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对抗强大的日本军国主义,出现了大批不畏牺牲的抗日英雄,其中狼牙山五位勇士更是列入了我们的小学课本中。

他们的壮举极大地激励了我们,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伟大事迹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配合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以及提高人民抗日战争的信心,并打击日伪军嚣张的气焰,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史称“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破坏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和以战养战的计划,让日伪军的后勤线出现了极大的损失。

为了报复八路军百团大战期间对日军设施的破坏,同时也为了挽回日军军队的士气,冈村宁次发动了数万人对八路军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毁灭性的扫荡。

狼牙山五壮士

八路军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并为了保护当地百姓免遭杀害,组织群众一起转移。为了给部队和群众转移争取时间,八路军留下了部分人和日军展开周旋,开展游击战拖延日军的扫荡进度。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共产党员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留了下来担任阻击日军任务。

当时6班接到了留下来阻击日军的任务时,6班就只剩下了狼牙山五壮士五位英雄了,但他们毫不畏惧已经做好了为国牺牲的准备。

狼牙山五壮士

他们边打边撤吸引了大量的日军前来围剿,随后吸引日军来到了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死伤了数百人后,日军误以为这是八路军的主力,便加配人数对他们进行围剿。

与日军周旋了良久后,面对弹尽粮绝的情况,他们没有丝毫的畏惧,子弹打完了就用石头砸,能用的石头用完后,宁肯跳崖自尽也不愿投降日军。

五壮士跳崖后,庆幸的有两位活了下来。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

他们的事迹激励了广大人民,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为纪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陀峰顶修建了“狼牙山三烈士碑”。让后来人 地记住这个地方发生的伟大的事情。

年5月烈士碑重建,更名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十大元帅之一的聂荣臻亲自为纪念塔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的光荣传统”。燕赵地方多为悲壮的爱国人士,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那种纯粹的爱国精神。

幸存勇士葛振林后来事迹

跳崖活下来的两位英雄中,葛振林休养了一段时间后继续留在了部队,接连参加了解放战争, ,虽然屡建战功,但战后全身六处负伤,被评定为三等甲级伤残。

狼牙山五勇士之一葛振林

身体不容许他继续待在部队了,就加入到服务社会的事业中,担任干部继续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先后被任命为湖南省军区警卫团后勤处副主任、湖南省公安大队副大队长、湖南省军区警卫营长、衡南县兵役局副局长、衡阳市人武部副部长,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

年春,由于多年的劳累让本就伤病缠身的葛振林不堪重负,希望能休养一段时间调养身体,随向衡阳军分区司令部提交申请希望休养,上级也考虑到他的伤病,也是希望他能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因此批准了这一请求,当年8月,这位老战士离岗退养,时年49岁。

不久后葛振林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直到年,葛振林才正式离休,离休后的他享受正师级待遇。

狼牙山五勇士之一葛振林

虽然能享受非常好待遇,但他时常把“我们还不富裕”挂在嘴边,一生都在节省,就连在 住院的时候,还想着节省资源,经常关灯关空调生怕浪费。他一生中 的开支就是把自己的钱捐献给灾区和有需要的人民。年3月21日晚,葛振林英雄终因医治无效而与世长辞。

幸存勇士宋学义后来事迹

幸存的宋学义由于是腰部重伤,所以就没继续留在部队了。年休养好后的宋学义转业到了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北管头村,担任农民协会委员会主席,相当于现在的村长,村支书。负责带领北管头村的村民走向致富的道路。

年在得知自己的家乡河南解放后,便返回沁阳北孔村生活,担任村支书,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让北孔村村民人人走上了富裕的生活。他从不居功自傲,认真干实事,一心为人民服务。

狼牙山五勇士之一宋学义

每天都在为村民的事情操劳,似乎忘了自己是伤病满身的人,他的付出和无私奉献受到了人们的热情拥戴。年6月26日,积劳成疾的宋学义英雄不幸离世。年,宋学义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是位烈士中 一个不是牺牲在战斗中的烈士。

小结

葛振林和宋学义是狼牙山五壮士中幸存下来的两位英雄。葛振林继续待在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和 ,随后湖南先后担任了众多职位,直到年,葛振林才正式离休,离休后的他享受正师级待遇。

宋学义则下乡先后担任管头村村支书,北孔村村支书,走进农村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并带领当地村民人人走向富裕的道路。

未经作者同意,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