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亮剑》中有一个情节:日军冈崎大队余人误打误撞闯入八路军根据地,被李云龙率领的新一团全歼,冈崎大队长被炸死,八路军大获全胜。
这个情节取材于百团大战第三阶段著名的关家垴[nǎo]战役,此役由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陈赓亲自指挥,但结局与电视演的并不一样。
电视剧《亮剑》剧照八路军在关家垴战役投入8个主力团,一万余人,打了两天两夜。其间因伤亡巨大,旅长陈赓、师师长刘伯承都请求撤出战斗,被彭德怀严辞拒绝,要求他们必须拿下关家垴,歼灭冈崎大队,否则撤销番号。
战斗的结局是:八路军以伤亡余人的代价伤毙日军人,击毙中佐冈崎,之后在日军援军的压力下,未能全歼日军,被迫退出战斗。
直到今天,关家垴战斗都因惨淡的结局为人所诟病,有人认为彭德怀是蛮干、瞎指挥。
这样武断地下结论显然不对,作为一名卓越的军事家,彭德怀坚持打这场仗肯定有他的道理。那么,他为什么一定要用绝对优势的兵力围歼这一小股敌人?八路军一万余人为何拿不下区区名日军呢?
战役背景
从年8月20日到10月初,参加百团大战的八路军各部基本上完成了总部赋予的各项任务,取得了前两个阶段作战的胜利。
在八路军连续大规模破袭和攻击下,日军损失惨重,随后加紧对八路军和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报复。
日军的作战规律是:每次失败后必然出兵报复,败得越惨,报复得越凶,常常是败兵刚狼狈逃窜,紧接着又组织大队人马反扑。
在日军疯狂的“扫荡”下,根据地大片村庄化为焦土,军民伤亡惨重,八路军总部机关也不得不在山西武乡县境内不停地进行转移。这让彭德怀非常焦虑,他下决心要打一两场大的歼灭战,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
日军在“扫荡”年10月25日,日军第36师团冈崎大队余人(欠第八中队和机枪中队的一个小队),闯入我根据地的黄崖洞兵工厂附近。这是八路军在根据地建立的最大的武器弹药生产基地,被朱德总司令视为掌上明珠。
27日,旅12团、14团奉命前来阻击,双方激战数小时,两个团伤亡惨重,不得不撤出战斗。日军随后占领了黄崖洞兵工厂,炸毁仓库,掠走手榴弹枚、子弹发和其他物资十余箱。
当晚,冈崎接到旅团长片山省太郎的命令,令其28日“扫荡”完洪水镇后返回驻地。
八路军岂能任其来去自如?彭德怀要求一定要将冈崎大队歼灭在根据地内。
29日下午,彭德怀赶到武乡县亲自坐镇指挥,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师各部也赶了过来。
当晚,彭德怀、左权作战命令:
由刘伯承、邓小平指挥师旅、新编第10旅各一部;旅旅长陈赓指挥师旅和决死第1纵队25团、38团各一部;彭德怀亲自指挥总部炮兵团山炮连,于30日凌晨对日军发起攻击。
正当八路军开会研究作战计划时,日军已连夜占领了关家垴。
关家垴是一个群山环抱的高高的山岗,山顶是一大块平地,方圆几百米。其北面是悬崖峭壁,下面是一条深沟,东西两侧是陡坡,只有南面稍缓。因此,关家垴易守难攻。
再就是,关家垴南面有一个比它还要高的山岗叫柳树垴,与关家垴互为犄角,从柳树垴上可以用火力控制通往关家垴的道路。
冈崎不傻,在占领关家垴的同时,也占领了柳树垴。
关家垴地形图还有,关家垴南面有一处高坡,坡壁上一排溜有几十孔窑洞,50多户姓关的人家在日军进犯前均已逃离,窑洞就成了日军休息和构筑工事的绝佳地点。
这样一来,关家垴、柳树垴及一排窑洞,组成一个严密的火力网,八路军将很难攻进来。
日军这一动向很快被八路军侦察员侦知。左权知道改变作战计划恐怕不可能了,他决定让总部特务团发动奇袭,以尽可能赢得主动。
左权把特务团营级以上干部召集起来开会,要求第二天早上凌晨3点发动攻击:
2营从南面摸到关家垴山顶,拔掉日军的机枪阵地;
