我们就已经提到,“双减”政策下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一原则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同样重要。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读课文,标注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参考资料找出这些字词的正确读音。这一任务难度较小,但又能为之后深度分析文章提供关键保障,因此不可或缺。其次,教师让学生查询相关资料,以认识本文的两个主人公——廉颇与蔺相如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关系。这一任务能够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检索能力,加强学生对课文主人公的认识度。最后,教师应遵循大纲中要求的阅读教学应从整体入手的原则,让学生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其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完成这一系列任务,自身对课文的了解会更全面。教师在课堂讲述相关内容时,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更加轻松、高效。
(四)优化作业设计,巩固教学成效
除课前预习外,课后巩固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不可或缺。但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前文所谈到的,“双减”政策的重点之一在于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教师在落实“双减”政策,打造高效小学语文课堂时,应避免向学生施加过大的课后作业压力。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将作业设计的重点聚焦于实践作业上,注重让学生亲身体会,而不是让学生完成枯燥且烦冗的书面作业。教师设计的作业既要起到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效果,又应予以学生启发,实现教学意义的升华,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有更多收获,以体现作业的意义所在。
例如,在教学完《狼牙山五壮士》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做公益、奉献自我的过程中体会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关爱孤寡老人或是志愿打扫社区卫生的活动,让学生发挥个人对社会的价值。此外,教师还可以呼吁家长在周末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烈士陵园或是抗日纪念馆,让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同身受,从而加强对文本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参观完毕,学生可以写下自己的观后感。这一课后作业既能巩固课堂教学成效,又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以及情感感悟能力,对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也大有助益。除上述作业形式外,教师还可以布置更具时效性的作业内容。如让学生搜集新时代背景下同样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伟人故事。或是让学生自主观看冬奥会回放,让学生感受我国的大国风范,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作者:武喜平)
来源:《新课程》杂志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