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武是岩上青松一般的人,值得我尊敬。为这样的人我乐意付出劳动,付出心血,甚至在我们二者必舍其一的时刻,我情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如此特别的告白,这是杨成武的妻子对他说的话。坚定而勇敢,我们也能从其中看出她对丈夫的爱和崇拜。能嫁给自己崇拜的人何其幸福!
杨成武是“杨家将”第38代后裔,福建长汀人,15岁参加革命,他入党任团政委时,虚岁才17岁,不满21岁当师长。可谓少年英雄。他的座右铭是以‘苦’为友,与‘累’结伴,视‘死’如归。
在载入史册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杨成武和他所率领的红四团多次作为先头团,是中央红军的开路先锋,血战湘江、突破乌江、保卫遵义、智取三城、飞夺泸定桥等屡立奇功。他在战斗中,经常是身带“三件宝”:腰带上别着手枪,手举驳壳枪,背后插着锃亮的大刀片。日军闻风声鹤唳,望之披靡。
杨成武将军长身玉立,眉目疏朗。李公朴先生曾见之,赞为“白袍小将”。(白袍小将,在文学作品中形容那些长相俊美、文武双全、年轻有为的将军。)年秋,杨成武初识易县妇救会姑娘赵志珍,两个月后即写求婚信,姑娘被他的战斗作风与人格魅力吸引,收信后八日举行婚礼。被战友戏称“白袍小将马上取花”。
二人一纸定情缘,结为红色伉俪,携手从抗战的烽火中走过……风风雨雨相守相扶66载。那是一段被刻画在岁月隽永里的情深意长。
年,红军长征时候的杨成武
赵志珍,年出生在河北易县易水河畔一个农民的家庭。在大哥的资助下读完小学。年夏,来到北平投奔二哥,考入女子第二中学。当时的北平充满“亡国”和“救亡”的气氛,她在学校里,学习到知识的同时,接受了先进思想。
毕业后红军五师独立团的宣传队开过来了,宣传队就是以表演,演说的方式给老百姓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以得到老百姓各方面的支持。16岁的赵志珍参加了宣传队,女秀才的本事,发挥得淋漓尽致。她东奔西走,爬过一道道梁,翻过一座座山,深入村庄,开展工作。
某村有个大户,秋后囤积大量粮食,但是舍不得多交,只交了三四百斤。赵志珍率工作队征粮,想要买下他多余的粮食,这户人家怕八路军不给钱,打开后院粮仓,只有六七百斤玉米。两天后,一条消息传进大户耳朵:“昨天夜里,八路军赶着大车,把他们家藏的粮食拉走啦!”大户一听,心急火燎,骑上马跑出村,到藏粮山洞去看个究竟,粮食都在呢!原来是有人开玩笑。当天下午,赵志珍再次上门来,和气地问道:“大叔呀,你到底交多少粮?八路军公平买卖。”大户人家还想打埋伏,赵志珍不紧不慢地说,“这么说,南山上那六千斤粮食,就是没主的了。”对方一听不对劲,提出先交四千斤。其实,这“兵不厌诈”的一幕,正是赵志珍想出来的主意。
通过宣传队成员的工作深入群众中去,很快人民群众发动起来了,地方抗日组织建立起来了。八路军得到老百姓越来越广泛的支持,群众有粮不卖给八路军吃,织布给战士送衣照顾八路军伤员等方式支援前线。
年入冬后,她随葛明远县长奔赴易县开展工作,担任了县妇救会主任。赵志珍不仅参加抗日工作,还能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哪家夫妻吵架、婆媳不和的事,也得找“赵同志”来评理;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家人不同意,也要请“赵同志”来说服。
一些女孩子受她的影响也走出了家门,开始接受工作组的训练。这些女青年分别加入各个工作队,每到一个村,开大会,演节目,赵志珍能歌善舞和宣传队的成员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抨击地主豪绅、帝国主义对人民的残酷剥削。极大调动起老百姓的民族自尊心和抗日热情,每每都能让台下老乡热泪盈眶。
年,八路军晋察冀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来到易县。热烈的掌声中,这位白面书生走上讲台,铿锵有力、慷慨激扬地发表起演讲。赵志珍在台下望着他:难道他真的就是杨成武?那么文质彬彬的人难道能让敌人闻风丧胆吗?他能百战百胜、创造战争史上的奇迹吗?传说中的杨成武和现实中的杨成武是一个人吗?然而,这并没有让她失望,杨成武那儒将的风采却从此深深地镌刻在她的脑海中。这是她第一次见到杨成武时的情景。
