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年,在全国政协接待室中,有两个农民模样的人找到工作人员。其中一个老汉头晚身穿破棉袄,头戴狗皮帽子,手中拄着拐杖,看起来年纪不小;身边是一个中年人,他们点名要见杨成武。
工作人员亲切询问:“老乡啊,你们是杨副主席的什么人呢?”老人说:“我是40年前的老房东,俺叫邢金生,你们和他提俺的名字,他就知道了!”
听两个老人声称是杨副主席的老房东,值班同志便同杨成武副主席的秘书打电话汇报此事。很快,秘书便将情况向杨成武汇报。
杨成武一听消息,激动不已,连忙询问:“金生大哥还健在吗?要见,而且要早点见。”此外,杨成武还嘱咐秘书将他们安排住在全国政协交代站,让他们吃好睡好。
杨成武和老房东
3月28日下午,这个85岁高龄的老汉邢金生便乘坐一辆汽车来到北京后海南沿大院中。汽车缓缓停下,老人下车刚站稳,杨成武和妻子赵志珍快步迎接老人。
杨成武挽着老人,亲切地喊道:“金生大哥,欢迎你来北京做客!”一旁的赵志珍挽着老人,亲切地说:“我们好想念你啊!”
对于40多年前的往事,三位老人依旧记忆犹新。曾经的革命友情,将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日军扫荡,杨成武一家人躲到老房东家里那是烽火连天的年,华北的北岳、平西抗日根据地烽火弥漫,日军集中了7万兵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企图一举消灭晋察冀八路军的主力部队。
当时,杨成武是晋察冀军区独立1师师长。此时他按照军区的部署,率领部队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战术,先后在河北曲阳、唐县、涞源、易县等地和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军。
就在他率部来到五峰寨进行反“扫荡”,杨成武突发疟疾,几个八路军护送他来到这里养病。
恰巧,赵志珍带着4岁的女儿易生从金坡敌人的的鼻子底下转移到五峰寨,住在一个叫不老庵的地方。
这座五峰寨是一座比狼牙山还要高的山,杨成武一家人居住的不老庵,附近只住着一户人家,四周是简陋的土房,地形隐蔽,距离日军的金坡据点只有20多里路,其东面杜岗驻着二十五团的一个侦察连。由于敌人不敢轻易来,人们称之为“不老庵格勒”。
就这样,一家人终于迎来的难得的相聚。平日里,他们一家人一年碰面,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次机会。如今全家团聚,他们自然欢喜。
杨成武旧照
可与此同时,赵志珍也不禁为丈夫的病情担忧不已。唯独年纪尚小的易生无忧无虑,活泼天真,似乎没有被战争和艰难局势所打扰。
他们房东是当地的两个兄弟,哥哥叫金生,年过30,又黑又瘦,还没有娶亲;弟弟已经娶了媳妇。这两兄弟朴实又憨厚,都是地地道道的庄稼汉。
他们一家人按当地习俗,亲热地把赵志珍称作“老姑”,称杨成武“姑夫”。赵志珍和杨成武待他们也像亲兄弟一样,称金生为大哥,把他的弟弟和弟媳妇称做二哥、二嫂。
就在这个时候,杨成武的病又发作了。养了两天病,第三天他正靠在炕上吃早饭,忽然“嗵”的一声,门被撞开了。
也是在这时,杨成武的疟疾发作。他安心养了两天病后,像往常一样正坐在炕上吃着早饭,突然听到‘砰’的一声,门被人撞开了。
警卫员曾荣昌急忙推开门,喘着气断断续续说:“司令员,敌人来了!”警卫员话音刚落,只听东山梁响起了枪声。杨成武立即放下饭碗问:“这是怎么回事?”
其中一个侦查员说:“也许是敌人察觉到什么,从今天凌晨开始,他们便从金坡据点直接朝着这里扑过来,现在已经和我军25团部队开始交火了!”
杨成武立即让警卫员立即派人去东山梁了解一下情况,看看25团的部队能不能顶住敌人的进攻。
随着远方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响,看来敌人将掷弹筒都用上了。不一会儿,前去东山梁查看形势的田双喜和25团的指导员也跑来。只见他一边跑一边喊着:“司令员,快走,快走!”
指导员跑到杨成武身边,催促道:“他们看样子是冲着你来的,人数不少,你赶紧走吧!”