3营从关家垴和柳树垴中间突击,切断两处日军的联系,之后再摸进窑洞,消灭敌人;
其他两个营从西北方向插上,断敌后路。
战役过程
战术没问题,但打起来却遇到了麻烦。
特务团团长欧致富指示各营在3点前到达预定位置。3点一到,2营先摸掉了两个日军哨兵,接着像《亮剑》里演的那样,手榴弹雨点一下砸向关家垴。
埋伏在山下的特务团各部也迅速向日军发起攻击。
特务团先是占领了一排窑洞,可当他们要继续袭取其它窑洞时,日军突然从窑洞左侧向特务团猛烈开火。原来,窑洞已被日军打通,每个窑洞都有日军的机枪阵地,可互相掩护、支援。
日军在机枪阵地前还挖了防弹壕,手榴弹扔不到位掉进壕沟里的话,就构不成威胁。
窑洞外面,日军还挖了工事,形成里外相连、窑窑相通的循环防御。
不得不说,日军在这方面有一套,特务团不知道情况,与日军争夺窑洞时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欧致富发现一时攻不下来,下令暂停进攻,等待大部队的到来。
凌晨4时,八路军的总攻开始了。
决死第1纵队38团负责攻打柳树垴,其他各部负责拿下关家垴。
战斗中八路军是仰攻,首先在位置上就吃了亏,加上地形复杂,日军武器又精良,八路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日军虽然也伤亡不小,却没有要逃走的意思。他们明白,一旦逃跑,就会被数倍于已的八路军分割围歼,他们只能利用有利的地势坚守待援。
战斗陷入僵持。上午9时许,几架日军飞机来到关家垴,对八路军狂轰滥炸。因为地方小,八路军投入的兵力多,给八路军造成不小的伤亡,八路军只得停止进攻,分散隐蔽。
在这期间,38团占领柳树垴后遭到日军猛烈反击,柳树垴丢失;陈赓组织3个营连续发起几次进攻,其中一个营还加攻3次,均未能夺回阵地。
在关家垴东北角阵地上,团的进攻也极不顺利。这里只有一条约30厘米宽的小道,道上是阶梯,战士们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爬上去,还不能多人并行。日军据守此处,给团造成很大伤亡。
到中午,团一营一连70多人只剩下3人;
50多人的三连只剩下指导员和2名伤员;
四连也从近70人骤减为10余人。
下午2点一营撤下来时,只剩下6人。
旅团从西北方向仰攻关家垴。
这一面有一个约20米高的陡崖,陡崖顶端有一个凸出来的土坎,再上去又有一条30余米的斜坡,斜坡直通关家垴日军阵地。
团先用绳索和长在崖上的野藤悄悄爬到土坎处,正准备进攻时被日军发觉,日军随即火力封锁了斜坡。团被压制得无法进攻。
特务团虽然先于其他部队攻上来,但因缺乏重武器支援,不能给日军以致命打击,根本无法压制日军火力。在日军的反击下,特务团伤亡也不断增加。
看到战友不断牺牲,很多战士打红了眼,负伤也不愿下来,直至牺牲。
巨大的伤亡让陈赓坐立不安,他犹豫再三,终于拿起电话向彭德怀请示:可否把冈崎大队放下山来,另找其他有利地形打伏击?
彭德怀态度很坚决:
“就是拼光了,也要拿下关家垴!
“拼光了以后再补充,不能打硬仗的部队,以后也没有前途!
“有意见可以保留,命令必须执行!”
其实,陈赓急,彭德怀更急,牺牲这么多人他也非常痛心,可是他有更深的想法,相比之下意义更重大。
当时彭德怀和左权的指挥所离关家垴只有两三里地,他能从望远镜看到战况的惨烈,看到战士们一个个冲上去,一个个中弹倒地,他既痛心,又着急。更令他不安的是,侦察员报告说,几千名日军已向关家垴赶来。
他着急得沿着壕沟一口气跑到离敌人只有米远的阵地前,靠着壕沟墙壁,双手举起望远镜观察敌情,身子几乎完全暴露在外。
彭德怀在关家垴战役中观察敌情这一情景被《新华日报》随军记者肖冰看到拍了下来,成为百团大战中彭德怀领导八路军英勇抗战的光辉写照。
战斗仍在继续,刘伯承也从前线打来电话,建议部队撤出战斗:
“这样打我们赔不起啊,我军伤亡太大了!我不同意再打!”
彭德怀上了脾气:“拿不下关家垴,就撤销师番号,杀头不论大小!”
刘伯承只得继续组织进攻。
在团指挥所,他注意到土坎和斜坡上的黄土,顿时有了主意:“挖暗道,通上去!”