冀中人民欢迎八路军
再一次,杨成武他们驻扎在涞源北城子村休整,赵志珍住在不远处的马跑泉,彼此有了认识的机会。在易县地区杨成武看她演过话剧,听她唱过救亡歌曲,对这个姑娘印象比较深刻。
赵志珍大着胆子到他那里去借过苏联的革命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其它一些书籍。杨成武曾打听过这姑娘的名字,说叫“赵子珍”,是中共党员。杨成武无须再调查什么,考察什么,“赵子珍”的形象,已经鲜明地存在他的心上。
那时已担任师长的杨成武,时年24岁,在抗日前线,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之后,又有人给他介绍过几个姑娘,八路军女干部、大学生和地方干部,不知为何,都未能打动他的心。
女子抗日宣传队
年初冬,杨成武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罗元发、方国华在来源的北城子村军分区司令部。二人又为杨成武的婚姻大事上心,当他们提到赵志珍的名字时,杨成武未加思索,马上说:“我对这个姑娘印象不错!”
罗元发问:“那我先找她谈谈?”
杨成武在思考,未置可否。
方国华又说:“要不我回去给她打个招呼?”
这时,杨成武说:“还是由我自己出面找她吧。”方国华笑了:“司令员是想自由恋爱吧!”
“这是出于我对女方的尊重吧!”
夜深人静,杨成武坐在小炕桌前,一盏煤油灯下,铺着几张日军公文笺,摆着一只战利品“派克”金笔。许久的沉思之后,他写道“子珍同志”由于南北口音的差异,此时的杨成武还误把“志珍”写成“子珍”。
他写道:
“子珍同志:我在很久的时候就想和你谈一段私话…因为环境及其他种种的原因,总未找着一个好机会......................................我们都是共产党的干部,我们的任务和目的是一样的,虽然我们有南北方籍贯的差异,但我们是在一条战线上、一个任务上斗争的。我今天向你提一个建议——我们亲密地拉起手来做一对异性朋友,好吗?同意吧!盼你给我一个答复。
已到半夜了,大家早已睡觉休息了,因为时间的关系,无法一下子把我要对你谈的一切一切,今晚在这短纸上说完,只好留着以后再谈。祝你进步与健康!”
11月20日Cugang于灯下亲述
第二天,一大早,杨司令员的警卫员,来到村里找到赵志珍,当面交给她这封信。一场“幸福的磨难”开始了,心潮一阵阵涌起,胸口怦怦怦地跳个不停。“子珍”,他把自己的名字都写错了……那一天,她把这篇珍贵的文字,反反复复拿在手里,读了十几遍。茫然、心慌、激动,还有许多说不清的滋味…
这封信的落款处“Cugang于灯下亲述11月20日晚”。杨成武是学过英文的,也许战争消磨了他的许多记忆,也许他是想写国际音标拼成的“杨”字。或许是想写“Cuiiy”(伙伴)更大胆而浪漫地猜想是“Cutubsdow”(爱神丘比特之弓)……不过直到60多年后,赵志珍也没有问过他,当年他究竟想写的是什么?在她的心中已经赋予了它最美好的含义,真的不愿听到他再说出别的什么话来,让它永远是个美好的“谜“。
第二天,她找到杨成武,当面表明了自己与对方相同的态度,两颗战士的心相通了。八路军中一曲革命爱情的序曲已经奏响。
晋察冀一分区战士在易县
当天,杨成武就让军分区政治部向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写了报告,同时,杨成武以他个人名义向聂荣臻司令员写了申请结婚的报告,二天后得到批准。又过了五日,即年11月28日,杨成武和赵志珍的婚礼在涞源县北城子村举行。
那时军分区司令部驻在涞源县北城子村,正巧一户姓景的人家刚刚完婚,就借用了他们的新房。乡亲们就赶着做被褥、枕头;炊事班也忙着准备婚宴用的饭菜;政治部的同事们还买了一些鞭炮。
这一天,杨成武像往常没有战斗的日子一样,穿着一身洗得干干净净的旧军装,人们注意到惟一不同的是他穿了一双崭新的布鞋。
杨成武的脸上红光闪闪,眉欢眼笑:“大家今晚到我那里吃喜酒去!”战友立刻沸腾了,十几位身经百战的老红军指挥员,兴奋得像小孩子一样,接二连三地问道:
“新娘子是何许人也?”
