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耳熟能详,甚至连刚上学堂的孩子们都知道他们英勇抗日的故事。五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不惜牺牲自己把敌人引到狼牙山与之周旋,最终,在弹尽粮绝之际,五名英雄为了不被日寇抓住,不惜跳下悬崖来保全自己声誉,这就是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
对于英雄们的结局,在我们眼里,他们最终的命运就是牺牲,在当时那个情况下,根本没有人可以活下来。然而,狼牙山五壮士中还是有人存活了下来,有人还找到了自己的部队。
后来,驱逐日寇,抗战胜利,全国解放后,这名幸存者就转业离开了部队,回到家乡务农,他就是宋学义。
关于宋学义,据说他跳崖之后回到连队时,只是简单跟战友们报告了狼牙山战斗的经历,以及跳下山崖后的情况。在汇报中,宋学义认为,自己能够侥幸活下来,完全是运气使然,相比较其他几位牺牲的战友,自己是幸运的,但自己却感到很羞愧,因为他们五人立下了同生共死的誓言,如今自己还活着,他深感惭愧。
也因为这个原因,当连队里要给他申请战功时,遭到了宋学义极力拒绝,他认为,让大家知道他们在狼牙山的所作所为就足够了,至于那些功名利禄完全没有必要。
再者说,宋学义觉得从鬼门关里走了一遭,能活着就非常幸运了,又何必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呢?
尽管,宋学义坚持不要战功,但连队里还是把他们的事迹以及为他请的军功,都向上级汇报了,上级又上报给党中央,党中央对于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非常重视,还专程让人详细地记录了当时战斗的细节情形,并编制成小册子供大家学习。
而对于宋学义,党中央直接把他安排到抗日军政大学读书。
初到军政大学的宋学义,感觉与这里格格不入,因为他是农民出身,从小就没有读过什么书,基础知识也差,在学堂里听着天书一般的内容,这让宋学义非常憋屈,他多次申请回到连队继续作战,但党中央考虑到他的军功和腰伤,就多次驳回了他的请求。
组织为了安抚他的情绪,也为了让他多学点知识,首长还特意安排了老师给他一对一补课,首长们希望把宋学义培养成一个优秀的抗战将领。
年,宋学义向组织提出了转业的申请,宋学义向组织表示,自己的腰伤很重,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他留在部队也是累赘,他不想增加部队的负担,希望部队能够让他回到家乡务农。
宋学义所在部队的首长为了挽留他,好几次亲自做他思想工作,首长们告诉宋学义,即使因为腰伤不能再到前线战斗,也可以去部队的后勤部干一番事业,没有必要离开部队。
但宋学义还是坚持转业回到地方,首长们拗不过他,只能同意了他的请求。宋学义离开部队后,以转业军人的身份回到了河北易县,并落户在这里,过了几年又带着一家老小回到了老家务农。
回到家乡后,他从未告诉任何人自己是战斗英雄,也从未告诉别人自己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当时的狼牙山五壮士在党中央的宣传下,在全国已经广为流传)。
他的亲戚朋友只知道,他是因为伤病才复员回家,至于其他的情况,宋学义不说,乡亲们都无从所知。
鉴于宋学义腰伤严重,政府提出每个月给予他生活补助,但宋学义拒绝了政府的补助,他认为自己有手有脚,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养活家庭,没必要再去浪费国家的补助,也因为宋学义的执拗,导致他们一家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贫。
宋学义不顾旧伤,带领全家辛勤地务农,但由于腰伤等身体原因,导致他根本不能长时间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每干一会就得休息一会,每天晚上回到家,他腰疼得都吃不下去饭,为了不让更多的人看见,他只能悄悄地躲在屋里,痛苦地不断地呻吟,第二天,他有又戴上特制的护腰钢卡继续劳动。
这位出生入死的抗日英雄,就这样低调地生活着,甚至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的事迹,多年后,宋学义的儿子宋福保回忆到:
“我从小就不知道父亲是个英雄,只知道父亲当过兵,负过伤,父亲也从来没有提过自己负伤和转业的原因。”
年,党中央准备搞全国老军人、老烈属代表大会,宋学义作为狼牙山五壮士唯一的幸存者,他也是被邀请的贵宾之一。当党中央把名单派送到沁阳县政府之后,县政府官员有些难以置信,他们万万没想到,小小的沁阳竟然有这么一个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
由于时间久远,但宋学义转业后曾悄悄地回到老家沁阳,但户籍还放在妻子的故乡易县,那时,由于交通不便,信息科技也不发达,沁阳县政府一时之间查不到宋学义究竟住在哪里,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派人前往易县去寻找宋学义。
宋学义一直低调,再加上很少露面,专员到了易县也没有找到宋学义的踪迹,虽然,专员没有找到宋学义,但是找到了他们的岳父,最终,宋学义的老岳父写信寄给宋学义,此时的宋学义才知道党中央在寻找自己。
后来,辗转之下,沁阳县的专员才顺利在北孔村找到了宋学义。
