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材插图”问题的余温还未消退,又有新的争议内容出现在小学教材中,争议人物#柳传志入选小学课本#又再次引起热议。为何中小学教材,屡屡被这些肮脏所玷污?

细数这些年的教材争议,确实不少。

1、多篇经典爱国文章被删。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和作品:《刘胡兰》、《黄继光》、《雷锋日记》和《谁是最可爱的人》,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们为他们的事迹而感动,从小立志要学习他们的精神,报效祖国。如今,这些课文从课本中被删去,理由却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难道我们真的要跟孩子们说:“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才是现在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2、增加未经充分考证的外国名人文章。删除了我们的民族英雄,减少了爱国主义和英勇献身精神的教育,却加上了一名外国人未经考证的经历《爱迪生救母亲》,没有历史佐证的事,只能是一个故事。删了自己国家的真实英雄事迹,而外国人的一个风传秩事应该如此堂而皇之地进入小学教材?

3、专家建议删除课本中文章的理由“奇葩”。前些年,有专家建议删除朱自清的《背影》,说“父亲翻越护栏”那段描写,涉嫌违反交通规则。还有建议删除《牛郎织女》的,说是因为防止学生早恋。还有《满江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狼牙山五壮士》都危矣。

4、教材插图成为孩子的“精神毒药”。最过分的,要数小学数学教材的插图了,无底线的丑化中国的下一代,图中小朋友的动作猥琐邪恶……。这简单就是精神毒药,一步步将孩子们的三观带偏,参与这件事的人,处罚都太轻了。只能把希望寄托于雷雨天去清洗他们的罪恶了。

5、把教材当作舆论武器。“小学教材插图”事件的余温还未消退,如今教材里又出来一篇《守时的柳传志》。柳传志是个什么人相信大家都清楚,把当年“全村人科技希望”的联想,带成了一个电脑组装厂,还是个“美国联想”,这种人怎么能堂而皇之的进入教材。文章中,还贬低了其他企业家,把柳传志塑造成了“守时标杆”。这明显是把教材变成了舆论的角力场,这需要多大的能量?这是在向所有质疑的声音“秀肌肉”吗?

上述的一些文章是否还教材中,我作了一些搜索,但不够细致与全面,可能存在疏漏。如果读者发现了内容有误,恳请大家在评论区指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