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爱白癜风白斑净 http://m.39.net/baidianfeng/a_10992033.html

年建军节前后,一个赫赫有名的抗战老兵含泪将自己最疼爱的第三子举报到了当地的公安机关。面对公安人员为其声誉和心理考虑而做出从轻处罚的决定,这个老兵坚定地要求对其子严肃处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老人认为作为共产党人,只有以身作则、不徇私情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才对得起曾经的入党誓言。

这名抗战老兵正是出现在教科书上的“狼牙山五壮士”幸存的两名英雄之一,他的名字叫做葛怀林。葛怀林的一生除了当年在狼牙山的生死一跳之外还有着怎样的功绩,他又是因为什么而大义灭亲,亲自扭送儿子进派出所的?让笔者带领大家 进英雄的世界。

狼牙山五壮士

一、狼牙山惊天一跳

中国共产党的出现才给了多灾多难的劳苦大众一个生活的希望和盼头。年,中国的抗日战争也进入到十分艰难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也一直坚持着敌后抗战。为了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矿山,打破日军制定的“囚笼政策”,彭德怀在该年的8月20日发动了令举世震惊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剧照

这场战役以八路军的巨大胜利而结束,沉重的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然而,由于八路军过于出风采,也引起了蒋介石的警惕以及日本人的注意,日军为了报复在“百团大战”中的失利,于年8月发动了晋察冀根据地的大扫荡。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七万日伪大军,浩浩荡荡的开赴晋察冀。

这次的扫荡日军还出动了飞行团进行配合,采取了分区扫荡、铁壁合围、梳篦清剿等血腥而残暴的战术,并且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企图以“泰山压顶”的方式用优势兵力将晋察冀边区八路军的主力部队消灭干净。而故事的主人公葛振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掩护群众和大部队的撤离而吸引日军,最终在弹尽粮绝的条件下不得不舍身跳崖的。

日军的“大扫荡”丧心病狂,他们烧毁了一间又一间民房,屠杀了大量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制造了一个个惨绝人寰的“无人区”。

鬼子大扫荡

9月,日军的进攻矛头终于转向了河北易县,试图消灭此地的八路军及其党政机关。敌人来势汹汹,易县周边战斗不止,枪声不息。为了安全起见,晋察冀边区一分区的几千官兵不得不暂避敌军锋芒,带领着数万群众深入到狼牙山里面,躲避日军的疯狂“扫荡”。

晋察冀根据地是在年11月创立的,也是 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下辖4个军分区。而狼牙山一带正是属于杨成武司令员的 军分区。而此时军分区的主力全都抽调去保卫晋察冀军区机关了,留在整个狼牙山的兵力只有一个编制不全的团。

晋察冀根据地

由于武器、兵力的不足,面对来势凶猛的日伪军,肯定不能直接硬碰硬的和敌人对战,那样只能是鸡蛋碰石头。然而,更打的难题是如何保护好狼牙山上的党政机关以及老百姓等大批人马。仅仅依靠这两三千人的兵力是绝无可能挡住敌人的上万人进攻的。

经过反复的权衡和思考,杨成武将军决定来一招“围魏救赵”。从外围猛攻娄山、松山及周庄一带的强敌,将敌军的主力吸引过去,这样就能在日军的包围下撕开一条口子,使得被困在狼牙山上的党政机关以及百姓有突围的可能。

这一招十分的高明,当娄山、松山等地的日伪军损失惨重的时候,日军错误的判断在此地战斗的正是根据地的八路军主力,进而将附近九莲山等地的日军迅速向娄山转移。敌人一动,就扯开了一条宽达十余华里的口子,分区的党政机关、游击支队和群众都悄悄的顺利转移。

“围魏救赵”的计划已然成功,但事情并没有完全结束,杨成武将军足智多谋,他知道一旦回过味来,就会迅速的反扑过来。为此,必须再布下疑兵一迷惑敌人。在杨成武将军的部署下,一团七连留了下来,葛振林和其他狼牙山壮士所在的六班就在这个战斗力最强的七连里。

