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小的时候,关于我们的课堂和教材里,就已经有从山上跳崖壮烈牺牲的狼牙山五壮士、被苦苦拷打绝不屈服的江姐、不顾自己生命炸地堡的董存瑞、用胸膛堵住机枪枪眼的黄继光、烈火中一声不吭的邱少云,小小年纪悍不畏死的刘胡兰,把敌人带进包围圈的王二小,还有兢兢业业的好人雷锋,这些都承包了我们的童年回忆。但是当时小小年纪对这些人物身上的精神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主要是学校大多采用机械性灌输宣传,对其背后的深层因素不假以解释,因此只是单单的觉得遥远。现在回过头来看,从觉醒年代里的陈延年、陈乔年这些人的经历,大概能够理解,那么多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在革命中死去的对抗的是我们社会的旧势力,有些是丑恶的,在战争中消逝的斗争的是我们外部的敌人,大多是残忍的。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种族灭绝的危险,那个时候除了一部分的汉奸卑躬屈膝的残存,几乎所有人都是无可避免的受到迫害,所以看到英雄小八路、小兵张嘎、烽火少年这些电影有些人会以为虚构,觉得这么小的孩子能做些什么?但是那时候在技术上大占劣势的我们,除了团结所有能够利用的力量以外,已经无计可施。所以我们男子当战、女子当运、革命甚至也要从娃娃抓起。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革命家,小小年龄就已经挑起祖国与时代的重任。那也是个女汉子最多的年代,通过女子别动队、烽火丽人这些影片可以看到那些奋不顾身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女同志,英勇的中华儿女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刻谱写了一出又一出新儿女英雄传。
我觉得我们的国家作为普通民众也需要有很高的历史与军事素养,祖国的全面国防建设才有希望,建国以后长期以来,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残存于世就是在于我国对战争所拥有的巨大动员能力。而现在许多电影就像是根据小说改编的,而不是依据史实,我们错误的以为战争是几个军队之间的斗争,谬误的相信个人拥有强大的武力与智慧就能够扭转乾坤。殊不知我们在那个一穷二白的时期打的每一场胜仗都是靠前仆后继的勇士用鲜血铺就而成的。我们不是靠斗智也不是斗勇,靠的是不怕死罢了。是的,我们的确失败更多,死人更多,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要打多久就打多久,所以我们活下来了。今天的我们惯于安逸,昔日的亮剑精神外国人说几乎已经看不到了,很多信仰也貌似丢到了臭水沟,金钱至上经济第一的氛围慢慢把美好的人性摧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断的进行战狼式外交,民众在微博上、别的社交软件上辱骂网暴人家的大使馆,人家国外还对我们嗤之以鼻的原因。
电影八百标兵奔北坡是一种虚构题材,琅琊榜和庆余年也可以算是虚构,其实有没有真实的朝代背景,是不是架空根本不重要,反正中国历史大多就是那些破事,不是政治斗争,就是后宫琐事。我看了二十四史,其中讲述皇家生活细枝末节的文字居然占多数,也怪不得后世流行宫斗剧了。所以在某些人眼里,中国是一个文化概念,一个虚拟文明,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循环模式、系统设定。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割据与统一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轮回,中国人之所以打仗其实是简单的,就是在反复的争夺权力或者巩固权力。看完了一些古代战争片后,明白也许我并不适合观看战争影片,尤其是我对电影中的伤亡与牺牲毫无兴趣,一心只想了解那些属于战争中真正的细节,但是这些是不容易得知的,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就只关心成王败寇而已。
书籍聪明的顺溜、特战小尖兵包括我儿时阅读过的士兵突击,都是比较经典的军旅题材,相对而讲比较能激发人们对于从军的热情。也有一些特种兵电视剧,促进了身边的一些朋友去当兵,尽管当兵的生活是枯燥的,无聊的,但是就像吴京那句台词所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有些朋友在部队中是参与了抗洪、抗震各种救灾的行动的,这群最可爱的人一直默默守护在人们身边,会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军运会中军人们在体育场上的飒爽英姿更是第一时间征服了许多观众。当然还有一点,八路军的革命风气是所有军人应该学习的对象,今天的我们一味的向欧美看齐,我看看不如发扬寻根文化,去寻找曾经的自己,因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永远不是武器更多是士气,我们的历史正确的经验对我们的发展也许更加有利。
