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音不同字的地名,有时“差之百千里”

写下这篇文章的题目之前,我曾饶有兴致地询问身边的朋友,易县在哪里?嗯嗯,在我们辽宁,距离锦州不远。里面有座大庙,还有个白塔。应答者是个锦州人,他心里想着的,是同音却异字的那个义县。待我再去问询另一位河北籍的朋友,答案便接近我的需要了。“易县就在太行山的边上,清西陵、易水湖、狼牙山,还有紫荆关长城,都曾去过了,看起来也都很美。”

还有呢?还有么?对方默然,我也默然。其实,作为河北省文物大县、且为古易州的治所,易县之文物古迹~又何止是藏于远郊山水中的那一点点呢。

近百年间易县文物之损失,曾令营造学社的大师们痛心疾首

燕赵人的文保意识,在全国范围来说,算不得有多强。于是乎,只要提及人文旅游,国人口中能吐露出来的,就是山西、陕西、河南与北京。至于河北,似乎是要被轻轻略过的。然而,直到20世纪上半叶,国内所存留下来的辽代古建中,河北(天津算在内)便占了五处:蓟县独乐寺、宝坻广济寺、高碑店(新城)开善寺、易县开元寺、涞源阁院寺。其数量,比山西(大同华严寺、善化寺、佛宫寺)、辽宁(奉国寺)的总和还多。只可惜,广济寺毁于年的土改之初,而开元寺也毁在了抗日战争前后。对于此事,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一批营造学社的大师们,是甚为痛心的。

于易县城区内,好歹还留下一通“道德经幢”

具体说到易县城区及其郊野~除了那座被毁掉70余年的开元寺外,这里尚且留下了更为古老的燕下都遗址,荆轲塔、燕子塔,以及位于城区之内的道德经幢。

要说起这似塔非塔的经幢,在许多人的意识里,是根本搞不清楚~其与塔之区别的。比如在河北赵县,著名的陀罗尼经幢,便被当地人称之为大石塔。然此等由几层须弥座支撑起来的经石柱子,确实跟一般意义上的塔不太相同。而且,于河北省境内,就盛产这类石经幢。最出名的,有赵县陀罗尼经幢、井陉天户村陀罗尼经幢、卢龙陀罗尼经幢、涿州东禅寺经幢等。在这些经幢文物中,实乃国内现存~年代最为久远、体量最为庞大、存留文字最多者,便是易县的道德经幢了。

与其欣赏“水泥丛林中的斗拱”,不若浏览“麦地里的飞檐”

待我与好友~穿过那片暴土扬尘的旧城改造工地之时,于一座新建的小区背后,发现了厕身于菜地之中的经幢碑亭。亭子是后建的,但无论与身边的那片菜地、还是与菜地外侧的高楼广厦~相配搭,都有着强烈的违和感。谁跟谁都没啥必然的联系,但还是被别别扭扭地安置在了一起。试想,如果麦田里矗立着拥有飞檐斗拱的古建,那将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视觉冲击。然若被安置在高楼广厦之中,古建筑的空间意义便不太大了。于现代化的建筑群落内“放置”古建,就如同是在一群巴西龟跟前点缀上几只本土龟,早晚是会被搞掉的。

这通国内文物价值最高的经幢,就如同身处“垃圾堆”中

易县道德经幢,雕凿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年),乃大唐玄宗皇帝统治前期的产物。它起初是被立于易县城西之开元观内,而后又被移至县里的龙兴观中。道德经幢乃八角柱体,幢高六米,分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除幢顶为青石屋顶外,其余皆为汉白玉石。幢座为一仰莲石雕,座下的方形平台为后世补砌。幢身由上下两块汉白玉雕刻而成,通高四百二十九厘米,直径九十厘米,平面为八角柱体,每面宽四十到四十二厘米不等。幢身书有“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经”的字样,各面镌刻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字体工整秀丽,刚劲飘逸,笔法流畅,乃唐代书法的佳作。这也是国内现存的四座唐代道教经幢中,文物价值最高的一座。因此,国家文物部门才会将其列入年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内。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其生存环境实在堪忧。

于道德经幢的背后,隔着菜农们所搭建的破烂砖瓦房,还能见到两通龙兴观的明清古碑,及两株已逾千载的古树。在那方明代古碑的正面,镌刻着龙兴观的平面布局图,犹如缩小版的山西崇善寺之布局图一样,很有些文物价值,但却没人理会。

带着些许的失落与惆怅,我们离开了龙兴观遗址。于不远处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燕昭王之石雕像。这便又引起了我等参观易县黄金台的兴趣。毕竟于易县境内,还有条易水河缓缓流过。这里毕竟曾是荆轲辞别燕太子丹之所在,燕国的下都亦修筑于此,去看看吧。

申哥旅行

与我一道为中国文保公益助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