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被围困,为了不被日伪军活捉,不让武器落入日伪军手中,他们将武器砸碎后高呼振奋人心的口号,纵身跳入悬崖。

而在湘江战役中,红34师一团长韩伟,也曾效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行为,不惧生死跳身悬崖,最终遭遇叛徒出卖,被敌军俘虏囚禁多年,却保持初心,不曾叛变,后来更是成为我国中将。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对我军进行大力围剿,他的这一行为,助长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而后因为错误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在经历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我党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也正是在这样的危急关头,为了实行战略转移,我党开启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而韩伟所在的红34师,在长征时期就是作为后卫部队,掩护我党撤离的。

蒋介石从各地抽调了将近四十五万兵力对我党进行封锁追击。面对侵略者,他不去反抗,反而围剿一同作战的战友,这一行为让诸多有识之士深感愤怒。蒋介石派遣了自己手下的头号大将周浑元,以及薛岳,率领部队狠狠追击。

面对巨大的敌我数量差距,以及装备的落后,我军只能咬牙坚持,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力,以及自己的血肉之躯来迎击追击的敌人。面对敌军设下的地网天罗般的层层封锁,红军战士们不畏牺牲,奋勇向前,让国民党军队见识到什么才是红军精神,什么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敌军迅猛的火力根本无法封锁充满勇气与牺牲精神的红军战士们,所有的封锁都被我军打破。然而对于红34军而言,湘江这个地方却是如同“命中相克之地”。

国军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对我军布置了多道防线,然而却被我军接连冲破三道防线,而湘江则是国军为围困我军所布置的第四道防线。国军的目的非常简单,他们希望能阻拦住我军的前进步伐,等待追击的国军部队到来之后,形成两面夹击之势,进而一举消灭我军。

国军的企图显而易见,为了防止国军的阴谋得逞,我党领导当机立断,绝不给国军围剿的机会,决定留下一支队伍殿后,掩护部队撤离,而留下的这支部队正是红34师。

刘伯承将军担任参谋长之职,他奉上级的指派来到红34师,找到红34师的师长政委,以及第团的团长陈树湘、程翠林和韩伟三人。在见到三人之后,刘伯承将军就对于当下的危机以及任务难度向三人作出明确分析,他们要在没有支援,孤军奋战的情况下做好殿后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被国军拦截,导致全军覆没。

这是一场不公平的较量,也是一场注定会有牺牲的战争,在生死面前产生动摇是人的本性,然而整个34师没有人动摇,他们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并向上级保证,哪怕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会保证完成任务,这份决心,这份牺牲精神,让后辈动容。

在接受这个任务之后,整个红34师开始动员起来。在师长陈树湘的安排下,选择将部队布置在地势险要,更容易防守的灌阳文市以及水车等地,这些地方易守难攻,能够很好地阻击敌人。在选择好地方之后,整支部队开始分兵部署,各司其职。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更是抱着破釜沉舟之心来执行这次殿后任务。

尽管我军战士战斗力强悍,但所要面对的敌人也不容小觑。国军有着大量的先进装备,巨大的装备落差使得我军在战场上多次吃亏。而这次红34师的敌人正是装备了大量先进武器的周浑元的第三路军。

此时的国军第三路军,除了拥有先进的机枪外,更是装备着飞机大炮等杀伤力巨大的武器。在猛烈的炮火之下,我军战士受伤惨重,但他们却从未撤离,誓死要掩护更多的兄弟们撤离。对于国军不知道,在实力悬殊如此巨大的情况下,是怎样的信念在支撑着我军战士继续作战。

在韩伟将军的回忆录中有记载,作战的时候,我军一位连长被敌军的炮火炸伤的惨状,腹部血流不止,然而面对如此伤势,这位连长却面不改色,依旧坚强地站立着指挥战士们作战。

正所谓“将怀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看到连长如此不顾生死,红34师的战士们也各个不顾生死,正是在这种不惧牺牲、不畏生死的抗战精神下,红34师顺利地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任务,掩护其他部队成功地渡过湘江。

然而红34师虽然完成了任务,但他们也因此被国军的多支部队层层围困住。面对这种险境,师长陈树湘知道不能继续坐以待毙,等着国军缩小包围圈,必须要突围。于是陈树湘让韩伟负责后方的火力掩护,他带领其他的部队进行分散式突围。

然而国军数量实在太多,炮火实在是太猛烈,多次突围接连失败,我军已经弹尽粮绝,损失惨重,师长陈树湘也被国军俘虏。

然而为了不泄露我军的情报,年仅29岁的陈树湘师长选择开枪自尽,陈树湘师长的英勇就义让人忍不住悲痛落泪。

此时的红34军,损失惨重,师长牺牲,整支部队仅仅只剩下三百多人,而韩伟则是这三百多战士中仅存的最后一位团长。

对于34师而言,此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只在一瞬的地步,而对于韩伟而言,他的肩上担负着的是这三百多仅存战士的生命,他必须要为战士们的命运做出决断。

被敌人围困是死,突围也是死,革命战士只有站着死的,没有被俘虏投敌的。正是这样的革命信念在支持着韩伟,于是他迅速地组织战士们突围。他将剩下的三百多名战士分成三个连队,队伍中的排长连长等人大多都牺牲了,各个队伍没有人进行管理指挥,于是韩伟又开始指派新的排长连长,从而保证队伍内部的纪律。