在许多国产关于战争的影片中,抗日要占多数,而日本这个民族对我国的威胁也是从很久远之前就已有了。早在一些少林题材的明朝背景电影内,就讲述了少林子弟齐心协力抗倭的故事。倭寇之患于我们沿海城市始终未绝。终于过了几百年他们卷土重来,那是在清末的甲午战争。由于清朝统治者本来是外族入侵所以统治阶级安全感极低,拼命的打压人民的智力直至他们统统成为愚民,这从各种文字狱的材料可见一斑。这种反人性的压迫也就成就了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日本侵华等种种惨剧的发生。近代开始中国几乎每挨一次打,列强就多吮吸许多利益,这也致使我们与他们的差距越来越大,据说很多列强至今还在吮吸当年入侵中国带走的的人血馒头。
我惊讶于许多抗日片都是枯燥的剧情片,甚至有些还要恬不知耻的拍成喜剧,敌控区人民和日本军官成为亦敌亦友的关系,那些片子数量巨多,却并没有关于战争战役方面可供研究思考的方面,这是因为制片方考虑观众反映的原因才把抗日拍成喜剧生活片,尤其因为娱乐节目不能千篇一律,小鬼子都是坏人观众就没有新鲜感了,所以中国人民和日本鬼子又成了最友好的朋友。现在最经常听到一种论调就是日本人不是都是坏人,但是事实来说战争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并不是两个不同国籍的人打架,为什么要说对面阵营的好话呢,要知道日本为了这场战争也动员了他们的大多数力量。只要是参与生产生活的人,不是对战争有贡献就是对备战有利,他们的每一个老百姓对战争都是负有责任的。
许多抗日神剧都是靠中国武功打败侵略者,俗称手撕鬼子,怪不得连日本网友看到这些画面也要对我们嘲笑。当影片电视剧色彩是黑白的可信度还很高,随着屏幕变彩色就一切假了起来,听某些抗日片小鬼子说蹩脚中文更尤其滑稽。虽然这些小鬼子都被写实的描述成十恶不赦,但是如果到现在为止我们只知道谴责对方的残忍,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沦陷这是可怕的,抗日战争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伪军与汉奸,与日寇坚决斗争、舍生忘死的的占少数,我们的国民劣根性总是更热衷于打内战,直到张学良、杨虎城兵谏后,这才统一战线、一致对外。如果当时两党没有及时停战的话,我们现在的处境有可能是所有人不是从精神上,就是从肉体上消亡了。
看了电影对岸的战争,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命运在这儿彰显的淋漓尽致,但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随着战线的推进与拉长整个民族的悲剧性遭遇开始拉开帷幕。我知道上海最终也遭到侵略了,因为我玩过一款叫血战上海滩的游戏,就是打小鬼子,刀锋也讲述了小日本的猖獗。通过自有后来人、捍卫者、咆哮无声、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些影片,我们真实的看到了那一代人为了捍卫我们脚下的土地与民族的尊严所做出的努力。战争向来是残忍的,是一方为了灭绝另一方而采取的行动,所以对侵略者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就是自掘坟墓。哪怕是歌颂过去的侵略者不够残忍,有些仁慈,这些哈日的人们无异于自杀。我们看到铁道游击队、浴血反击、野火吃饭斗古城这些影片,事实上电视里死的人少多了,我们再拍多少电视剧也反映不出当时那种尸山血海。
电影柳堡的故事、南泥湾、天竺山传奇、地雷战、诱狼展现的都是当时被动员的一部分人抗日的故事,为了战胜敌人我们动用了小部分人大多数的脑细胞。其实当时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不知是当奴才久当惯了丧失了反抗精神,还是在小日子的洗脑下忘记了自己的民族身份,亦或是别的民族劣根性,居然跟着小日子后面残害同胞,这就是我们电视剧上多多出现的汉奸角色。看着国内许多穿和服、赏樱花、学日文的潮流,还有那些因为动漫文化而把日本看的可爱的国人,在日本大手大脚消费旅游的国人,未免忘记了他们血腥残忍卑鄙的一面,这使我觉得有一天这种汉奸精神还会复活。另外像暗剑、致命狙杀、冰雪金达莱……大概也是讲抗日的,但是知识量就远远不如书本那么大了。
