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狼牙山五壮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让无数后人为之感慨,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他们可以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义无反顾的跳下万丈高的悬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英雄骨血,什么是中华魂、英雄魂,那么,在五壮士跳下悬崖的时候,当时的日本士兵们干了什么呢?这个疑问在56年之后从一个日本老兵口中我们得到了答案。
日军突袭,出色地完成掩护任务
在年9月,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华北军调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向我国的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秋季大扫荡,余名的日军被派往狼牙山进行扫荡,日军上了狼牙山之后,为了堵住山上的红军和老百姓们,他们封锁了狼牙山的山口,然后派军队上山进行大规模扫荡。
狼牙山抗日根据地的总负责人杨成武看到这样的形势,决定要想办法去牵制住日军的主力,然后偷偷地疏散人民群众,掩护山上的人民群众离开,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富有指挥经验的杨成武很快就想好了一个计划,他决定自己带领军队从山上直接突袭日军,将日军的主力牵制住,然后派另一个军队在日军被牵制住的时候带领群众悄悄的撤离, ,再留一个连队在山顶,要保证牵制住山上的日军不能立刻出现支援,如果山上的日军立马出现然后支援,后果将不堪设想,留在山上的这个连队只需要牵制日军到25日中午便可以按照撤离计划撤离。
山上有利的地形加上丰富的作战经验让杨成武的计划顺利实施,人民群众在军队的掩护下也顺利地撤离了,第二天一早,整个山上就只剩下了按照计划留在山顶牵制日军的6班和还在进行扫荡的日本鬼子们,6班一共有9名战士,但是为了更好的打掩护,班长留了5名战士在山上牵制日军。
这五名战士也就是后来的狼牙山五壮士马宝玉、葛振林、胡福才、胡德林还有宋学义,五人很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交代的掩护任务,到了25日的中午,他们按照原计划准备撤离。
为了人民群众,走向另一条路口
五人按照原计划准备撤离去寻找大部队,一路上,五人聊着天,路过百姓的庄稼地时,饥肠辘辘的五人还拔了几个萝卜吃,他们始终坚持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的作风,他们给百姓留下了一些钱,还写明了原因,五个人边吃聊着对于共产党的向往以及他们想要加入共产党的梦想。
当五人走到了一个岔路口的时候,班长马宝玉踌躇了,最终他还是下定决心,告诉其他四人,如果日本士兵跟着他们走下去,很有可能就会暴露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中有很多老人妇女儿童,根本就走不快,如果被日军发现了人民群众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其他几位士兵都对狼牙山的地形有所了解,他们深知,班长马宝玉说的是对的,所以他们想也没想就决定,放弃归建大部队的原计划,于是五个人 向了另一个岔路口,也就是通往狼牙山主峰棋盘坨的路,棋盘坨是一个陡峰,十分险峻,上去之后很有可能有去无回,但他们为了人民还是毅然决然的走了上去。
跳下悬崖,用生命演绎英雄本色
为了获取日军的信任,五人还边撤边打,给日军营造出一种假象,五人顺利的骗过了日军,多名日军跟着他们爬上了狼牙山,五名战士也因为狼牙山陡峭险峻的地形,没有任何退路的站在了悬崖边上,他们用完了子弹,然后利用起了手上可以利用的资源——山上的石头,五人打伤了90多名日本人,扔完了山上的石头,为了不被日本人活捉俘虏,他们士可杀,不可辱,五位民族英雄砸烂了自己携带的枪支,看着步步紧逼的日本人,大声地喊着他们的口号,带着他们的信仰,义无反顾的跳下了狼牙山的悬崖,壮烈赴死。
掉下了悬崖之后,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不幸直接牺牲了,年轻的生命就此终结了,葛振林、宋学义侥幸被树枝挂住,保住了生命,葛振林在受伤痊愈之后,还曾参加了 ,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五人用生命演绎了什么叫做民族英雄,那么也有人问了,五人跳下了悬崖之后,看到这一幕的日本士兵做了什么呢?年,也就是这件事情过去了多年以后,一名参加了狼牙山扫荡的日本老兵——茅田幸助,告诉了人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对五壮士由衷敬佩,肃然起敬
茅田幸助就是当时狼牙山上的日军队长,50多年之后他带着儿子来到中国,跪在了狼牙山下,痛哭流涕,磕头认罪,根据他所描述,在看到了五壮士耗尽了子弹还有所有能用的武器砸烂了枪支然后一齐喊着口号跳下悬崖的时候,在场的所有日军士兵们都震惊了,这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动和震撼,是人类最原始的良知,与是敌是友无关。
原来真的有人可以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牺牲自己,队长茅田幸助命令所有的士兵鸣枪对五位壮士表示尊敬和佩服,同时,他们脱帽敬礼,对着壮士们跳下悬崖的地方进行了三鞠躬,表示对英雄的尊敬。
狼牙山五壮士当之无愧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我们什么叫做英雄本色,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应该感激这些民族英雄,尊敬他们,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身上的精神和责任心,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祖国的今天不需要我们为之牺牲生命,但我们要承担起我们的责任,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的繁荣富强,让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永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