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有效的药物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31207/4304149.html
                            

一直以来,课本剧的编排始终在中小学校园里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版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也首次明确,针对中小学生,教师可依托艺术课程或其他学科类课程,开展“课本剧表演”。

本期“艺起前行云讲堂”,将围绕中小学课堂上的课本剧和大家进行探讨。课本剧怎么排?是否要照搬还原剧本?……以上种种疑问,资深导演、编剧陈新煌老师的这篇分享或许能给您答案!

陈新煌

资深导演、编剧,上海戏剧学院人类表演学博士

初见课本剧编排——累

我最早接触课本剧的时候,还是一个学生。当时高中语文课本里面有一篇剧本《威尼斯商人》,老师在课堂里面并没有直接让我们去扮演角色,而是说:“你们谁要来扮演,把它读出来?”

后来我在戏剧学院读书,开始慢慢地接触到了学校课本剧的排练工作,我看到学生们很愿意去排戏,但与此同时也看到了老师们的无奈:在指导排练课本剧的过程中,很多参与其中的学校领导和老师都感觉非常忙碌和焦虑。

这种忙碌和焦虑从何而来?我们首先要选孩子。目前现实的情况是:站在这个舞台上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学生干部,而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很少能来到舞台上来演出,因为老师首先要给他们安排大量时间学习,再要安排他们去排练是很消耗时间的工作,所以老师会很累。

大部分学校负责课本剧的老师都不是专业学戏剧的,但他们还要自己去准备专业的布景、道具、音效。之前我看到有学校出来做校园剧展演,学校的老师一个个分身乏术,很多有经验的舞台工作人员都在现场帮忙。碰到排练,负责老师要一个个去和班主任沟通,要避开各种各样的考试,排练的时候孩子们可能还不听话,老师就得拉高嗓门……所有的一切都构成了一个字——累。

既然那么累,我们为什么还要推广课本剧?

课本剧的创排离不开老师们在背后的辛勤努力

“课本剧”是个中国“发明”

我目前除了在一线排练课本剧以外,另外一个工作是做研究工作。我很想知道课本剧(TextbookPlay)是从哪里来的。在研究过程当中,我发现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名词,英文翻译也是我们自己给加上去的。

年“课本剧”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本课本剧集,主办单位是天津儿童艺术剧院、天津师范大学和中央电视台。

在那本《中小学课本剧集》里作者提到,当时全国的戏剧生态很不理想,剧院很难办下去,于是主办方想到了可以邀请学生观众到剧场里面来看剧。他们有专业创作人员把课文编成剧本,让他们来体验课本当中的人物故事。

“课本剧”这一名词就这样延续至今。当时他们还找了曹禺先生来给这本课本剧集作序,曹禺用了很有趣的语言来形容课本剧——“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

曹禺

曹禺这段话是从一个专业戏剧人的角度去讲的,尤其是最后说的“表演能力”。这对我来说很有启发。我们的老师们在思考推广课本剧的同时,也可以思考下怎么样把曹禺先生的建议融合到课本剧的教学中。

我觉得最有用的就是“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我们在戏剧排练的时候经常会用到“共情”,编剧想写什么样的剧本才能和观众去共情,导演会去思考怎么样排演能和观众共情。

课本剧编排的核心在于“共情”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换位思考。对于目前学校的课本剧教学来说,我们可能把太多的时间放在简单的背调度、背台词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对学生说:“为什么记不住台词?”“为什么没记住调度?”其实孩子很聪明,他们可以很轻易地记住台词和调度。

但这并不是小朋友们主要应该做的,而是专业演员去做的事情。我在高校授课时,有一个专门的训练项目叫“画面小品”,就是去训练学生怎么样去构建一个舞台、场景,研究调度。

对于孩子来说,我们不训练他们调度、台词,那什么才是重点?上海有位非常棒的儿童剧导演,张忱婷老师,她排过一部儿童剧,叫《寻找声音的耳朵》。剧中孩子们的表演非常原生态,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太多的表演痕迹,但是他们的台词说得非常有张力。这正是因为导演非常理解在课本剧排演当中主要需要去抓什么重点,正确的训练方法可以激发出孩子无限的潜力。他们一旦喜欢这个角色,一定会非常热情地去表演。

《寻找声音的耳朵》

我再来举一个例子,前段时间我我看到了一个课本剧《狼牙山五壮士》。剧中一群小朋友演了一段抗日战争的故事。所有的灯服道效化非常到位,声光电效果配合非常好,甚至连道具枪都像真的一样,但是台下观众却反应寥寥。我在看的时候就在想:孩子们能理解这样的故事吗?它真的能和台下的观众产生共鸣吗?