抗美援朝战役对我们的影响和世界的震动都比较大,关于抗美援朝的影片中,上甘岭是比较悠久且传播力较大的,长津湖之水门桥与长津湖是新近上映但是可以打上好评的,其实像烽火列车我的战争、东进序曲、打倒侵略者、铁道卫士、英雄坦克手……这种种影片比较写实的描述了当时我们打仗的艰难,那么多敦厚的老实的工农子弟穿上军装身形顿时便变得伟大了起来。许多人都说抗美援朝打出了国威,甚至很多人都为这场战役的取胜感到骄傲,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只是局部胜利,而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对于这场战争我们需要抱有更多的心情是悲痛而非自豪,是自强而非骄傲。我采访过经历过这些战争的人,他们与现在网上的水军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抗美援朝战役反映了一个政治逻辑,那就是我国在国家统一、民族集中战线的情况下所能激发的潜能与战力,但这并非代表我们的体制、主义、政治一定是高人一等的,就可以学习大清盲目自大、高度自嗨了,而是这世上一切民族在自己达到内部的高度团结后都可以在自身的生存空间中取得一个最大化的理想国,所以我们建国以来都是不断的处于一个优化、改善、进步的状态。历史上匈奴、女真、蒙古那些部落的崛起,曾经的纳粹、后来的苏联、现在的以色列……满清时期整个帝国的不堪一击,就是因为我们引以为傲的主体民族忘记了自己身上曾经有过的血性,被奴化忘却了应该反抗压迫的勇气。斯大林曾经说过这世上一切的力量都可以消失,只有民族的力量是绝不会消失的,他也成功预言了我们民族统一后会比一切国家进步的都快。
其实很多时候战争一直在持续,只不过是以没有硝烟,不拿起武器的方式在继续进行而已,表面上来看我们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是停战了,但是伟人也感到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西方想建立的是一个以他们自己为中心的世界,我们的和平崛起必然会遭遇他们的阻碍与打击。政治是永远处于活动中的战争,且这种战争大多是无声的不容易察觉。我们的战争影片做的是很好的,并没有一味表现伟人,而是将视角放向大众,没有那些前仆后继的普通民众,就没有任何一个元帅将军的胜利,我觉得以后应该多拍一些烈士的电影,和我们历史上某个时期一样,中国战争牺牲了那么多人,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被历史与人民铭记的权利。
怀着强烈好奇的心情又观摩了中印边境战争纪录片、中印自卫反击的纪实片子,还有一部阿三自己拍的电影比较反映当时这个时代背景。据传阿三由于严重失利,已经对这场战争选择性遗忘了,至于现今也不敢轻易招惹我国。但是如果观察印度现在的人口结构,再过几十年,由于出生率的持续降低我们将丧失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红利,印度则会由于资源的匮乏,即人与环境的冲突很有可能会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到时即使战场不在中国,也很难说中印两个国家会不会再交战。如果我们现在不注重改变出生率的话,或许再过许多年,这将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即是我们的力量慢慢衰退,敌人的力量慢慢增加。中国历史上在不同时期总是遭遇出乎意料的不同的敌人,过去是日本,未来还是不是日本,或者说是不是印度或者俄罗斯、美国这些别的国家就很难说。
关于越战的电影我也看了不少,我想这场战争对我们来说完全是一种意料之外的冲突,越战有三个阶段,分别是援越抗法、援越抗美、中越边境冲突,我们祖国在自己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依然对越南进行了大量的援助,帮助他们抗击帝国主义的入侵。可是完全没有想到,最终我们亲手调教出来的徒弟飞快的向我们挥舞了一次回马枪,那就是中越战争,这场战争是残酷的,双方均有许多的伤亡,重点是中国与越南广义上说都是黄种人,狭义上说应该都算炎黄子孙,并且远亲不如近邻,白眼狼的背叛着实令我们意想不到,通过与当年越战老兵的交谈使我对这一事件有更深刻的理解。
纪录片自然能够使人详尽的了解许多严谨的史料,一个又一个数字刺激我们的精神感觉到了国际政治风云的飞速变幻,在看完中越战争纪录片后,又延伸性的看了西沙海战、南沙海战,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的国家确实是在荆棘密布的战场上建立起来的,今天尚可称安居乐业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感谢伟大的先辈呢?电影我的左手、高山上的花环,花枝俏、闪电行动