“嫂子漂亮不漂亮?”
“司令员什么时候恋爱的?”
还有人当场就让他介绍恋爱经过和恋爱经验。杨成武不停地应付着:“到喝喜酒的时候,你们就知道了!”“晚上讲!晚上一定讲!”
此时,赵志珍已经赶到了,她躲在屋里幸福地憧憬着未来,新房里,两张八仙桌并在一起,上面摆满了大红枣、柿子、山里红、糖炒栗子、花生、瓜子和香烟。赵志珍正在屋里神思遐想,忽然听到外面人声鼎沸,原来是人们簇拥着杨成武回来了。她掩不住羞涩,脸庞在夕阳的余辉里红得像个熟透的柿子。
政治部主任罗元发证婚,军区团政委方国华主婚。方国华大声地说道:“今晚是我们革命军队喜庆的时刻。新郎和新娘,都是我们八路军的骄傲。成武属虎,金戈铁马伟丈夫;志珍属鸡,柔中蕴刚女巾帼!”
婚礼仪式具有延安特色:一拜天地,即两位新人向毛泽东、朱德像鞠躬;二拜父母,即两位新人分别向老家方向鞠躬;三、两位新人互敬军礼。
“洞房花烛夜”,往日的一盏煤油灯,变成了两支红蜡烛。那一年,杨成武24岁,赵志珍17岁。
年杨成武和夫人赵志珍在河北易县
革命战争年代的许多事情,在和平年代的人们看来,都是不可想象的。赵志珍和杨成武共同度过了一天婚假,享受了一天新婚的幸福和清闲。第二天清早他就回司令部了,三天之后,赵志珍去了政治部上班了。虽然他们组成了小家庭,但实际上并没有自己的家舍,也没有属于自己的锅碗瓢盆勺和家具坛罐。没有一个像平常人家那样的普普通通的小日子。
按部队规定,夫妻每周只能在周六和周日相见,杨成武严格要求自己,只在星期六与妻子团聚,星期天一大早就回自己的部队,虽然他们的驻地仅有米。
年冬天到年初春,在他们婚后的4个月里,恰值比较平静的时期,日军没有入侵根据地腹地,部队主要是在外围作战和进行整训。杨成武与赵志珍一起度过了十几个团聚日。
从年春季起,作战日渐频繁和激烈,其中著名的黄土岭战斗中,击毙了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战事紧张时,各奔东西,战斗在不同的岗位上。
赵志珍作为一个革命军人的妻子,一切以革命事业为重,支持丈夫的工作。有一次,杨成武晚上很晚回到家里,浑身是灰土,军装破损。她赶快烧水给丈夫洗澡,他已经累得睡着了。赵志珍给他盖好被子,然后在灯光下,一针一线地为丈夫缝补被荆棘挂开口、被弹片擦破的军服。补好后,洗净、烘烤干,一直忙到天亮。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杨成武抱歉地握住妻子的手,没有说上几句话,穿上军装又走了。赵志珍对丈夫的情和爱,就这样一天天积累,一天天在加深。
