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城县位于京、津、保三角腹地,距北京、天津均为公里,距保定50公里,县域面积平方公里,辖五镇三乡:容城镇、小里镇、南张镇、大河镇、晾马台镇、八于乡、贾光乡、平王乡,个行政村,人口26万。
容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紧临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白洋淀,境内有近万亩水域,这里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是华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热田。近年来,容城县形成了以服装业为主、四大支柱产业竞相发展的局面,包括:服装特色产业、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产业、箱包毛绒玩具产业和食品加工产业。
容城县自秦置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西汉置容城县。县以城名。据《河北通志稿》:“容城故城在容城县西北十五里城子村。”唐曾赐名全忠县,天宝元年(年)复改容城县,治设城子村。明景泰二年(年)迁今治。年底并入徐水县,年5月复置容城县。元初著名学者刘因、明朝忠烈杨继盛、清初大儒孙奇逢被誉为“容城三贤”,其中杨继盛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备受推崇。容城还是狼牙山五壮士中胡德林、胡福才的故乡。
商周时代晾马台遗址
秦朝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实行郡县制,始置县,属上谷郡。
西汉初分封诸侯,划分诸侯国,本县最初的侯国名为深泽。县治在今城子村一带。高帝六年(公元前年),封董渫(匈奴人)为成侯于深泽地。连袭两代。高帝十二年(公元前年),在今昝村一带建易县。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年),以匈奴降王徐卢封容城侯,始置容城侯国。王莽立新朝,恢复旧制,置深泽县。
三国魏文帝黄初五年(公元年),废容城入范阳国。晋武帝重置容城县,属范阳国。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年),废容城入范阳县。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年),改范阳国为遒县,属上谷郡,辖容城地,治地在今城子村一带。
唐圣历二年(公元年),契丹入侵,县民奋勇抵抗,县治城池得以保全,故御赐名全忠县,中宗神龙二年(公元年),仍为遒县。玄宗天宝元年(公元年),恢复容城县。代宗大历二年(公元年),改容城属雄州。
五代,容城属契丹易州。
宋建隆四年(公元年),宋收复容城境南,移县治于雄州境内,属雄州。契丹亦于拒马河以北新城境内,侨置容城县。形成南北两个容城。金灭辽、宋,南北容城归一,县治地仍在城子一带,属雄州。
至元世祖二十三年(公元年),容城属保定路雄州。
明初,容城隶属雄州。洪武十四年(公元年),复置容城县,属京师保定府。代宗景泰二年(公元年),县治由城子村迁往现址。
清朝,容城隶属直隶省保定府。
孙奇逢
孙奇逢讲学处—兼山堂
民国二年(公元年),容城属范阳道,次年范阳道改为保定府,仍属之。
民国十七年(公元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同时废道,容城直隶属河北省。
年,容城县属河北省保定专区。
年,曾一部分划归定兴,一部分归雄县,同年又划归徐水县。
年1月恢复容城建制。
年保定专区改称保定地区,容城县属保定地区。
年,地、市合并容城县属保定市。
7年4月1日,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独特视角看社会!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