、自豪吧母亲、东方秃鹰、铁甲、、绿色的网、羊城暗哨,我怀着求知若渴的态度一一看完了,尽管我的学识水平使我无法对他们一一进行深刻的理解,但是我体会到当时实事求是的时代精神对电影的创作影响也是非常巨大,这些影片可以说都是好的,但是现在的小朋友们了解它们的貌似不多了。
尽管现在许多宣传的方向在于抗击侵略其实历史上我们许多矛与盾都对向了自己人,满清入侵、蒙古入侵、五胡乱华时那么多积极投诚、奋力讨好的知识分子,他们自视清高脱离群众满心之中只有对自己知识分子身份的自傲,对草民们则不屑一顾,同胞存与亡完全不放在心上。其实文化人对这个国家大多是有害的,特别是当他们应该肩负适当的责任却选择走向反面的时刻,农民、工人这些劳动阶级甚至可以说是老百姓是很容易受学者专家的骗的,他们的力量也很卑弱,只有生存的渴求,因此一切叛国行为,人云亦云的大众并不需要负有责任,那些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大世族、大士族是最需要鞭笞的。
抗日时期大量的日伪响应以华制华政策,抗战结束很快就开始了内战,甚至包括今天的海峡两岸持续冷战对峙,身上流着相同骨血的炎黄子孙,一点微不足道的恩怨为何要弥漫这么多年,其实都是我们民族离心力太强团结点不足的原因,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甚至当年许多政治与战争的受害者们已经原谅了最大刽子手的日本人,那些人却唯独不肯和同胞讲和,这对一个民族将来的生存空间是危险的,现在这个世界瞬息万变,挑战与危难加剧,国与国间竞争的性质大于合作,任何一个民族若不能紧紧的拥抱在一起就有覆灭的危险,台湾或许暂时意识不到这一点。
关于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有很多,曾经一度很痴迷麦家小说中关于谍战紧张刺激的描述,甚至一时间很有当特务的梦想。在历史的某个时期,由于历史条件的受限,两股势力是要不死不休的斗争的,解放战争的军事艺术性广为后世所称颂,通过集结号、解放终局营救、渡江侦察记、渡江渡江、战火下的青春、战上海……这些电影可以看到战争本身恢宏磅礴的一面,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骨子里会向往战争、爱好打仗。不得不说,或许每个男孩脑子里都有一个将军梦的,战争的发生常常能打破社会旧有的阶级关系,这种人类意识里隐性的暴力就是对人类文明、社会结构进行更新、替换、进化的一种必要途径。
又看了侦察兵、南征北战、内蒙人民的胜利、七天七夜、在烈火中永生,还有黑山狙击战、红日,这些电影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我相信每一个拿着小米加步枪上路的青年人内心都有一份对将来中国最美丽的幻想,他们有的正值青春年华就要奔赴阴曹地府,因为在他们心里,死亡确实能够到达一个秀丽的伊旬园,那个园子里生活中一群最快乐幸福的种花家,他们实现了社会和谐、人人平等,劳苦的中国人民不在处于几千年以来的被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局面里。曾经看过一些建国后一些进步青年的采访,因为我们的国家在我们自己的力量中形成了,他们每个人眼中都爆发自信骄傲、积极向上、善良热诚的光芒,谈起未来的中国就是一副孜孜不倦、兴高采烈的样子。他们可能想不到今天我们的世界,同样是一群这样的青年,已经在房价物价上涨、失业失恋压力中选择躺平了吧。
文革发生的事情被一代人选择性遗忘了,通过电影归来、元帅之死、霸王别姬、风雨里程、红尘、闯入者、高考、决裂、女儿红、青春似火、他们在相爱、天云山传奇、红雨、婚礼、高如意、山花、海上明珠、拓荒者的足迹、和余华曾经发表过的一些小说,我这个20多岁的人对那个时代有份基本的认知剪影。文革的恶劣性在于它使一群善良的人受到最严厉的迫害,使得许多人越来越相信好人没好报、坏蛋活千年,似乎善于斗争的人才能在环境中活到最后,所以社会变成了一个人吃人,、互相坑害、戒备中国人不爱中国人的社会。尽管几千年以来我们这个民族一直以来就是温良恭俭让的,那些被别的文明视为狗屁的真善美类流派总能够在我们的土壤下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并且代代相承。
教科书中提到文革对社会秩序造成多么大的破坏,我倒觉得文革的发生是一种必然,因为这是我们社会特色的悲剧,打倒了牛鬼蛇神,妖魔鬼怪却出现在了生活里。似乎有些事物在文革中走向了倒退,但也使这些事物无法再进一步倒退,文革使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缺陷,那就是我们的道路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对文革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能赞同文革,不能否定文革,不能遗忘文革,不能回到文革。一旦我们试图忘记某段历史,那我们就有可能回到过去。
