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日伪军多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战略要地狼牙山地区,当时部队和百姓加起来虽有多万人,但能作战的只有多人。
为解救他们,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杨成武采用围魏救赵的计划,佯装攻击管头、松山、甘河一带的日军,迫使日军回防,把铁桶般的包围圈撕开了一个口子。
而一团七连六班则负责阻击敌人,掩护百姓快速撤离。
他们通过顽强战斗,依托狼牙山的险要地形,打退敌人多次进攻,顺利完成了任务。
该如何撤退呢?
两条路摆在他们面前:一条是主力部队转移方向,另一条是狼牙山主峰。
一条活路,一条死路!
活路会把敌人引向大部队,死路会把自己引向死亡。
他们选择了后一条。
后来子弹打光了,他们用石头砸,石头用光了,他们扔出 一个手榴弹,砸碎枪支,跳下了悬崖!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同志壮烈牺牲。那一年,他们都还不到25岁!
葛振林和宋学义跳崖后被半山腰的树枝绊住,活了下来。
虽然葛振林受伤不重,但宋学义腰骨折断,眼睛也瞎了,后来因伤退伍。
他们的壮烈举动,不但感染了广大军民,也感动了敌人。
当时在狼牙山上修行的道长李元忠看到,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后,日军在悬崖上整整齐齐地排成队,向跳崖的地方三鞠躬。
年5月,晋察冀军区授予3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授予葛振林、宋学义2人“勇敢顽强”奖章。
从此,“狼牙山五壮士”的光荣事迹广为流传,后来被收录到小学课本中。
而葛振林、宋学义两位幸存者也以各自的方式将“狼牙山五壮士”的精神延续了下去。
宋学义(左)和葛振林(右)葛振林戎马一生,后来参加了 ,为新中国在世界上打下了立国之威。
他离休后经常义务为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不让派车接送,不收一分钱,也不吃一顿饭。
就这样,在离休后的20多年里,他先后为多所学校授课辅导,累计做报告余场。
葛振林但奇怪的是,他很少向学生讲述自己的事,而是讲其他的红色历史故事。
他也不喜欢战友提狼牙山跳崖的一幕,如果有人提到,他总说:咱们都是八路,换成任何一个战友,他都会义无反顾地跳下去。
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他不愿意张扬,另一方面是他一直对战友的离世不能释怀。
葛振林一生都过得非常简朴。
他生病了,冬天里病房气温很低我,护士就打开空调。
葛振林却坚持将空调关上,甚至连灯都要一起关掉。
他对护士解释道:“姑娘,天还不黑,我也不冷,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
5年,葛振林因病去世。
另一位幸存者宋学义因伤势过重,年转业到易县北管头村,年回家乡河南担任北孔村的党支部书记。
他守口如瓶,从来不提自己光荣事迹,从从不要特殊待遇,只是拖着伤残的腰带领乡亲们搞生产,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把北孔村从原来最穷的要饭村变成了全县 的村。
宋学义有人不理解,为什么宋学义要过得这么苦?
宋学义说:“一个人把眼睛死盯着自己的成绩,并以此为资本,向党、向人民要这要那,这个人虽然活着,他的思想早就死了。”
据说,在狼牙山战斗打响前,宋学义曾问班长马宝玉什么是党员?
马宝玉说,打仗冲在最前边的就是党员。
宋学义又问,班长你是党员吗?
马宝玉笑笑没有说话。
宋学义就说,班长我要入党!
后来在狼牙山顶,马宝玉说,如果能活下来,我做你们的入党介绍人。
也许从那一刻开始,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成了宋学义的毕生追求,此生不渝。
年,宋学义因积劳成疾逝世。
宋学义故居狼牙山五壮士的壮举虽然已过去80多年,但他们的精神始终赓续传承,在部队,他们的传承还在延续。
七连六班被命名为“狼牙山五壮士班”,新兵入伍,先听五壮士事迹;全连点名,先点五壮士的名字。他们还在每年9月25日召开五壮士纪念大会,号召官兵向革命先辈学习。
如今,《五壮士之歌》依然在大地传唱:“秋云盖住狼山头,秋风吹着狼山腰。多年石头也流泪,勇士人格齐天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