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红色丰碑报道组

“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这是抗日英烈李云鹏生前写给家人的一封信。

彼时是年的中国,面对日军大举入侵,无数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敌。军旅生活漂泊不定,李云鹏随后跟家人失去了联系。

年,他的父亲才得知,年仅23岁的李云鹏,已在一年前,和81位勇士一起,长眠在了一个叫刘老庄的地方;他更是无比悲痛地获知,这八十二壮士的最后一场战斗,竟是惨烈到难以诉说。

电影《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年上映

两封家书

01

李云鹏的第一封家书赵岑制图

年,李云鹏参加了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从此离开家乡,走上了抗日救国之路。年,随部队转战至淮阴时,李云鹏入伍以来第一次给家人写信,信中他询问祖母的身体状况,也是在这封家书里,他告诉父母,已将自己原先的名字“李亚光”改为“李云鹏”。

收到这封家书后,父亲李梦祥回信,告诉他祖母已去世。李云鹏回信一封,言语中满是对祖母的愧疚。

李云鹏的第二封家书赵岑制图

在这两封信中,李云鹏表达了对家人的牵挂,诉说了自己的壮志,以及对理想的坚守。

此后,家里再也没有收到李云鹏的信。

李云鹏年毕业照

年,李梦祥收到表兄弟孙一涛一封信,方才得知儿子已于一年前牺牲在淮阴刘老庄。

血战刘老庄

02

年,日伪军在苏北淮海抗日根据地“扫荡”。3月18日子夜,刘老庄,李云鹏所在的十九团二营四连、六连正面遭遇日军驻苏北第十七师团。

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杨恒国、朱信智摄

日军主力余人,携带多门大小火炮,向刘老庄方向进犯。营首长带领六连,立即向东迂回,抢时间跳出包围圈。同时传令,要求四连迅速跟上转移。四连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向营首长请示:稍作阻击,掩护地方机关和跑反的群众,而后转移。

白思才、李云鹏决定在庄南阻击日军。不足20分钟,伏击战结束,四连撤到庄北的交通沟里。苏北是平原地带,当地深挖的“交通沟”宽5尺,深4尺,纵横相连、庄庄相通。日军从四面包抄过来,四连进入“交通沟”后却停了下来,原来前面的沟是断头的。

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内雕塑杨恒国、朱信智摄

这里成为了他们最后的战场。日伪军集中炮火对四连阵地进行了毁灭性炮击,并以大队骑兵实施冲击。四连官兵连续打退日伪军5次进攻,苦战至黄昏,白思才传令:所有轻伤员除了随身携带的步枪与刺刀外,所有子弹全部集中起来供重机枪使用,其余轻机枪与步枪一律拆毁,就地掩埋。

82人对多人,机枪、步枪对阵山炮、九二步兵炮、迫击炮等重武器,从拂晓到黄昏,这是一场惨烈得难以诉说的战斗:四连82位勇士全部壮烈殉国,他们毙伤日伪军数百人。

激烈的战斗结束后,李广涛、周文科、周文忠等人进入战区,看到烈士牺牲的惨状泣不成声。很多战士跟敌人抱在一起死的,有两位战士实在跟敌人分不开了,当地百姓不得不收葬了84具尸体。

时任淮阴县委书记的李广涛回忆录里的记述

朱德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对这场战斗高度赞扬,称其“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战后,新四军三师七旅重新组建了四连,并命名该连为“刘老庄连”。

为什么要打?

03

刘老庄的这场遭遇战,四连本可以不打。

明明可以撤退为何坚持要打?江苏省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员、青年抗战史学者胡卓然这样分析:

南六塘河和北六塘河之间的“夹滩”是一个天然的缓冲地带,任凭敌人从哪一边来,敌后军民都可以跨过另一条河,就能隔河对峙,凭着河堤阻击敌人。此前,日军没有及时封锁南六塘河畔的渡口,军民一举冲出包围圈,让日军扑了个空。这一次,日军妄图占领古寨一带渡口,从南侧完全封锁河岸。