赵志珍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有一次,她提出了更顾全大局的想法。她看到,少数高级干部的妻子们在营地,这很容易显出特殊性,而且与军事生活的气氛不协调。于是,她向杨成武表示,自己想调到基层去做地方工作。谁知她的想法一出口,就得到了杨成武的赞许,同意她去参加地委工作。这样,赵志珍工作单位的驻地远离了部队机关。
在杨成武面前,赵志珍从来不叫苦。她和老百姓在一起,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物质条件比部队差,工作比在分区机关繁重。她经常在山沟里跑,经常饿肚子,经常生病,但是她都挺过来了。
年开始,日寇对八路军的进攻明显加剧了,杨司令员想到八路军应该创建一些比较坚强的防体系。有一天,赵志珍兴致勃勃地向丈夫提起《水浒传》中的一段故事:宋公明三打祝家庄。她说,狼牙山沟壑纵横,山山相连,奇峰险石,山道更是复杂变幻,死路活路难辨,就像祝家庄的盘陀路;如果稍加改造,狼牙山就可以成为易守难攻的阵地。几个月后,杨成武率队专门赴狼牙山踏勘。赵志珍的点子,果真有道理,狼牙山很快就被改造成了易守难攻、便于周旋的大阵地。赵志珍帮助丈夫做了一件大事。
年秋末冬初,赵志珍做了母亲。当时,日寇正对一分区实行重点进攻,杨成武紧张地投入历时40天的反“扫荡”斗争。
当日寇的“扫荡”已经粉碎,杨成武通过狼牙山“飞线”电话,得知赵志珍生了个女孩时,他跨上大白马,一口气赶到宁家庄,来到妻子身旁。赵志珍一眼看到是丈夫,泪水喇地流出来。杨成武探问陈医生:“医生同志,你看小赵在哪里坐月子?”医生一时语塞……赵志珍,故意板起面孔:“哼,还‘坐’月子?都20天了,这‘跑’月子,也行啦!”
他们的大女儿易生,在父母身边长到周岁。第二年冬季反“扫荡”开始后,赵志珍作为八路军的一员要随部队与日军周旋,只好把刚满周岁的小易生寄托在西古县村的一位老乡家。日军知道消息后,一天突然包围了村子,逼着大家交出小易生。
日军还气急败坏地把两面政权的伪村长赵仲三(中共党员)绑在树上,威胁群众说,如果交不出杨成武的孩子,就和他的下场一样。说着朝赵仲三连开三枪,把他枪杀了。
同志为了八路军的孩子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杨成武一辈子都忘不了。他多年以后给子女讲道:
年“五一”反“扫荡”,你们的妈妈必须随部队行动,就把一岁半的易生姐姐,暂时寄托在西古县村一位老乡家。有人走漏风声,鬼子追过来,包围住村庄,向群众要杨成武的孩子。全村人异口同声,都说那孩子根本没来过。鬼子把地下党员赵仲三村长拉出来。赵村长一问三不知,被鬼子绑在树干上枪杀了。鬼子又把所有抱着小孩的妇女都拉出来,用刺刀尖逼着交人。一个孩子吓哭了,抱她的妇女解开衣襟,嘴里说:“娃儿,没事,娘给你喂奶。娃安静了下来。”你们可知道,那个被吓哭后吃上奶的小孩,就是你们的易生姐姐!
