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秋天,日军河北热河等地发动进攻。当时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的7连战士,奉命在狼牙山附近跟日伪军打游击。
7连战士在狼牙山跟敌军奋战了一个多月,最后部队受到重创,不得已要往龙王庙一带转移。7连6班的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福才、胡福林这五位战士,负责给转移的部队打掩护。
6班的战士为了拖住日伪军,让部队尽快撤离,他们把敌人吸引到棋盘陀峰顶。他们用自己仅剩下的一点弹药,击退了日伪军的多次进攻,还消灭了90多名日伪军。子弹用光了他们就用石头砸向敌人,可敌人人数众多、步步紧逼,五位壮士已经无路可退,他们无奈毁掉枪支,纵身跳下了数十丈深的悬崖。
晋察冀军区的领导了解到他们的事迹后,给他们授予了模范荣誉战士的称号。可经过后来的调查发现,这次日军之所以突然来袭,是因为汉奸赵玉昆的出卖。
赵玉昆就是造成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的罪魁祸首,我军自然不会放过他,可遗憾的是,他事先得到消息,早就逃之夭夭了。不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0年之后赵玉昆还是被人揭发,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土匪出身
赵玉昆出生于河北易县,他一米八的个头人也长得壮实,算是一个地道的北方汉子。当时日军侵略中国,凡是热血男儿都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为国效力。赵玉昆也不例外,他跑到被日本人统治的东北,加入了当地的一支抗战队伍。
赵玉昆在一次战役中跟原部队冲散了,之后他就没有再留在东北。他带着服役几年攒下的津贴回了河北老家。靠着这些钱他开了一个屠宰场。不过战乱年代生活困苦,屠宰场没什么生意很快就倒闭了。
赵玉昆走投无路就上山当了土匪,当时时局不好,很多百姓都流离失所。赵玉昆趁机将这些人聚集在一起,拉出了一支土匪队伍,他还自称为司令成了这帮人的统领。赵玉昆在东北当过几年兵,他沿用了以前队伍的口号,呼喊着要抗日救国。
抗日救国的旗号,为他吸引来了很多想要抗日的年轻人,赵玉昆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影响还不小。年,我军师驻扎在河北易县,当时师的领导人杨成武认为,赵玉昆所部应该是一支可以改造收编的队伍,就拉赵玉昆进了师。
赵玉昆被收进师后,负责带领25团和26团。刚开始赵玉昆也觉得这样的安排不错,可是在年秋,百团大战爆发在即,杨成武调遣25团和26团到山西配合大军抵抗日军,赵玉昆不愿意了。赵玉昆一直认为25团和26团是他一手拉起来的队伍,这个队伍只能姓赵,也只能听他赵玉昆的派遣。现在部队抽调到山西,他在易县岂不成了光杆司令?
投靠日军成为大汉奸
赵玉昆不适应过这种集体主义的生活,他思前想后,觉得当前的形势下日军最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投靠日军。赵玉昆的出走对我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一方面是他带走了一批精英人才,另一方面是他知道太多我党的重要信息。
赵玉昆一旦将我党的作战部署还有行动路线泄露给日军,那后果不堪设想。师的领导为了避免这种危险情况发生,下令全师迅速撤离。现实情况比我们设想的还要糟糕,赵玉昆不光泄露了我党的信息,他还亲自带领多名日伪军在前面为日军带路。
赵玉昆对易县的情况了如指掌,哪里有小路,哪里有我军的根据地,他是熟门熟路。在他的带领下我军损失重大,狼牙山五壮士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被他们逼上绝路的。
身份揭穿被抓捕
泄密事件发生后,赵玉昆成了我党要捉拿的头号通缉犯。不过赵玉昆心眼多得很,他知道易县他是呆不下去了,他得赶紧撤离。不过他的这张脸在易县,在师真的是太熟了。为了不被人认出来,他在家里把半盆黄豆烧得滚烫,然后把脸放在这些黄豆上面,赵玉昆脸上的皮肤瞬间就被烫得炸开了,既红肿又狰狞。
赵玉昆这种毁容式的易容术真的有很效果,这下谁也认不出他了,他看了看镜子里那张丑陋的脸,然后大摇大摆地走出了村子,逃到了北京。赵玉昆在北京也并不低调,做事还是一贯的大张旗鼓。
年北京的一个铁路工人,无意间在车站认出了赵玉昆。原来这个铁路工人就是赵玉昆表叔,他从小看着赵玉昆长大,赵玉昆虽然是相貌变了,但是言谈举止都没有变。虽然时隔10年,赵玉昆的表叔还是认出了赵玉昆。
赵玉昆的表叔将这个消息告诉给了当地政府。他们很快就抓捕了赵玉昆,赵玉昆当时还耍赖不承认自己的身份,最后当地部门把之前跟赵玉昆有过交集的人都叫了过来,让他们对赵玉昆进行指认。赵玉昆无从抵赖最后还是承认了他的罪行。
赵玉昆后来被押送回了河北易县,在那里当地部门又对赵玉昆进行了公审,公审结束之后,赵玉昆当天就被枪毙了。赵玉昆被抓回易县之后,当地的百姓欢欣鼓舞,时隔10年,大家终于可以给狼牙山五壮士一个交代了。
小结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赵玉昆的表叔为什么能够大义灭亲,还不是因为赵玉昆的恶行,一个没有道德底线出卖国家的人,跟他还有什么情分可言呢?
赵玉昆的心眼实在是太小了,国家危亡之际个人的利益算什么,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竟然能够当卖国贼,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呢。善恶终有报,我党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坏人。赵玉昆隐姓埋名又怎样,还不是一样被绳之于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