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角与战鼓——晋察冀战地记者》是王建设、王怡然历时五年,多方采访撰写的一部优秀的评传类著作。该书以恢弘的气度、严谨的作风、传神的文字,详细记述了20多位战地记者的英雄事迹,再现了他们意气飞扬、挥斥方遒的传奇人生,这些新闻前辈们的崇高风范,感人肺腑,启人深思。
《号角与战鼓——晋察冀战地记者》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极具震撼力的英雄群像。作者以史诗般的激情,浓墨重彩描绘了这些胸怀理想、信仰坚定、“笔杆与枪杆共舞”的新闻战士,是如何在纷飞的炮火中开展新闻活动,如何在生死关头奋不顾身、舍生取义,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无私品格和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晋察冀画报社社长沙飞,一贯视底片如生命。在阜平柏崖村,画报社人员遇敌偷袭。为保住用鲜血和生命拍摄的珍贵底片,体弱的沙飞背着一袋底片,赤脚突围,双脚被扎烂冻坏,险些截肢;为了多印一些报纸,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带领报社同志们在马兰村抢印报纸,直到敌人已到村边了,他们才从另一个方向紧急撤离;战地记者雷行,深知危险的地方才有新闻,为此不惜以身犯险,前往险象环生的敌占区采访,在山西繁峙、在冀中平原,他几遭险难,九死一生;大家闺秀黄君珏,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投身新闻战场,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宁死不屈,壮烈跳崖,书写了狼牙山五壮士般的英雄传奇……他们是新闻工作者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号角与战鼓——晋察冀战地记者》生动展示了这些新闻战士如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排除万难,把报纸办成了打击敌人、鼓舞士气的坚强宣传阵地。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晋察冀战地记者难不住、困不死、迎难而上的拼搏创新精神。《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时,办报物资极为缺乏。面对敌人封锁围困的囚笼政策,何云召开诸葛亮会,人人出主意,想办法,群策群力,自力更生。没有纸张,就自己造纸。没有油墨,自制油墨。没有铅印机,就自刻字模。他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终于把报社办成了涵盖出版、印刷、发行,蒸蒸日上、不断壮大的报业集团和文化中心;为应对严酷的战争环境,邓拓率领《晋察冀日报》的新闻战士,以极富创造性的措施改进办报工作。他改变报社组织管理架构,将人员分成武装梯队和编辑梯队。改装轻便印刷机和简易排字架,全部设备轻装化。为减轻辎重,节省纸张,提出了在“三千个常用字里做文章”。游击办报途中,报社没有办公室,就在老乡家的牛圈里印刷。没有办公桌,就坐在脚后跟上,板子垫在大腿上写稿。没有宿舍床铺,晚上就睡在气味熏天的牛圈里、驴槽里;《晋察冀画报》筹办时,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沙飞千方百计从天津、保定等敌占区购买纸张、油墨、药品、器材。为跨过封锁线,成功运回这些办报物资,甚至求助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派出了一个人的加强营护送,战士们用衣服、被子、毯子把这些珍贵物资包裹起来,闯过道道难关,硬是将它们背到了冀西的根据地。与此同时,沙飞四处网罗人才,用土法造出了照相制版机和印刷机。显影底片没有电,就用日光代替灯光曝光。没有专门的冲洗设备,寒冬腊月,画报社的同志们就在饮牲口的石槽子里洗照片,双手冻得像红萝卜……就是靠着这种拼劲闯劲,沙飞和他的战友们在大山沟里办出了高质量的画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作者在重点记述战地记者英雄事迹的同时,还对他们的作品特色和新闻思想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总结和提炼。这不仅有利于读者准确把握其丰功伟绩,同时也使得本书内容更为厚重。书中引用的那些通讯报道,采写于枪林弹雨之中,主题鲜明,观察敏锐,笔法灵活,现场感强,充满战地气息,与听汇报、看材料写出的报道迥然不同,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同时也是当代广大新闻工作者业务学习的经典范本。而那些在战火淬炼中诞生的新闻思想,既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又闪烁着辩证思维的智慧光芒。比如邓拓关于党性原则、群众路线的论述,李庄关于记者要加强理论学习的论述,安岗关于铁脚板精神的论述,沙飞关于摄影武器论的论述等等,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党的新闻事业继往开来的理论宝库。
晋察冀战地记者留下的不仅是一幅幅记录时代的照片和一篇篇鲜活生动的报道,更重要的是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民族精神的守卫者。他们以自己闪光的青春和无私的奉献创造,在国家和民族的记忆里,树立起了一座极具滋养价值的精神丰碑。而这,也正是《号角与战鼓——晋察冀战地记者》的价值所在。(谭坤)
《号角与战鼓:晋察冀战地记者》
王建设王怡然著
ISBN:-7---6
新华出版社年10月
定价:.00元
原文转自:新华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