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记者郑天虹、杨淑馨)6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独臂“刻”史话爱国“谈”进万千学生心--记“九十岁仍不停步”的岭南师范学院教师郑光华》的报道。
蓝底灰紫花衬衣,豹纹飘带草帽,黑边方框眼镜,90岁退休老教师郑光华看上去淡雅而时尚。即使右臂那空空的袖管有点突兀,但是她洪亮的嗓音,敏捷的思想,坚定的眼神,稳健的步履,总让人像忘了她的年纪一样,淡化了她的残缺。
她是数学老师,然而却指导学生写文章;她右臂截肢,却教学生剪纸刻画;她退休30年了,仍有学生天天上门找她谈心,曾挽救轻生失足青年;她90岁了,还天天上网,建“网上谈心亭”开展思政教育,访问量超百万。
她是广东湛江岭南师范学院的“校园宝贝”,大家称她为“一号老人”。
↑郑光华在给学生们上刻纸课,借助刻纸艺术开展红色教育。受访者题供图
即使离开讲台,也不离开学生
生在“八一南昌起义”枪声响起的地方,郑光华有过苦难的童年。抗战爆发时,父亲被日寇轰炸倒塌的房屋压死,母亲带着她在战火中逃难。她与千万百姓一起抗争在生死线上,目睹过在囚车里高呼“共产党万岁”的革命英烈方志敏,义无反顾参加过“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游行。解放战争时期,她亲历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艰难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她见证了一个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辉煌。改革开放时期,她更自豪地拥抱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春天。
这些经历让郑光华有一种教育情怀:必须让生长在新中国的孩子读“四史”(即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样才能让他们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退休前是教数学的,没有太多机会给学生“讲史”,退休后如何保持跟学生的联系呢?“即使离开讲台,也不能离开学生。”她说。
她想到用“刻纸”这一艺术形式来承载“读四史”的爱国爱党教育。她开办“流芳文化”社团,面向全校各二级学院招生。岭南师范学院级美术学4班刘帅超至今仍旧记得社团招新那天第一次见到郑老师的情景。她拿着一幅“红船精神”的刻纸作品,讲红色精神和爱国思想,特别亲切,那幅作品一下击中他的心,便果断加入了这个社团。
右臂高位截肢的郑光华,虽然无法亲手刻纸,但她的社团却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同学们说,郑老师教的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家国情怀。她把毕生积累的正能量通过刻纸的方式一点一滴传递给年轻一代,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美与共。
在家里,在工作室里,在同学们的手中,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如歌如泣的革命历程,团结向上的时代精神,意气风发的新时代风貌,一页页,一幅幅,跃然于各届学生的作品上。
不论谁来家里做客,郑光华像晒自己儿女的成绩单一样晒出学生们的作品,哪怕作品堆满了自己的屋子,也舍不得丢掉一件。她甚至拿出自己的退休金和生活费,出版了学生作品集。
“我们把这些作品集寄到农村中小学,同学们也很喜欢。以前学校干巴巴地讲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现在可以对着这些作品来讲,变成了有情景的故事会。”郑光华笑着说。
为了让学生的创作主题更贴近时代,她坚持每天剪报。早晨7点还没到,郑老师吃完早餐就出门取报纸了。她把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等时事热点都剪下来,构思新的主题。很快,“北斗”“嫦娥”“抗疫”等新作品就出炉了。
↑郑光华在给学生们上刻纸课。受访者题供图
谈心亭:用爱搭起“过河”的心“桥”
在郑老师家门口的墙上,贴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知心友谈心亭”。走进这套老式单元房,左手第一间狭小的客厅里面,全是上世纪80年代的家具、电器和陈设,只有电脑显示出格格不入的时代感;中间一间客房布置成了学生宿舍的样子,有高低铺和书桌,这里不时会有学生来小住;储藏室里堆满了学生们的刻字作品;由阳台改造的小空间是郑老师的另一片天地,书架上沉甸甸的一本本笔记和一摞摞信件,凝聚的是青年学生的心声、信任和她几十年来的心血。
虽然看起来比较简陋,但是每当学生们遇到难以解开的心结时,就会不自觉地走到这里,叩响门扉。年,湛江师范学院成立“谈心亭”,郑老师负责主持工作。她的家成了每个学生随时可以敲门进来的心灵家园。
年纪相差那么大,又退休了,如何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走近学生?得到他们的信任?郑老师说,“先做年轻人的学生,才能做他们的先生。老年人的人生阅历也许很丰富,但科技这么发达,年轻人懂得不一定比老年人少。”她坚持每天读报剪报,不和时代脱节,寻找更多与年轻人交流的话题。
只要是学生的事情,她都要管。小到学生丢了电脑,宿舍下水道堵了,大到学生家里经济困难,或亲人病故。尤其对困难学生,郑老师格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