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父亲抢救伤员用过的担架、拐杖,那些是我的叔叔们在战场使用过的挎包、水壶、望远镜……”在平山县东曲堤村,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红色文化农家博物馆,馆里收藏着近代红色文化实物多达数万件。每当有客来访,这座博物馆的主人、被称为农民收藏家的郝二黑就会兴致勃勃地讲述每件实物背后的故事。
今年68岁的郝二黑是一名党员,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在抗战中抬担架救伤员,他的几个叔叔也都陆续参军入伍,分别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 ,有的还壮烈牺牲在朝鲜战场。从小耳濡目染,红色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高中毕业后,父亲对他寄予厚望:“你有文化了,应该做个记录者,把那些英雄的事迹记录下来,让后辈们不要忘记。”面对叔叔的遗像和生前的遗物,郝二黑遵从父亲的嘱托。在他心中,做红色文化的记录者是一件继承先烈遗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事,于是萌生出自建收藏馆的想法。
“当时,我给自己立下三条规矩: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线索自己找,没有地方把自家住房腾出来做场地。”说做就做,郝二黑先把父亲抢救伤员用过的担架、拐杖,叔叔们在战场使用过的挎包、水壶、望远镜,还有战地日记和纪念章进行了整理。然后遍访老军人,寻找红色文物。当他听说有一名曾当过团级军官的老人,有一本年位战斗英雄进北京参加开国大典的光荣谱时,他多次上门拜访,老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将这本珍贵的光荣谱交给郝二黑收藏。还有一位老军人曾参加过狼牙山战斗,他把狼牙山用石头做成模型,把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棋盘石特别进行标注。郝二黑想,这是对后代进行传统教育的珍贵藏品,也进行了收藏。
在乡镇造纸厂做技术员时,厂里有很多旧书旧报,他一遍遍地从中仔细翻找,马列主义读本、晋察冀边区颁发的土地证等相继被郝二黑发现。闲暇时,他还会到周边的地摊市场寻找,对于见到的红色奖章、奖牌、纪念章等,他都会不惜一切代价回购过来。
慢慢地,他的这种执着精神感动了乡亲,许多村民都把自家的历史文物送给了他,有图片、证件、抗战时期的各种书籍,还有一位老军人赠送给他自己珍藏多年的军服。
数十年来,郝二黑已收藏红色文物多达数万件。最初,他把自己的二层小楼八个房间全部腾出来进行陈列,仍无法满足需要,于是他就把房后一个0多平方米的地方租下来,经过平整修理,建成一座红色文化农家博物馆对外开放。
这座博物馆外观古朴典雅。馆内数万件藏品陈列整齐,每个都分类编号,注有年代,有的还配有收藏小故事,让参观者一目了然。
农民出身的郝二黑凭借着信念的力量,在收藏红色文物的路上坚守了数十年。如今,他整日待在博物馆不是写写画画就是修修补补,村民见他对红色文化如此执着,也纷纷过来帮忙,有的送砖瓦,有的捐木料,还有的出人出力,帮他建展馆。
当有人好奇地询问他建馆初衷时,他总是憨憨一笑:俺不为钱,不图名,为的是传承红色文化,把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来源
石家庄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