从地图上复原日军计划里行军路线,可以看出其近乎一条直线扑向了六塘河岸边古寨渡口

而刘老庄正是日军占领渡口的必经之地。如果日军未遇抵抗通过这里,将会在半个多小时之后到达南六塘河岸边,把夹滩之间的敌后军民置于绝地。在这种紧急情况之下,四连担负起掩护群众转移的任务。

今日六塘河两岸杨恒国、朱信智摄

但是,敌我力量太悬殊了。日方战史《步兵第五十四联队史》曾记载,日军部署的重火力有联队的野炮中队、机关枪中队和大队的步兵炮小队,仅步兵炮小队就向我军阵地发射63枚炮弹。日军还让名叫“申得瑞”的汉奸翻译出来喊话,说:“抵抗是没有意义的事”,“把武器扔出壕沟外的人将受到优待。”四连的回答是一排排飞出的子弹。

最终,战士们以鲜血和生命换取了淮阴、沭阳敌后军民的安全转移。

陪着82位哥哥一辈子

04

八十二烈士中,指导员李云鹏是唯一留下家书的人。在得知李云鹏与他的战友全部壮烈殉国后,教了42年书的李梦祥做了一个决定:将二儿子改名李云昭,后面所生的子女名字中都有“云”字,女儿名为李爱云,寓意要一辈子爱着哥哥李云鹏。

李爱云知道哥哥李云鹏与他战友的壮烈故事是父亲阅读《征途纪实》这本小册子

年3月18日,李云鹏与战友牺牲24年的日子,此时李爱云21岁,刚刚高中毕业,第一次跟着父亲来到刘老庄祭扫。

李爱云第一次与父亲到刘老庄祭扫哥哥

她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老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手里拿着自己做的小白花。有位老人哽咽着说:“这些孩子啊,大多数来自北方,生前他们回不了家乡了,我们就把他们朝北摆放吧,让他们的英灵能够早日回到家乡。”

李云鹏父亲在参加当地群众组织的祭扫英烈活动

看着年迈的父母出行不便,在第一次到刘老庄祭扫完哥哥与他的战友后,李爱云萌生一个想法:到哥哥牺牲地插队。

李云鹏妹妹李爱云(右三)在淮阴插队

年,父亲将23岁的李爱云送到淮阴县刘老庄插队、落户。刚插队不久,南京军区政治部就发函给淮阴县征兵办,要特招她入伍,被她谢绝。第二年,组织又安排李爱云到复旦大学上学,她又一次拒绝,把机会让给了看守烈士陵园的工人子女。结婚前,徐州市政府来人要调她回市里上班,仍被其谢绝。

当年部队特招李爱云当兵时的函件,被李爱云谢绝

她这一来,就是一辈子。

李爱云到八十二烈士陵园祭扫杨恒国、朱信智摄

在李爱云心里,她早已把82位勇士当成自己的哥哥,与他们当初驱逐侵略者、保家卫国的誓言一样,她践行着自己当初的诺言:陪82位哥哥一辈子,为82位哥哥守灵一辈子。

李云鹏妹妹李爱云与刘老庄连官兵在一起

李爱云从没见过哥哥李云鹏,但家书的浸润、哥哥榜样力量的感召,给李爱云留下的影响难以磨灭。

只为烈士不再无名

05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刘老庄连与“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黄继光等一样,都是“用生命诠释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八十二烈士纪念碑

八十二烈士是淮安人民的骄傲,然而大部分烈士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年,淮安军地启动“只为烈士不再无名”大型寻访活动,新确定9位烈士的姓名。此外,李云鹏、孙尊明、王步珠等烈士的事迹进一步丰富。

赵岑制图

参与寻访的淮安日报记者周洋说:

“只有让英雄的城市充实着英雄的记忆,英雄的城市才为可能,城市的记忆才不会断裂。这不仅是对烈士、历史的一份责任,也是对淮安这座城市的一份责任。”

资料支持: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李爱云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授权“红色丰碑”专题报道使用

采写:朱鼎兆、王亚楠

本期责编:王亚楠

专题统筹:刘璞

往期回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