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儿童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620/9084287.html

  九河下梢白洋淀”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九河是指哪九条河?源头在哪?因为什么有“九河”之名呢?

  

  古代黄河称作大河,先秦时期《山海经》对古黄河的流向曾有记载。据《长水集》作者谭其骧教授考证:黄河自宿胥口北流走,至内黄会洹水,又北流走至曲周会漳水,再北流汇滱水,经高阳、安新折东经霸县至天津市东北入海。黄河与它的支脉河漳水、浸水、汦水、斯洨水、滹沱水、泒水、滱水、博水、卢水等支脉条分,经流不息。其流域横跨河北、山西及北京市,涉及38个县形成白洋淀。到公元前年(周定王5年)黄河改道南移,又经若干年,其支脉河流经分支和更名,才形成了白洋淀现今的上游九河:潴龙河、唐河、府河、漕河、南北瀑河、孝义河、萍河、白沟引河。

  

  潴龙河,古代又称蟾河、杨村河、高阳河。相传在颛顼帝时,有猪化龙而河,故名猪龙河,后来,随着时间推移改为潴龙河。其源流主要为沙河,并有滋河、郜河、孟良河汇入。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沙河与滋河相汇于祁州(安国)三岔口,经安平、博野、蠡县、高阳进入安新境内。到清朝嘉庆6年(年)唐河发大水,脱离滋、沙二河向北迁徙,孟良河夺唐河旧道,在三岔河与沙、滋二河汇流后,向东北流入博野,先改名为蟾河,到蠡县又名杨村河,入安新白洋淀叫潴龙河。

  

  唐河,在《禹贡》中称洹水,《汉书》中称滱水,《水经注》称为呕咦水,《太平寰宇记》中称唐河,因流经唐县而得名。其源头为山西省浑源县南翠屏山,上游三源分别为西源沤责河,东源为汤河,正源为滱水。战国时期,在现今肃宁县境以西入黄河,到宋朝政和年间汇沙、滋两河走高阳至安州。到清朝嘉庆6年发大水,唐河才离开沙、滋二水,由定州改道,与府、漕、萍等河同入白洋淀。唐河为季节河,即春冬两季无水,夏、秋有水,其新道常年积水。该河流入安新境内被称作老河,在与府河汇合处,安新的一个重要村镇被命名为“老河头”,意思是老河的尽头。为防止上游污水流入白洋淀,年在唐河新道入淀处,修建唐河大桥一座,桥的南北两端均有百米闸桥,将污水、淀水隔开。

  

  府河,古代称为沈水,本名叫清苑河,源头是保定西部的一亩泉。公元年建立保定府后,因该河在保定府城南门外被称作府河。经清苑、安新的膳马庙村向东流入淀。《宋史·河渠志》对府河航运中的作用有翔实记载。安新县城流传的“上府下卫”指的就是从新安沿府河往上游走可到保定府,往下游走可达天津卫,可见府河在航运中的作用。从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代,新安一直是来往船只和商贾云集的乡镇。到60年代末期航线终止,年至年虽进行过疏浚,但因水源不足,一直未能回复航运。

  

  漕河,古代亦称为徐水。古代徐水源于易县五回岭,漕河源于徐水县釜山曹河泽。清末,由古徐水与漕河相汇合,流经漕河铺得名漕河。在安新东马村南入淀。

  

  瀑河,发源于易县狼牙山犄角岭,分南瀑河和北瀑河,又称雹河、饱河,即《水经注》之南易水。北瀑河流经容城河北庄村入萍河,到安新三台入淀,后淤废。南瀑河是泄水支河,经徐水,入安新境,从寨里村南入淀。关于瀑河因有南易水之称,还曾引发了荆轲刺秦王中的壮别易水究竟在哪里的争论。易县是易水发源地,而且有历史考证,自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似应是易县,而安新有“古秋风台”石碑遗迹,明、清两代《安州志》中有“三官庙前,旧有秋风台,在城北易水旁,即燕丹送荆轲之处”的记载,似也有道理。两种说法还有待专家学者探讨,笔者才疏学浅,本文只溯源白洋淀上游九河,其它不多做涉猎。

  

  白沟引河,古代为巨马河(现写作拒马河)之下游,因流经白沟镇而得名。现今的白沟引河为年开挖的人工河,经容城县留通入白洋淀。这里有沿引河修起的长堤与白洋淀北堤相连,相传古堤始建于宋,形成于明清。有诗称赞:“宋开塘泊起雏形,明清相继规模成;景观还是今日好,杨柳丛中舞长龙。”

  

  此外,还有孝义河,又称段家庄乾河和大西章河,属于唐河分支,为唐河口之间平原排沥河道,源于安国黄台村,流经安国、蠡县、高阳、安新同口村流入马棚淀。萍河,古称萍泉河、平水,源于定兴县平幸村,流经徐水,入容城,至黑龙口萍河桥入安新境,在三台以南入淀。其中,马棚淀除了有杨六郎大摆骒马阵传说外,还有个说法,过去深翻土地时,曾挖出过系马用的铜铃,铃上镌刻着“杨”字,据说是杨六郎养马屯兵所用的器物,只是后来去向不明。作者:荧屏之旅(郭岩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