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我三岁就没有了父亲。记忆中我虽然没有见过他,但我知道他是世界上最可爱的父亲!”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前往江西南昌,拜访方志敏烈士的女儿方梅。师生在和老人面对面的交谈中,感知革命精神的温度。
这是该学院在本学期的第一堂《红色经典阅读与传播》社会实践课。10月22日,14位师生前往江西南昌,到方志敏烈士的家乡“走读”《可爱的中国》。
在方梅家中,师生们坐在老人身边,听她说烈士的故事。学生杨晨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方奶奶家布置得古朴整洁,客厅最显眼的地方挂着方志敏烈士的照片。方梅告诉他们,自己虽然没有真正见过父亲,但她花了20年时间,跑遍了父亲生活和战斗过的每一个地方,将父亲的故事记录下来。“母亲曾说我小时候体质弱,害怕我活不下来,是父亲坚信梅花的生命力顽强,方梅一定能活得很好。我知道,他是世界上最可爱、最高大的父亲。”当学生们问到大学生如何传承方志敏精神时,方梅老人坚定地回答:“那就是奉献!爱国不是空洞的,奉献也不是你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开始。在大学时期就要立大志,努力学习,建设可爱的祖国。”
拜访方梅老人后,师生们还前往江西省图书馆,聆听方志敏之子方兰的妻子花真先讲述捐赠多份方志敏文史资料的故事。花真先说,丈夫生前收藏了父亲方志敏烈士相关文稿材料余份,年7月,由她遵循丈夫的遗愿,捐赠给江西省图书馆。
从读文章到对话烈士亲人,从参观陈列馆到探访烈士陵园,这堂为期三天的红色党史课,在学生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老人们的讲述,让我走近生动鲜活的英雄人物,看到了书本上感受不到的烈士形象,也从她们身上感受到了精神的传承。”杨晨说。学生鲍晓丹表示:“以后我们会常常想起方志敏对青年的殷殷嘱托,那就是百年后的中国青年赓续红色基因,为美丽中国而艰苦奋斗!”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丽介绍,《红色经典阅读与传播》于今年年初启动,课程打破单纯的书本学习模式,让师生们循着红色经典,前往革命烈士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上一堂沉浸式党史教育课。目前,师生已走进了上海陈望道旧居、“狼牙山五壮士”发生地河北易县以及洪湖赤卫队所在地瞿家湾等多个红色基地。
(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通讯员王子秦党波涛)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