意外浏览研究了中苏珍宝岛、铁列克提这些中苏战争纪录片,中国自古以来边患就作为一种主要的危机问题而存在。当我们强盛时,对敌人的招安就可能达到效果,当我们衰落时,绥靖政策就招致不好的后果。所以表面上来看,过去我们的邻居是蒙古,是女真,是匈奴,是别的北方民族,今天长城以外变成了俄罗斯,但是本质没有什么改变,同样是威胁大于合作的性质,这便是中国的历史规律。所以昔日的苏联老大哥后来要放原子弹威胁我们,还和我们发生了边境冲突,这完全就是实力的原罪,是因为我们当时太弱小。因此我们并没有必要迷信和任何一个国度的友谊,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实力建设,也要警惕整个治理模式重回重文轻武的习气,宋朝统治者一度因为经济的强大而对边患问题采取麻木不仁的看法,整个民间重文不尚武,最后也因此灭亡。
看了陈毅在茅山、彭雪枫、萧峰血战陈庄、血战小朱庄这些电影,通过将帅们波澜壮阔的人生,我们非常直观的看到了一个人名留青史所要付出的惨痛代价,那么多小兵冲锋陷阵,真的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至于将军呢,更要付出常人更难理解的努力与拼搏,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所有在军事上有所建树的人物,通俗点说无非就是一群老兵罢了。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更是有着许多无冕之王,纷纷死于战争之中,倘若他们能活到建国的话,个人的声誉将成倍为人们知晓。可惜的是至今市场上没有一款能表现解放战争的战争游戏可以供玩家们寓教于乐的了解我们建党建军的伟大历史,对于孩子们来说,不是每一个都愿意通过军事杂志、军事沙盘玩具去理解战争。
看完长征的影片,诸如我的长征、暴风中的雄鹰、怒潮、万水千山、绝战,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艰苦朴素作风是我们国内上一代人可以将国家彻底改头换面的原因,政党作用则位于第二,今天的年轻人很多不能吃苦,消极享乐、被动躺平,社会上堕落的因素也是超过积极的一面,年轻人堕化的趋势从什么时候开始了?我想90后,00后不能背这个锅,要从更遥远的一代开始找原因,客观上说我们是一代不如一代,所以GDP增速开始慢慢变慢,现在假如还要把中华民族伟大振兴描绘在未来理所当然的蓝图里就有些牵强,任何事物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我看我们的未来有时是悲观的,或者说居安思危还是很重要。
看了电影八月一日、湘南起义、宋景诗、嘎达梅林、农奴这些关于起义的影片,似乎任何时候多数人的幸福都是靠少数人的牺牲去完成的,而一个社会要走向和谐,必须要以多数人的幸福为主要奋斗目标才行。所以旧式的地主、大资产阶级都被打跑了,他们当然也有损失,但他们的权益不被侵害,即意味着无产阶级没有成功。打土匪的电影有云雾山中、独立大队,土匪山贼这个玩意在我们的历史上真是源远流长,甚至可以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建国后有些反映局部战役的电影,像碧海丹心湖上的斗争、海魂、孤岛风暴、海上神鹰、南海的早晨、无名岛、烈火真金……这些电影大都可以彰显我们在某个历史时期海上力量的缺乏,而世上任何一个强国的首要发展方向就是海军,海上的匮乏使得我们遭遇了多次侵略,未来我们大力发展的国防事业应该还是很大部分要加强海防、海权的捍卫。
在教科书上大跃进往往被给予了消极的近乎全盘推翻的评价,但是事实上当时的我们为了国防建设只有选择这一条道路,这是旧社会生产力不够所决定的,因此一代人吃了几代人的苦。看了破除迷信、炉火正红、一天一夜、康庄大道、浪涛滚滚这些电影,还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冰山下的来客、护士日记,都是反应建设的影片。为那个历史时期内淳朴的人民情感、干部与群众的鱼水之情,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氛围感到非常的赞赏,有时甚至是向往,对所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感到由衷的崇敬,这样的史实教育对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是缺失的,现在的我有一种想法,在我们国家那一代人吃了那么多苦以后真心希望我们的政策能够进一步向老年人靠齐,加强养老方面的保障,使那代人享受新中国社会主义本该分给他们的红利,而不是脑海中只有旧中国国家贫弱时带来的苦难,有良知的公仆应该这么回报他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