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
彦涵
连环画(选页)14×10cm年
文王伯勋
“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年秋,日本侵略者对晋察冀北岳地区发动大规模扫荡。战斗中七连决定转移,并把掩护群众和连队的任务交给六班的五位战士。任务完成后,为了继续拖住敌人,五人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主峰棋盘坨,战斗到最后一刻英勇跳崖。
五位战士的战斗事迹被写成通讯发表在年11月5日的《晋察冀日报》,原名《棋盘坨上的五个神兵》,延安《解放日报》转载。随后,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命名五位战斗英雄为“狼牙山五壮士”。从此,“狼牙山五壮士”成为中国军民浴血抗战的楷模。版画家彦涵根据这个战斗事迹完成了木版连环画作品《狼牙山五壮士》。这套连环画共有16幅,均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这幅作品是全套连环画的第十一页,标题为“棋盘坨”。画家充分发挥木刻版画的语言特点,以大面积黑白构成画面。画家把五位壮士赴死的决心、狼牙山地势的险峻及追击敌人的凶残,用通感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来。画面中的狼牙山主峰棋盘坨与远处连绵群山,化为张开大口的“狼头”,作困兽挣扎状。在画面左边的大面积空白处,画家刻出数只因惊吓四处飞散的山鸟。山鸟惊飞的姿态呈凌乱无序的倒三角形排列,烘托了不安情绪。几朵白云,看似悠闲,实则渲染出大战前片刻的宁静。画中远处山峰尖锐如狼牙,隐现的“狼头”从画面的右上直抵左下,形成一条强烈的俯冲动态线,大面积的黑色产生强大的压迫感。在这头“困兽”的眉弓处,五位壮士形成一条弧线,手拉手紧紧连在一起,像一条有力的铁链牢牢捆在这头“困兽”的要害处。狼形“困兽”痛苦地张开大口,发出声嘶力竭的吼叫,垂死挣扎。与狼形“困兽”的绝望形成对比,五位壮士表现出极为谨慎的行进状态。行进的五位壮士构成一条从左下向右上的动态线,与狼形“困兽”向左下的动态线形成直接的对抗,预示着接下来的战斗将会更加激烈,从而烘托出五位壮士斗志的高扬与赴死的决心!
(本文节选自《中国美术馆人话馆藏》)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馆人话馆藏》于年5月23日正式首发。该书由94位中国美术馆工作人员和在站博士后共同创作,讲述了件馆藏经典背后的故事。年5月23日是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的日子。当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美术馆》特种邮票。同时,中国美术馆从馆藏13万余件藏品中,精选出10件代表作品定制了个性化邮票。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9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