在将队伍整顿好之后,韩伟开始确定突围计划。

敌军将他们层层围困,韩伟知道突围出去的机会不大,但终归是要试一试的。他准备趁着夜色到来,敌军松懈的时候,趁机突围。

然而遗憾的是,这个计划虽然有效,但敌人的数量实在太多,他们刚刚离开不久,便被敌军的士卒发现,随后上千敌军闻讯追击而来。

这种情况下,偷偷离开已经不现实,于是韩伟下令让将士们边打边撤,但敌军的攻击实在是太过猛烈,我方又势单力薄,很快三百多人的队伍就牺牲的仅剩三十多人。

在国军的追击之下,韩伟等人被迫撤离到宝界岭上。尽管只剩下三十多人,但韩伟依然希望能有战士能突围出去,为红34师留下火种。

于是他决定将队伍再次分散,让战士们从其他地方尝试突围,而他则带着其他五人为大家作掩护,撤退到悬崖边上,吸引敌军,从而为其他人的突围制造一线生机。

敌军对韩伟等人的包围圈越缩越小,他们已经被困悬崖,无路可退。于是韩伟和其他人决定像昔日的狼牙山五壮士一样,不给敌人俘虏的机会,选择跳崖就义。

他们跳下了两千米高的悬崖。然而让韩伟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求死选择,竟然成为了自己的生机所在。韩伟和二营营长侯德奎,以及团司号长罗金党,侥幸被悬崖边上的树枝接住,从而活了下来。

尽管活了下来,但罗金党却因为左脚骨折,无法行走。秉持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战友精神,为了救治罗金党,韩伟与侯德奎前去寻找郎中,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郎中王本森。

王本森是当地的一个普通村民,同时也是一名土郎中,原本是前往宝界岭采药的,但却意外遇到韩伟三人,见到罗金党的伤势,王本森连忙喊着韩伟二人,将罗金党带回自己的家中治疗。

而国民党也一直没有停止对他们的搜寻,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搜寻,王本森将他们藏在自家的红薯窖中,一直到国军离开才将他们放出来。为了寻找大部队,韩伟与侯德奎决定分头去寻找,而罗金党因为伤势继续留在王本森家中养伤。

韩伟在从王本森家中离开之后,自己一个人孤身辗转了两个多月,回到家乡湖北,并暂时借宿在自己弟弟家中,计划休养一段时间之后继续去寻找大部队。也正是在弟弟家休养的这段时间,韩伟遇到了自己在没有加入红军之前,在矿上做工时的工友张荣华。

韩伟之所以加入我党,正是因为安源路矿工罢工事件,韩伟与张荣华两人可谓是志同道合,都在为伸张正义而呐喊。

然而让韩伟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昔日有着相同志向的工友竟然为了利益告发了他,于是韩伟被突然袭击的国民党抓获,关在监狱中。

而在监狱中,韩伟一直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国民党也以为抓获的只是一个普通红军,三年的关押,使得韩伟以为自己最终要么被杀害,要么老死狱中,他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有希望重获自由。

年,两党达成合作,决定共同抗日。在此情况下,我党要求国民党释放被囚禁的我党战士们,为抗日增加力量。

国民党在经过思考之后,决定只将那些普通的红军战士放回延安,同时为了钳制我党的力量,国民党将那些干部人员放回了南京,并对其保持监控与软禁。因为身份没有暴露的缘故,韩伟也在释放的人员之中。

韩伟在回到延安之后,便进入抗联大学进行学习。而毛主席在得知红34师还有人幸存后,非常开心,尤其当他得知了幸存者是韩伟时,更是非常激动。这是因为韩伟曾担任过他的警卫排长,两人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

而韩伟在回到延安后,却并没有第一时间去见毛主席,主席知道,这是韩伟有自己的心结,他不愿意或者是愧于见自己。

为了解开韩伟的心结,年,毛主席在抗大做演讲时,特意将韩伟叫了过来,并且非常生气地询问韩伟为什么回来这么久了不愿意见自己。而韩伟听到主席的询问,支支吾吾半天没有说出一句话,主席当即指出:你是自己有心理包袱。

原来韩伟是觉得自己在湘江战役时带领的数千闽西子弟尽数牺牲,自己又被国民党抓了,仅存的两名战友也没有回归部队,因此他对自己没有了自信,觉得自己实在是没有颜面见人。

而对于韩伟的思想压力,主席鼓励他:要忘记曾经的痛苦,要将这份痛苦转化为自己的动力,继续更加努力地为国家、为人民而战。

主席的鼓励让韩伟渐渐甩掉了思想压力,在抗大毕业之后,他拒绝在后方做一名教员,依然选择上前线,抗战救国。

主席发现此时的韩伟并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思想,他对于过去仍然无法忘记,反而是希望通过战争来甩掉这些痛苦的回忆。为了让韩伟冷静下来,主席让韩伟先去当教员,在韩伟情绪稳定之后,才允许他上战场参战。

恰逢军队改编,韩伟成为第二军区第四团的团长,随后在韩伟的带领之下,第四团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更是在与日军的对战中创下鹤山大捷。

而在建国之后,基于韩伟的贡献,他被授予开国中将的称号。在年,韩将军更是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这对于韩伟将军而言,是他赫赫战功的标志,对于国家以及人民而言,这是对韩将军为国家为人民贡献的肯定。

正是因为有着诸多像韩伟将军这样的革命先辈们,我们才能迎来如今和平幸福的生活。

年,韩将军病逝,遵照他生前留下的遗嘱,其子韩京京将其葬到闽西,而当韩将军骨灰到来时,闽西当地百姓争相出来迎接这位为国奋战一生的将军。

然而韩将军对于闽西是愧疚的,他从此地带走了数千的闽西子弟,却没能将他们平安带回,这也是韩将军终生的遗憾。也正因如此,他希望自己死后能够魂归闽西,以慰英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