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府西部是高大的太行山脉(名山有白石山(涞源)、大茂山(古北岳恒山)、野三坡(涞水)、狼牙山(易县),众多河流(有潴龙河、唐河、清水河、界河、府河、漕河、瀑河、南拒马河、北拒马河(白沟河)等向东汇入白洋淀和大清河。
九边重镇的大同、宣府镇为保定府西北部的屏障,内三关之二的紫荆关(易县境内)、倒马关(唐县境内)是保定府内部重要关隘,阻敌深入!联络表(外长城之宣府、大同)里(内三关之紫荆关、倒马关),在南面护卫北京城,在古代的确为重兵家必争之地!
保定地形水系图府重山西峙,群川东汇。宣府、大同为之屏障,倒马、紫荆为之阻隘。联络表里,翊卫京师,诚重地也。
历史上,河北地区有战事,保定经常第一个遭受战争。从唐朝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到宋朝靖康年间,每有战事,清苑县周边,大抵都是战场!
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的是,顾氏没有说到具体的战例,只是说“大抵皆战场矣”,不是他不了解在保定地区的这段历史大事件,是因为在唐朝保定还只是清苑县之地。
唐清苑县及周边地图没有崛起为州郡之驻地,故虽有战事(安史之乱),只是波及,不是主战场。
到了宋代,因清苑县为赵匡胤老家(一说涿州,涿州陷契丹而迁清苑)升保塞军为保州。
杨六郎(杨延昭)曾因功封保州防御使。后把守三关即:益津关(霸州镇)、瓦桥关(雄县)、淤口关(霸州信安镇),建造了今天的“宋辽古战道”。
大的战事没在保州发生,但是唐安史之乱河北战事在井陉(属常山)、常山(正定)、博陵(定州)、范阳一线发生,清苑县是必经之路;宋辽之战和之后的靖康之难,保州也是必经之路。
北宋保州及周边地图在昔河朔有难,保定恒先受之。自唐天宝之季,迄宋靖康之年,清苑左右,大抵皆战场矣
由于是宋辽边境要地,故宋朝在清苑县置保塞军,以防备契丹。当时易州(今易县,当时是嵌入辽国的一个楔子,进可攻,退可守)被辽军占领。
军城(保塞军城)以西,河流湖泊较少,于是大量的植树造林,来阻碍限制辽军的骑兵奔袭侵扰!
宋置保塞军,为备边要地。时易州既没于契丹,军城以西,塘水差少,于是广植林木,以限寇骑奔冲。
保定府以西以西北,都是丘陵和山地,而辽兵的步兵骑兵可以比较容易的突围而入,以东以南,一马平川,滱水(今唐河)、易水(今易水河)等河,和沼泽湖泊(主要为白洋淀及周边湖泊)的有利地势都在安州(今安新县安州镇)的东部,所以宋人将防备辽军的重心,放在保塞(保州)一带,比起其他边境之地,尤为重要关切!
今保定市(含定州、雄安新区)地形图盖府境自西而北而东,虽多层峦列嶂,而步骑易于突入,自东而南,地尤坦平,滱、易诸川塘泺之利,皆在安州以东,故宋人保塞之备,比诸边为尤切。
蒙古攻打金朝中都燕京的时候,以强劲的士卒攻打居庸关,北面击打金国的肩背之地,以大军出击紫荆关,南面扼制其咽喉之地。
保定对于居庸、紫荆两关来说,就像左膀右臂。然而如果东向西向相互分两路发兵,像风雨一样快速出击,那么战争的局势就会受到牵掣,难于成功,包围之势也就自行解除了!
蒙古取幽燕日,劲卒捣居庸,北拊其背,大军出紫荆,南扼其吭。郡于两关,若左右臂。然东西互发,如风如雨,两路之兵,可使形格势禁,自为解也。
明朝建文三年,燕王朱棣举兵南下,盛庸军队在德州驻扎拒守朱棣之军,并传檄大同守将房昭,攻打紫荆关,来收复保定府诸州县。
朱棣当时在大名府,听说了这个消息说:“保定是保卫我北平的肱股要地,若有闪失,那么北平就危险了。”于是立即回师把房昭打跑了。”
靖难之役形势图(大同守将房昭打紫荆关的同时,如果宣府的守将攻打居庸关,真定守将自倒马关攻入或挥师直指保定府,河间的守将也参与进来,成四面合围之势,胜败未可知也。南军没有统一的调度,协调作战,朱棣正好各个击破)
靖难之役作战路线图明建文三年,燕王举南下,盛庸拒之于德州,檄大同守将房昭入紫荆,略保定州县。燕王在大名,闻之曰:保定股肱郡,脱有不虞,即北平危矣。遂旋师击却之。
土木之变,于谦在保定、涞水(涿州、固安等)等城,增设重兵,以防也先由南部袭扰京城,京师得到很好的保护、更加的稳固了!
北京保卫战形势图土木之变,于忠肃于保定、涞水诸城,皆增设重兵,京师得以保固。
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
《边防考》:府居三关之中谓居庸、紫荆、倒马内三关也,形势适均,缓急可赖。国家特设重臣驻守,平时练将训兵,肃清畿甸。一旦有警,则禁旅不惊,折冲立奏。诚三辅之长城,两边之内险也谓宣、大两边。
真保镇
《边略》:今自居庸至倒马关南狼牙口,边墙有内外两重,皆与宣府、大同接界。而居庸属蓟镇,倒马属真定,其文武大臣,则俱驻保定,谓之真保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