杨成武上将

七连接到的任务是无论如何要掩护部队到第二天的上午十点。七连连长刘福山采取了撒黄豆的战术,战士们凭借着地形优势,制造了漫山遍野皆是八路军的假象,使敌人误以为山上有一团的兵力。

然而战斗毕竟是残酷的,敌人的优势兵力及火力打击下,七连伤亡惨重,甚至连长刘福山也身负重伤。为了使得大部队走的更远一些,也为了使七连负伤的战士能够得到转移,必须有人留下来断后。

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最终交给了六班,也就是葛振林所在的班。七连六班只有5个年龄均不到二十五岁的年轻人。

五位壮士毅然决然的放弃了生的希望,时间早已经过了中午,任务也早已完成。可为了拖住敌军,使其摸不清八路军大部的动向,五名壮士最终放弃了追赶大部队的计划,一步步的将敌人吸引到了三面绝壁的狼牙山莲花峰,一路上,敌人留下了大量的尸体。

而在弹尽粮绝之后,五位壮士先后跳下悬崖,“宁愿跳下悬崖粉身碎骨,也绝不当日寇的俘虏”。葛振林就是其中的壮士之一。让我们记住这五名英雄: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宋学义。

最终,幸存的只有葛振林和宋学义。狼牙山的惊天一跳震惊了国人,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宁死不降的民族气节鼓舞和感动了全体中国人。

二、薪火相传,精神永续

葛振林的革命精神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消退,反而还将其传给了自己的长子葛长生。其子也不负所托的成长为了共和国的一名 军人。

葛振林跳崖后,他的身子不断的碰撞着一些树,在身体下坠的过程中,求生的本能使得他不由自主的一次次的伸手去抓那些树枝,以至于双手都被划伤了许多处。然而幸运的是,葛振林最终被几棵并排的小树挡住了,阻拦了下落的速度。

与葛振林一同被树枝挂住的还有宋学义,最终身负重伤的两人遇到了攀岩而上的余药夫,余药夫将两人安全的转移到了一处寺庙,最终使二人得救。两人在伤愈之后回到了部队,并且还一起到抗大二分校进行学习深造。

对于葛振林来说,他的革命生涯还远远未结束。其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也参加了解放战争,历经天津、张家口以及太原等战役,为新中国的建立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也还随军出征,参加了那场举世震惊的 。

葛振林(右)

葛长生于年的时候应征入伍,时年不过刚刚十六岁。只不过他参加的部队有些特殊,这支部队拿的不是枪而是各种建设工具。葛长生所在的部队是基建工程兵五十二师,驻扎在北京的官厅水库附近。葛长生和战友们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打山洞,修筑国防工事。

毛主席曾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号召人民备战、备荒。

而葛长生所在的基建工程部队正是这一口号的最坚定的执行者。当时整个师除了修建营房外,几乎都在山洞里进行施工,枯燥而单调的生活使得年纪尚小的葛长生苦闷不已。他对这样每天钻山洞、挖山洞的生活实在是厌烦了。不仅如此,这个兵种也十分的危险,一不留神就容易出现各种意外事故,他身边的好几个战友就是这样牺牲在了深山老林里。

为此,葛长生曾经数次写信给父亲葛振林,向其倾诉其中的艰难,希望父亲能够助自己一臂之力,出面调动自己的工作。然而,葛长生的求助信往往都是石沉大海,面对儿子的求助,他从来都不回应。

基建工程兵

葛振林作为老一辈的革命家有着自己的原则和坚守,他一生信奉绝不给组织添麻烦,要服从组织的安排。而且即使工程兵再难,还难得过当年打日本鬼子吗?既然父亲当年可以扛过来,那儿子为什么连眼前的点滴困难就不能克服呢?

