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保定日报
□保定日报通讯员万树清
易县是革命老区,发生过无数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涌现出众多感天动地的英雄人物,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老区发展的宝贵财富,易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建强红色文明阵地。据调查统计,易县现有革命纪念地51处,晋察冀根据地特别是易县军民舍生忘死、英勇斗争的历史文献、图片、报纸、杂志以及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使用过的纸币、粮票、农具、生活用具等多件(组)。全县各村党支部就地取材,坚持保护与传承并重,把本村的红色资源打造成精神文明阵地。例如,把狼牙山五勇士纪念馆、北娄山烈士陵园、黄土岭战役纪念馆、东旮旯烈士陵园等变成现场教学点,让老区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更多地了解、认知和把握老区红色文化,用老区红色基因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提升道德素质,并将红色文化倡导的价值观融入乡村日常生产文化活动中,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坚定党员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从当地革命历史中凝聚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红色基因赓续传承。打造红色教育品牌:狼牙山革命传统教育培训基地依托16个外设教学点,每年培训党员干部10万人次;推动红色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开发编写了易县中小学生党史教育读本《永远的丰碑》,通过线下线上将红色教育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实现红色基因传承与立德树人相结合。打造红色文艺品牌: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易县红色文艺精品不断,先后推出新编京剧现代戏《狼牙山》、河北梆子《狼牙山五壮士》、快板《狼牙山五壮士》、舞蹈《英雄赞歌》、大型红色教育话剧《红枫岭上》、《太行英魂》、独幕剧《半块饼子》、情景剧《根脉》、诗朗诵《东风浩荡万里澄》等一批优秀原创作品登上舞台,使群众在缅怀先辈英烈、感受革命峥嵘岁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教育,从而使文明风尚在老区乡村生根、开花、结果,为老区建设和发展注入内在动力。
创新文明宣传方式。创新形式:举办戏曲、农民书画展、百姓故事汇、红歌大赛、红色故事微广播,形式多样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以本地红色故事为载体,精心创作《狼牙山五壮士》、《战斗英雄张文海》等微党课。创新内容:广泛开展“易县好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示范户”等村民们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文明创评活动。
大力发展红色产业。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发展红色产业,带动乡村富裕。近年来,易县以红色文化为根基,以人文历史为依托,以原始生态资源为支撑,加强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红色教育为核心,以主题民宿、绿色生态等为补充”的产业体系,以红色旅游融合产业发展,助推乡村产业兴旺。随着景区业态丰富,产业链延伸,周边村庄发展个农家院、80个农业采摘园,全县直接参与旅游业的人数达1.5万人以上。狼牙山景区带动山下东西水村农家院一条街成为当地旅游服务的特色品牌,陈家会村成了深受游客追捧的“网红打卡地”。
红色产业持续带动老区群众增收致富。富裕起来的乡村,各类文化设施齐全,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一幅社会安定祥和、宜居宜业、富而美的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