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去爬了一趟狼牙山。

头天晚上住在附近,次日不到8点就开始爬山。一二十个人等着乘索道,聚在一起叽叽喳喳。但对于我等喜好爬山的健行客来说,坐索道简直就是一种侮辱嘛。目光从那里移开,迈开大步,拾阶而上。

这地方十几年前来过,有一点印象。不过现在变化不小,原先崎岖的山道换成了钢木结构的栈道,木质台阶的路面质量是提高了,却少了登山的乐趣,“足感”远不如平缓的石板路。

一路上行人不多,三三两两的密度自然赶不上索道的人稠。遂在心底嘀咕:“现在这人真是会享受,尤其是年轻人,条件好了,身子也懒了,出来玩都不想出力气。”

10:30到达索道上站。这里果然人不少,山顶上熙熙攘攘,煞是热闹。

看了半小时的景,我提议坐索道下山——上山已经慢慢悠悠赏桃花、拍照片,下山就没必要再费力气。妻子却执意步行下山。拗不过她,我们找地方吃了点随身带的点心麻花,没敢停顿就开始下山。

下山途中的一派景象彻底颠覆了我上山时的“嘀咕”。迎面的上山客络绎不绝,不少地方需要侧身才能通过,足见人流之密。

小孩跑,大人追,人欢马叫,生气腾腾。

刚好一个小时下到山底。

五壮士纪念馆前的墙根,有几个老太太在晒着太阳打扑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立时闪过,便毫不犹豫地拍了下来。

好,登山的过程大致叙述完了。如果就此打住,这显然是一篇极不合格的游记。

重点来了!

我们日常所见

是否就是事物的真相?

8:00坐索道的人确实多,而步行上山的人也确实少,但这不等于一整天都是“坐索道的人多而步行的人少”。

倘若以一时一隅的所见推断“现在人懒”是否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思维是否过于简单?

“所见”的背后,往往藏着一个更为巨大的“所未见”。“窥一斑而知全豹”之类的古语中,显然隐藏着经验主义的风险。

《论语》说“子绝四”,就是说孔子要戒绝4种毛病。第一个就是“毋意”——不要臆测。

我们对一个人的判断、领导对部属的看法,往往也是如此。

如果凭一个印象就将观念固化,那便形成我们通常所说的“成见”。

想起一个笑话:韩复渠喜欢早起的人,于是凌晨在大街上碰到一个人在行走,立马就把他提拔为县长。后来才知道,这家伙打了一夜麻将,凌晨才回家睡觉。

凡事打个来回

才不容易出偏差

如果不是步行下山,我不会知道有那么多热爱生活、喜好运动的人。

上了山再下山,一个回合下来,才能获得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当然,如果再过一段时间,“五一”、暑假乃至秋天的时候,上下山的人数显然又是另一番情形。

世间事亦是如此。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死一生,乃见交情。

非经历过大起大落、非尝过荣华富贵与困顿苦厄,便难以真正洞悉人性与人心。富在深山有远亲,你不必骄傲。等一贫如洗的时候,能有人送口馒头,那才是人心。

人在仕途,如同猴子爬树——往下看,都是笑脸;往上看,都是屁股。如果只往下看,或者只往上看,对人情冷暖的认识,自然难以全面。

明白了这个道理,自然“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

无论在仕还是在野,都爬你的树就是了,做一个“明白猴”。

该撒手的时候就撒手,别贪权恋栈——那棵树还有新猴子要往上爬呢!

作为一个“爬过树”的老猴,您就安闲地在平地上嗑瓜子晒太阳吧。

乐观还是悲观

就看思维能转几个弯

下山时想到一句话——五壮士成就了狼牙山,而狼牙山又成就了谁呢?

显然,成就的是易县的旅游。

来这里爬山的人恐怕只为踏青。

就算是清明时节,来祭拜五壮士的到底有多少人?人们恐怕早已淡忘了先辈的英雄事迹。

记得以前来这里还有“五壮士投崖处”的标志牌,现在修了一个纪念碑,爱国主义教育是搞得更高大上,但碑下的廊桥尽是果壳瓜子皮。

这样想来,自是悲哀。

但我迅捷就意识到这个想法有些太过悲观了。

小孩子们从地图上看到“狼牙山景区”这个地方,喧闹着到山上疯一回。父母当时不见得会跟他说什么,但一定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他讲五壮士的故事。

你看,旅游引来了人流,红色精神流传于口耳,迟早也会流注于下一代的心田。

如此一来,绿色休闲拉动了红色教育,一切都在“润物细无声中”自然完成。

对此,笔者是乐见其成,也乐观地相信一定能成!

几十年前,

日寇入侵,有人看到苦难,于是悲观;有人则在苦难中孕育辉煌。

今天,

对于世相百态,有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6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