当专员们第一眼看到宋学义时,他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按照身份信息上来看,此时的宋学义也就三十多岁,然而眼前这个汉子看起来像是老头子一样,脸上的皱纹遍布,穿着夹衣单裤,腰也驼的非常厉害。
专员不太相信此人是宋学义,就询问宋学义当时参军打仗的经历,宋学义就把自己之前当兵的经历都给专员讲述了一遍,这里面说的都和身份报告里一模一样,最终,专员确定了面前的这个人就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
还没等专员继续问下去,村干部把宋学义喊走了,说是有事情商量,宋学义就让专员在家里先等候一下,自己去去就来。
专员们在宋学义家参观,看看他家里的摆设,宋学义的妻子看到丈夫走远,他神神秘秘地拿出一个刻有坚决顽强的奖章给专员看,还有一张当时晋察冀军区杨成武将军和宋学义的合拍照片,看到这些,专员彻底相信这个老农民就是宋学义。
之后,县里开始大力宣传宋学义的光辉事迹,此事一经宣传,宋学义的亲戚朋友都炸开了锅,他们万万没想到,宋学义竟然是战斗英雄,而且还是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
亲戚朋友以及乡亲们看宋学义的眼神都不一样了,眼里充满了崇拜,甚至还有许多乡亲们拿着粮食鸡蛋到他们家里拜访。
宋学义对于乡亲们的一片心意,大多都是婉言谢绝,他表示自己不是什么战斗英雄,自己是一个军人,那就必须要履行一个军人的义务,狼牙山的所作所为,也并没有什么伟大之处。
年,在国庆十周年时,宋学义被邀请到北京,见到了毛主席。据宋学义的后人回忆,毛主席接见宋学义时,开始递给他一支烟,宋学义没接住,后来,又递给他一支烟,
毛主席还请他吃顿饭,饭菜很简单,主食是烧饼、小米粥,菜是三素一荤,分别是红烧萝卜丝,虎皮豆腐,炒肉丝。
当宋学义的故事传扬在沁阳乃至河南省之时,他早年的经历也映入大家的眼帘里,宋学义出生在沁阳北孔村一家贫穷的农户家里,一家人靠着两亩薄田勉强生活,由于当时旧政府的克扣,粮食一打完就立马被送到了政府,这也导致了宋家一家人都一直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为了养家糊口,宋学义父亲在农闲之余,还经常给地主打工赚钱,等到宋学义大一点之后,也跟着父亲一起给地主干活。
抗战爆发后,河南作为战争的主要战场,百姓们都生活在动荡之中,宋家为了生存只能向地主借高利贷(共欠40块银元),后来,地主趁机把宋学义家仅有的二亩地给收去了,从此,一家人生活无着落,不得不背井离乡,逃荒到其他地方讨饭吃。
宋学义跟着父母流浪到了河北,恰好遇到了一支八路军游击队,宋父为了子女能够活下去,就把儿子宋学义推荐给游击队队长,希望游击队能够给孩子一口饭吃,游击队长看着面黄肌瘦的宋学义,心一软就把他吸纳进了游击队。
宋学义加入游击队后,就被编入了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宋学义为了感谢部队的恩情,他做事勤快,待人友好,渐渐地,战友们都喜欢上这个勤快的小伙子,也因此大家非常照顾他,在战友们的帮助下,宋学义也很快掌握了步枪射击要领,迅速成了一个优秀的游击战士。
年秋天,侵华日军为了剿灭晋察冀部队,调动了近十万部队开始围剿北岳、平西等根据地,妄图一举剿灭晋察冀共产党部队。
宋学义所在的部队,当时驻扎在河北易县的狼牙山地区,日军组织了三千多兵力猛攻狼牙山,由于日军攻势猛烈,再加上当时狼牙山地区的部队规模较小,武器也匮乏,无奈之下,军区首长只能够选择转移。
此时的日军已经从多个方向包围了狼牙山,如果要转移,就意味着必须要突围。于是,军区首长带着能够参战的多人的队伍进行突围行动,经过战士们的浴血奋战,部队总算是打开了一块缺口突围。
不过,此时问题又来了,由于部队是突围行动,他们可利用的时间非常短暂,一旦敌人反应过来,那么,部队和群众就将陷入绝境之中。后来,军区首长经过讨论之后,他们决定留下一些部队引开敌人,为群众转移争取时间,而引开敌人这个光荣的任务就落到了宋学义所在的七连头上。
由于是突围作战,整个七连当时剩下的战士已经不多了,但是七连还得担负吸引火力和为群众转移打掩护的任务。此时,七连能够派出吸引火力的战士就十分少,七连长命令宋学义所在的班负责吸引火力,而宋学义所在的6班,有四个战友因为负伤无法战斗,因此吸引火力的重担就落到了其他五人头上(马宝玉、葛振林、胡福才、胡福林、宋学义)。
尽管,此去九死一生,6班战士们都欣然接受这一任务,这就有了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
五壮士拖住了敌人很长时间,最终,因弹尽粮绝,有被敌人俘虏的危险,班长马宝玉对战士们说道:
“同志们,我们如今身处绝境,尽管这样,我们也不能被敌人捉到,我们一起跳崖吧!”
此时6班战士们也打出了血性,大家听到班长的提议,纷纷表示视死如归,大家都纷纷跳下了悬崖。
跳崖之后,葛振林和宋学义意外被小树给挂住,两人都活了下来,好在当时易县青年抗日救国会的主人于药夫在附近,他看到葛振林和宋学义,赶紧把他们救了下来,这才有两人死里逃生。
回到部队之后,两人都获得了坚决顽强的五星奖章,后来,葛振林选择待在部队,而宋学义选择转业回家,这就是宋学义在狼牙山的事迹。
回想起狼牙山的战斗,宋学义总是说:
“那并不是什么英雄举动,只是我当战士应尽的职责所在,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和战友们一同牺牲,既然我还活着,那么我就更应该好好的活下去,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借此文章向抗日英烈致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