就在此时,天空中传来飞机俯冲的呼啸声。一会儿,东梁山上突然白光一闪,敌人投下的炸弹爆炸了。
听到爆炸声,小易生被吓得哇哇大哭,杨成武赶紧把女儿抱起来。赵志珍从杨成武手中一把将孩子抱到自己手中,一边推着丈夫一边说:“你快走,别管我们!”
一边的邢金生也着急地催促杨成武:“你赶紧走吧,老姑他们还有我们呢!”此时,日军已经冲到东山梁,距离他们的所在地只有几百米。
老房东保护杨成武家人敌人开始进行第二次俯冲,杨成武不知道哪里来的劲头,大吼一声:“走!”话音刚落,他一个箭步扑到门外。
此时,东山梁上的日军,正朝着这里射击,子弹不停地打在屋顶上,敌机投下的炸弹也落在他们附近。
卢星文和曾荣昌连扶带爬将杨成武扶到西山梁。幸好杨成武的疟疾没有发作,因此他们刚刚登上山,敌人已经追下来。
杨成武和妻子赵志珍
他们赶紧翻过西山梁,只见前面是小河和山沟。此时的他们已经什么也顾不上了,过了山沟,直接从河水中过去。幸好水不深,他们顺利通过了。
只见前面是一片开阔的地形,敌人见状便凭借地形架起机枪,朝着他们疯狂扫射。子弹在他们头顶飞过,他们只能迅速跑到天津沟的山头上,终于成功摆脱了敌人。
当他们站在山头上,只见不远处的老庵的四间房子燃起了熊熊大火,周围一片黄蜡蜡,全部都是敌人。
看着不远处的大火,杨成武心中一慌:“完了,志珍和金生他们可能出不来了!”接着,杨成武身子一颤,浑身发冷,他的疟疾又犯了。
当晚,杨成武等人一直隐藏在天津沟的山梁上。等到第二天的天色刚蒙蒙亮,杨成武便取出随身携带的电话,搭上“飞线”。他这时才知道,部队正在派人找他们。
杨成武旧照
于是,杨成武便在曾荣昌和卢星文的搀扶下朝着不老庵的方向走去。等他们奋力登上西山梁,朝着洼地中一看,原来的四间房子已经是一片废墟。
此时,杨成武的心跳变得更快了,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等他下了山梁,刚拐了一个弯,忽然听到有人在喊着:“杨师长,你回来了!”
杨成武定睛一看,惊喜地喊道:“金生大哥!”说完,他便朝着金生的方向扑过去,迫不及待地问道:“你们怎么样了?”
金生大哥憨厚地笑着,指着远处的废墟说:“我们什么事也没有,你瞧,那不是老姑吗?”杨成武又问:“二哥和二嫂去哪里了?”
只听对方说:“他们没事,都去干活了。”
杨成武立即朝着那片废墟走去,之间墙边斜搭了一个草棚,只听有人正在小声哼着歌。原来,就在敌人距离不老庵几百米的时候。金生便带着赵志珍母女跑到附近一个石崖下。
杨成武旧照
这里有个洞,大概容纳两三个人,非常容易隐蔽。原本这个洞是他们一家人用来藏身的,他们将赵志珍母女安置好,一家三口便藏到另一个洞里。
敌人抵达不老庵后,只见房子里空无一人,几个八路军早已经跑了,也没有仔细搜山,便气急败坏地将四间房屋烧掉,最终扫兴而归了。
40年多后,他们再度相逢转眼40多年过去了,杨成武一直没有忘记当年的那个金生大哥,金生也没有忘记当年的杨师长。
自从和杨成武一家人分别后,金生一直没有成家,和侄子刑银启一同居住。但随着年纪的增长,他对杨师长一家人的思念之情只增不减。
当他将自己的想法和孩子一五一十交代后,侄子琢磨了半天规劝道:“大伯,五峰寨的事情都过去多少年了。你们已经断绝联系这么多年,况且将军还是全国政协主席,他肯定政务繁忙,像咱们这样土里土气的庄稼人,怎么能见到他。我看,你还是断了这个念头吧”
杨成武夫妇
而杨成武其实并没有忘记邢金生兄弟,还将自己曾经在五峰寨遇险的事情写入《敌后抗战》一书。这本书出版没多久,天津人民电视台便开始联播。
当广播播到《五峰寨遇险》这节,五峰寨的乡亲们兴冲冲跑到金生大爷旁边,并对他说:“广播上有你,杨成武主席并没有忘记你!”