实际上,葛长生之所以有所抱怨也并不全是因为怕吃苦,而是在他的心中本就有一个美好的军人梦想。如今虽然参军当兵了,可这样每天钻山洞,连枪都摸不到几次,哪里像一个正常的军人样子呢?这和他想象中的军营生活相去甚远。

直到后来,在父亲的影响下,葛长生才逐渐的明白了虽然军种不同,可基建工程兵对于国家来说也是特别重要的。拿枪上战场保家卫国的是军人,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而进行工程建设,开挖大型的国防工事亦是特别重要的事情。

革命分工不同,但同样保家卫国的一颗红星永不褪色。

葛振林后半生的主要生活和工作都在湖南衡阳,年的时候他从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的岗位上离休。由于父亲的关系,葛长生自小就生活在部队大院里,而其周围的邻居也大多都是像其父亲一样的革命英雄,许多人甚至还参加过长征。

正是有了身边无数榜样的熏陶,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葛长生也对于革命有着很深的感情,当有人污蔑英雄的时候,他也会主动站出来去维护英雄的荣誉。网上就曾有人造谣并质疑当年狼牙山跳崖的真实性,甚至还有人污蔑说葛振林所在的班是六人,而其中有一个叛变做了汉奸。

面对网上肆无忌惮的谣言,葛长生陪着父亲去到了衡阳军分区给年轻的战士们分享了许多当年的故事,而且一讲就是一整天。

葛长生清楚的记得父亲几乎从未主动讲过这些故事,也不会以英雄自居。然而,为了维护集体的荣誉,父亲愤慨之余拖着年迈的身躯去向后人演讲,为的只是那些英勇牺牲的先烈们。在葛振林的心里,跳崖的壮举并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整个五班的,如果自己不发声,不辩护,就对不起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友。

三、另一位幸存者宋学义

宋学义同葛振林一样是另一位幸存者,二人在以后的岁月中也有过交集,但由于交通的不便利,两人终究只能天各一方。可对于两位英雄来说,活着就已经是比那些烈士们要幸运千百倍。

作为同样英勇跳崖的五壮士之一,宋学义同葛振林一样也是幸运的。只可惜的是,在跳崖的过程中,宋学义虽然被树枝卡住而救了一条命,但是他的腰骨还是在重创之下受了伤。使其不得不在年就转到了后方。

宋学义大量地方之后,并没有失去其革命军人应有的精神。他在家乡河南沁阳县长期担任北孔村的村支书,带领全村百姓一起艰苦奋斗,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宋学义和葛振林一样十分的低调,他从来不主动向人透露自己曾经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

宋学义

村里人都以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复原军人,直到年在县人民政府和新乡军分区特意为其召开了十分隆重的庆功会,村民们才知道原来自己身边的这个勤劳朴实的村支书竟然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抗战英雄。

对于宋学义的低调,其小女宋玉娥曾经在记者的采访中提到过,她说:“父亲生前常说,和长眠于地下的无数烈士相比,自己的这段经历又算得上什么”。宋学义和葛振林一样,都默默地守护着属于自己的荣誉和回忆,既不轻易向人表露心迹,也不会借机来邀功请赏,这正是一个革命先辈拥有的朴实而伟大的精神。

对于自己的同袍战友宋学义,葛振林总是念念不忘。葛振林曾经向衡阳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成新平说过,他当年是和宋学义一起搭着肩膀跳下去的。在老人看来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正是这样的一个无心之举才使二人被树枝挂住,最终得以存活。

宋学义生活在河南而葛振林生活在湖南,在当时的社会里,两地之间交通并不便利。当时并不像如今的社会,高铁四通八达,高速公路也是十分便捷。即使如此,葛振林还去看望过宋学义两次,而宋学义也到衡阳去了两次。

左为宋学义

每一次的见面都十分的不易,每一次的见面也都使两位老人分外珍惜。宋学义由于腰部受了伤,行动不是特别便利,需要借助工具才能行走。看到老战友艰难如此,葛振林不禁十分的难过。然而,宋学义却毫不在意,他常常宽慰自己和他人,比起牺牲的烈士,自己已经算是十分幸运的了。

宋学义早在年的时候就去世了。值得欣慰的是,在宋学义英雄的子女和后代中,也有着许多共和国的军人,他们继承了老人的衣钵,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着着自己的力量。

然而,英雄也有苦闷的时候,对于葛振林来说,他的第三个儿子就是最令其头疼的。

四、大义灭亲,亲送儿子去公安

葛振林一共生了四个儿子,长子即是上文提到的继承父志,参军报国的葛长生。其剩下改掉三个儿子分别是葛宪松、葛拥宪和葛拥进。然而,正是三子葛拥宪最令其失望,以至于到后来,葛振林还亲自将其扭送到了公安局,请警察好好的教育他。