后来赵志珍又相继生下三个女儿,冀生、燕生、俊生。都寄养在老百姓中的党员家庭里。然而,她只要抽得出时间,就会亲自照看。
孩子们要吃,要喝,要穿,赵志珍为他们想办法。孩子们生病受罪,赵志珍为他们着急,奔波,操尽了心。杨成武没办法为家庭分一丝一毫的心。
杨成武有一本珍藏了多年的日记本。这本日记中,他记述了与战友们惜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同时还十分感人地记下了他与妻子女儿告别时的情景:
“她与孩子们送我到大门前。女儿易生继续往前送,她却两手背着似乎无主意地依傍在门框上,两眼不敢正视我的行影。在那恋恋不舍的情形下,我们暂别了。我说:‘你们回去吧,以后再见,祝你们好’。她只说了一句话,‘路上要小心些’。似乎还有很多话想说,但当时的心情是不可能说了。易生看到我们走,送到土台前,我说:‘易生你回去呀!’她一句话不说就大哭起来。年仅6岁的孩子舍不得她爸爸,不愿分开。我当时即以钢一般硬的心,视她的哭而不能说下去了。我走几步又回头望了她,她仍然站在那土台上未回去……”
年春节前,赵志珍的第五个孩子出世了。啊!是个儿子!这之前,一连四个孩子,都是女儿,杨成武企盼能得“虎子”,终于如愿以偿了。他马上给儿子取名“珍生”,既表示他是赵志珍生的,又表示他生得珍贵。儿子刚过满月,父亲就抱他在骑马“操练”了一圈。赵志珍看着,心中欢乐,自不待言。
年8月,日军宣布投降,这时,杨成武带着部队,已经歼灭日伪军一万多人,解放了冀中地区。
整个冀中一片沸腾。许多人兴奋得泣不成声。延安电台广播了让冀中部队接收天津的命令,杨成武将军激动得将一大碗枣子酒一口喝光。是啊,多么艰苦卓绝的8年!8年抗战筑起的那座血肉长城上,决胜的红旗在“哗啦啦”地飘扬..........
八路军和老百姓浸沉在欢乐之中。但病菌溜进小珍生的身体,致使他高烧不退,腹泻不止。医生误为“疟疾”,开了药方,给了药。谁料进药才十来分钟,孩子呼吸困难了。再抱去找医生,诊断为药物中毒,已经不行了。母亲像被五雷轰顶一样,支持不住了……
这一天,杨成武准备率部从胜芳向天津外围进发,与抢夺胜利果实的国民党军抢时间,就在部队即将出发时,杨成武收到一份电报:儿珍生于20日夜3时病故。
他忍着痛,把电报塞进口袋继续出发了。在连续攻下多个据点后,率部向张家口前进了。
年夏天,新中国即将诞生,杨成武夫妇派人把战争年代寄养在老百姓家的四个孩子接回天津家中。派出的同志回来了,只带回两个女儿,另两个女儿——冀生和燕生,没有找到,据说不知“流落”到哪里去了。
赵志珍亲自去找,仔细转遍冀西老区,知情的老乡终于含泪相告,两个孩子已经先后因病夭折了。尽管乡亲们拿家中最好的衣食来给他们吃穿,但恶劣的环境和病魔还是夺取了两个幼小的生命。
短短五、六年里,痛失三个可爱的孩子,做母亲的顿觉天昏地暗,肝胆欲裂。每一个孩子的夭折,对于母亲赵志珍来说都是生命剥离的痛。
杨成武夫妇生育10个子女:战争时期出生,易生、冀生、燕生、俊生、珍生、东胜。建国后,杨成武夫妇又得东明、东荣、东成、杨扬四子女。
赵志珍每每思念失去的孩子,觉得对不住他们,转念想到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抗战中逝去,她是多么的伤痛,又不得不释然。
年夏,杨成武被派往朝鲜抗美援朝结束后,凯旋而归的杨成武在55年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与杨勇,杨得志一起,被毛泽东风趣地称为三阳开泰。
杨勇,杨得志、杨成武
年杨成武被一小撮阴谋家陷害,长达6、7年。赵志珍自始至终陪伴在丈夫左右,矢志不移。年,终于迎来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这天。
在这对革命伉俪走过六十年钻石婚的时刻,赵志珍郑重地捧出一个早已封好的信封,交给丈夫。
杨成武小心地打开信封,那是第一封、也是他惟一的一封求爱信。他的手颤抖了……几死几生,风雨苍黄,巨变沧桑,赵志珍把这两页薄纸珍藏至,今情逾生死线。
杨成武如托千钧般地展开信纸:
子珍同志:
我在很久的时候就想和你谈一段私话,……
感谢你看完全文。
文本由作者主观思想+历史客观事实梳理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