一边的孩子们模仿播音员的声音,绘声绘色地说了这件事。老人听着,忍不住点点头说:“确实有这回事!”他一边说着,一边流下了激动地流下了激动地眼泪。
如此一来,老人心中又萌生了去见杨成武一面的想法。趁着自己如今还能走动,去北京见一见老友。
想着侄子先前不同意,他便悄悄来到侄女家,让外孙搀着自己去北京。侄儿听到消息,只能服软和他一同来到北京,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杨成武夫妇
将军见到昔日的好友,一把握着老人的手,久久没有放开:“金生大哥,我们一家人欢迎你的到来!”
邢金生老人也许是兴奋,也许是激动,好长时间没有说出话来,一会看看赵志珍,一会看看杨成武将军,似乎是在脑海深处搜寻着什么,邢金生定睛看着眼前的杨师长,良久才缓缓开口:“师长,你还是老样子!”
将军的客厅明亮宽敞,几盆鲜花开得正艳,满屋飘香。就这样,曾经征战沙场的将军和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邢金生并排坐在沙发上,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又自然。
赵志珍望着邢金生,询问:“师长,你的身体还不错吧,能活到85岁,真是不容易,真是有福!”
金生大爷说:“有福,有福,要是没有杨师长他们打日本,我可能还回不到这会。”老人越说越高兴,笑容堆满了那沧桑的脸庞。
杨成武在前线指挥作战
突然,他又想到了当年抱着钻山洞的孩子问:“易生呢,她去哪里了,是去上班了,还是……?”
听到这里,赵志珍脸色一变,哭声说:“易生,她已经不在了!”听到这里,杨成武也流下了泪水。
金生大爷吃惊地站起来,当他听说了易生的死因,深深抽了一口烟喃喃道:“多好的孩子啊,怎么这么就没了?”
为了缓和的悲伤气氛,杨成武问起了金生老家的情况,问了那里的亲人、村庄等情况。老人回答:“大家伙最近还挺好,就是这两年遭遇自然灾害,收成不如从前。”
接着,杨成武夫妇还询问了老区群众们脱贫致富的情况,言语间无不流露出对老区人民的思念和眷恋。
杨成武夫妇旧照
杨成武若有所思,赵志珍转身回到屋里,取来棉衣棉裤、一捆军毯、一箱糖果和各种食品等多元送给老人。
杨成武说道:“这是我们两人的一点心意,这些钱不算多,虽然钱不多,你当成零花钱花。这些衣物给孩子们,今后遇到什么难处,一定要和我说。”
老人眼中含着泪水,口里忍不住说道:“我这次来北京,能见到你们,我就是死了也能瞑目了。”
虽然话不多,但这份情谊怎么也说不完,将军和农民促膝长谈,言语是怎么诚恳,感情是那么真挚。
临别前留下珍贵照片这天晚上,他们还一同吃了晚餐。杨成武和赵志珍夫妇将老人请到座位上,将酒杯斟满,举起酒杯给老人敬酒:“祝贺金生大哥能健康长寿。”
杨成武夫妇晚年
老人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这个老汉活了85岁,从未喝过这么香这么甜的酒,从未喝过这么香的酒。第一次遇到这种场合,将军一家人亲自斟酒,为他夹菜,吃得如此实在、自然,吃得如此舒心和畅快。
他们吃过饭后,当即簇拥着老人离开餐厅。杨将军亲切地和金生大哥商量:“我们一起照个相吧!”
其实,金生早就有这么想法,连声同意:“好啊,好啊!”
他们将拄着拐杖将金生大哥搀扶到中间,杨将军的夫人、儿子、老人的侄儿分别站在两边。随着“咔嚓”一声,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也留下了将军和房东老大哥这段友情。
老人家快要离开了,杨成武让秘书拿出自己的三本回忆录《敌后抗战》《忆长征》《战华北》,郑重在三本书的扉页上写下:
赠金生大哥惠存
杨成武
年3月
写毕,杨成武说:“大哥,我送你的这三本书,你一定要好好保存这三本书,给孩子们看,给乡亲们看。”
老人虽然不认字,但还是郑重接过书,激动地说:“虽然我不识字,但我一定要让孩子们念给我听,也要让家乡的孩子们好好看这几本书。”
老人要离开了,杨成武握着他的手,一遍又一遍嘱咐:“以后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一定要捎个信。”
金生老人含着泪水说:“我死不了,以后有机会还要来北京看你……”
金生老人上车了,吉普车载着他驶入大街,汇入滚滚车流中。杨成武一家人站在门口,始终没有离去,朝着渐渐远去的老人挥手致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