葛拥宪从小就十分的聪明,也因此而深受父亲的喜爱,他期望儿子能够长大成才,造福国家。上小学的时候,他就发现了课本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的一位英雄和父亲竟然同名同姓。这个发现令小小的葛拥宪兴奋不已,他大胆的猜测此人很可能就是自己的父亲。因为无论从年龄还是军人身份上,父亲葛振林都比较符合。

葛振林

当 得知父亲就是当年的英雄之后,葛拥宪对于父亲深藏功与名的做法钦佩不已。可是,长大之后的葛振林却成了父亲的一块心病。葛拥宪长大之后读了衡阳师专,年,从学校毕业之后响应国家的号召去了县里的知青点进行劳动。

这一去就是三年,而农村的生活枯燥乏味,也养成了葛拥宪十分懒散、消极的作风,使他不愿意参加劳动,而且好逸恶劳。等到三年期满,葛拥宪按照政策可以回到城里进行工作分配。原本他想的是可以利用父亲的关系给自己分配一项好的工作。

可是当他满怀期待的去找父亲,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父亲能够给相关领导求求情,给自己谋得一个好工作的时候,却被葛振林严词拒绝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绝不会为私事去求情的,你打消这个念头吧”,葛振林不为所动的说道,他绝不肯在儿子工作的事情上违背原则,这是一个老革命者的信仰和忠诚。

葛拥宪最终被分配到衡阳市里的一家柴油机厂做工人。那时候国有企业的工人地位很高,这也是一件十分体面的工作,许多人甚至为了能够吃上“商品粮”而费尽心思。可是葛拥宪并不这样认为,他好逸恶劳,对单调、枯燥的生活厌烦至极,丝毫也不珍惜这个在许多人看来已经十分不错的工作和工人身份。

葛振林老人

由于父亲的不支持,葛拥宪也对父亲很是失望,他在柴油机厂呆了几年就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于年离开了工厂,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市场经济中。然而,如果葛拥宪就此开始真正的有所作为,大展宏图的话,倒也还好,可葛拥宪却不求上进,整日里和那些不学无术的流氓、地痞混在一起。葛拥宪丝毫不珍惜父亲的荣誉,也不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长久的无所事事和不求上进使葛拥宪丧失了作为一个青年的追求进步的积极性,开始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甚至染上了一些很不好的习惯,竟然开始吸毒了。年的时候,葛拥宪就因为在广州吸毒而被当地的公安机关抓获。 还是在广州军区后勤部工作的大哥葛长生才将其保释了出来。

当葛拥宪被送回衡阳老家之后,葛振林既生气又失望,年迈的老革命十分的伤心,儿子的不求进取深深的打击了父亲。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当年自己那样疼爱的儿子竟然会堕落至此。经过了一番深刻的教育之后,他以为葛拥宪会痛改前非,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葛老向年轻人传授经验

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葛拥宪虽然在父亲面前痛哭流涕的表达了痛改前非的意愿,可他始终管不住自己,其积攒一身的恶习也积重难返。葛拥宪为了购买海洛因等毒品竟然还将当年中央军委特意给离休的老英雄们授予的金质奖章拿去典卖了。

年八一建军节前夕,中央军委邀请老英雄们佩戴金质奖章去到北京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们一起庆祝节日,可当葛振林打开他珍藏无比的小木匣时才发现里面已经空空如也。葛振林很快就知晓了是儿子葛拥宪做的好事,面对这个累教不改的儿子,老英雄也难免落下了热泪,其伤心之情无以言表。

最终,在年的时候,葛振林在痛定思痛下将儿子扭送到了衡阳的公安机关,请求公安人员对这个屡次吸毒而累教不改的儿子严加管教,希望政府能够将其强制戒毒并送去劳动教养。而公安机关也从葛拥宪处搜到了海洛因和注射针管。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但老英雄大义灭亲之举也感动了大家。这或许是老英雄 一次恳求政府,但竟然只是为了将儿子送进大牢,其精神令人钦佩,发人深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