在解放战争时期观众肯定有共鸣。当年文工团演《白毛女》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台上在演着地主老爷欺负人的时候,台下的一个民兵举起了枪,马上就要开枪的时候被旁边的人阻止了。前后两个戏,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不同的效果?

就是因为在不同的场景下,演出的共情效果是不一样的。

所以对于课本剧来说,我们要明白在排练过程中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我们所喜爱的每一部作品,一定都是和我们生活紧紧相连的,是能打到我们心里的东西。经典文学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在我们读到它们的时候,就像读到了自己的内心。

在某个瞬间,现实的生活和虚构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让人无法分辨,于是我们和作者笔下的人物产生了共情。我们要让孩子们排演课本剧的目的,不也是要让他们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理解人物的处境,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创作么?至于比赛,至于谁演得怎么样,这不是重要的事情。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的老师决定要做一个可以让学生共情的课本剧,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我给高中生排《静夜思》

我有个经常给高中生排的剧是《静夜思》。我每次在给高中生说要排《静夜思》的时候,他们开始都很不屑,回答我这是幼儿园里面就背的东西。我问他们:作这首诗是李白在几岁的时候在哪里写的?大家都不知道。

于是我告诉他们,李白出生在塔吉克斯坦碎叶城(今塔吉克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成长在四川成都,写诗的时候29岁在扬州。《静夜思》,看上去很好理解,但是这首诗很奇怪,这么忧愁的诗,他为什么要用一个高亢的韵折——“江阳辙”去写?我问了学生很多问题,后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一个29岁的流浪汉,买官不成,散尽千金,身无分文,流落扬州。有没有可能他在和达官贵人们喝酒的时候,有人让李白写一首诗,于是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为此他可以获得更多的盘缠。有的学生会问:“老师,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我就掏出李白同时期写的另一首有关思念的诗。对比一下,李白也可能回去之后想想不对,于是又用更加深沉的笔触写出了《秋夕旅怀》。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李白在写完《静夜思》后回到住处,

彼时思绪万千,于是又写下了《秋夕旅怀》

在这样的一个调查和研究的过程当中,同学们一起设起了场景、段落、人物,最后他们念《静夜思》的感觉都不一样。一首连幼儿园小班的孩子都能背的诗,就变成一个有趣的故事,而不是简简单单还原成的课本剧。

当学生们可以和角色去产生共鸣的时候,他们就能生活在舞台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再有老师介入去安排简单的一些调度,那么他们可以非常鲜活、非常乐意去把一个戏走下来。

现在在高中,同学们还非常乐意排一部前苏联的经典话剧《青春禁忌游戏》。大致情节是一群孩子们以给老师过生日为由来到了老师家。他们把老师绑了起来,抢了刚考完的试卷,请求老师给他们一个好成绩。只要我接触到过的高中生拿到这个剧本,他们都惊叹原来剧本还可以这样写,故事还可以这样讲,于是他们在排这个剧的时候非常投入。

第16届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

东华大学学生戏剧团演出的《青春禁忌游戏》

我认为,排练课本剧和上课一样,很多准备工作是需要前置的。我们花大量的精力在排练场里手把手地教学生们怎样调度,怎样做动作。这些事情不是排练一个课本剧的重点。重点是什么?

是老师们要通过大量的课前准备积累大量的素材,让学生们去讨论、研究,去喜欢上这个课本剧,发自内心地自己想排这个剧。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让课本剧培养未来的观众

我想说,我理解中的课本剧排演,不是为了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去排练。而是我们学校的学科教研组把一个单元单独列出来,做一个探索式研究,或者说把它作为一个教学内容,然后制定一系列的计划,进行从探究到融会贯通到实践的过程。教育戏剧,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能不能把戏剧的“共情”做到。

最后,我们再来看曹禺在那本课本剧集的“序”里留的另一段话——“我也希望参加演戏的学生们,日后可以成为我的同行,至少,可以成为欣赏好戏的好观众。有了无数文化修养高的观众,戏剧的前途就会大有希望。”

感谢陈新煌老师的精彩分享!

关于课本剧

您有怎样的想法?

欢迎下方留言!

*本文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主办“剧变”戏剧教育论坛上的演讲文字实录整理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期资讯

艺起前行云讲堂

“戏剧”进入义务教育新课标,要如何开展?

原标题:《艺起前行云讲堂

课本剧是否应该照搬还原剧本?一篇文章给您说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