团长郑国仲恍然大悟,让团一面佯攻,一面从土坎下挖通往关家垴顶部的暗道,最终成功地占领关家垴。
《亮剑》里李云龙挖壕沟接近日军阵地,应该就是参考了这个历史情节。
经过30日一天的激战,八路军占领关家垴和柳树垴部分阵地,消灭大部分日军,但主要阵地仍在日军控制之下。
与此同时,旅和新编第10旅也与来援的2名日军接上了火。此外,又有几千名日军正向关家垴开来,旅又分出一个团前去阻击。八路军其他各部则对关家垴和柳树垴的日军再次猛烈进攻,想在日军援军到来前将其全歼。
然而日军援军终于逼近了关家垴,八路军各部不得不依次撤离战斗。
冈崎大队老兵才田升回忆,31日从早上打到下午。到下午3点,我军已无力反击,正当大家绝望时,共军却全面撤退了……
陈赓后来回忆说,此战我军伤亡余人,但未能全歼冈崎大队。
另据《决死第1纵队部队发展史》《陆军第四十师斗争简史》等资料记载,关家垴一役八路军伤亡可能在0余人。
不管哪个说法准确,有一个问题是:彭德怀为什么非打不可?面对几百名日军,上万名八路军为何打不下来?
关家垴战争遗址为何要打
前面说过,当时根据地军民每天都在日军的“扫荡”下频繁转移,日军见东西就抢,见人就杀,烧村庄、房屋、给水井下毒,大片村庄成为废墟,百姓流离失所。
当时的态势就像鱼和渔网。八路军是鱼,日军是渔网,渔网绳子越粗,编的网眼越大,鱼就越容易漏网;反之,绳子越细,网眼就越密,鱼就越难以逃脱。
年,日军“扫荡”根据地每次一般出动一个大队,如果关家垴能全歼冈崎,日军就会明白一个大队的日军“绳索”是不安全的,再出去“扫荡”,每路就要派比一个大队更多的人,就是更粗的“绳索”。而日军在根据地附近又能有几个大队呢?
可是,关家垴战役未能全歼冈崎,以至于后来日军兵力只要达到一个大队,就敢在根据地横冲直撞,敢寻找八路军主力作战,有时甚至嚣张到分兵一个中队(连)进行“扫荡”。
于是八路军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最困难时,主力团甚至要化整为零,以班为单位与日军打游击。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就是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一个悲壮战例。
狼牙山五壮士雕塑实际上,没有哪一支军队愿意打游击战,这说到底还是实力不够。共产党创建根据地的目的是可以有一个立足之地,让党和军队进入一个良好发展的态势,进而不断扩大根据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点点壮大起来。
而在根据地进行游击战则与此相悖,总是东躲西藏地过日子,自己赖以生存的地方被敌人一点点地侵蚀,到最后连落脚地都没有了,又谈何发展?
这就是彭德怀要打破敌人的“扫荡”和封锁,即便付出巨大牺牲,也要打一两次大的歼灭战,把日军打怕,不敢轻易再来的初衷。
他以一名军事家的战略眼光,从为八路军和根据地长远发展的角度发动了关家垴战役,无奈敌我力量悬殊,未能实现作战目标。
败因分析
说到底,这是一个农业国家和一个工业国家综合实力的差距。
从单兵装备来看,日军的装备涵盖了一名士兵在战场上的方方面面,如地图包、弹药盒、绑腿、护腿、雨披、军镐、手斧、镰刀、步兵锹、腰带、背包、挎包、水壶、饭盒、等等。
二战时期日军单兵装备八路军士兵不但单兵装备少得可怜,连最基本的物资与日军差距也非常大。
比如,八路军基本上只有草鞋。长期穿草鞋会导致扁平足,使人失去长时间行走的能力。草鞋也极易破损,可士兵们又很不愿意穿新草鞋,一个原因就是:新草鞋会伤脚,给足部造成很多条形伤口后又无药可用,反复感染。
八路军单兵装备另外,八路军的武器装备也严重不足。
以师为例,年1月有士兵人,各种枪支却只有支,平均每4.2人才有1支枪。
年3月,八路军35.9万人仅有各种马步枪支,轻重机枪挺,迫击炮门,掷弹筒支。平均每4人1条枪。
武器不足,弹药也严重缺乏。
年3月18日,朱德总司令向中央打报告称,目前八路军现存弹药是:步枪弹1843粒、手枪弹粒、自动步枪弹粒,各类子弹共计粒;手榴弹颗、掷弹筒弹颗、迫击炮弹颗,各类弹药合计202颗(粒)。
35万人只有万发子弹,人均6发子弹,4人1条枪!
而日军平均每名士兵发弹药。因为弹药充足,他们可以进行实弹演练,士兵射击准确率非常高。
八路军则只能练搏击、刺杀、用空枪练瞄准。这样没有经过实弹训练的士兵,很多上了战场不敢打、打不准。训练水平的差距,最终只能用生命来填补。
后勤保障就更不用说了。
日军战时是每天克精米的伙食标准,还有熏肉、鸡蛋、盐渍或糠渍酱菜等,另外每天还有克味增汤或调味汁,以保证士兵不缺盐。
在根据地初建时期,八路军的伙食还好一些,每人每天小米1.5斤、油3钱、盐3钱、肉3钱、菜1斤(5克为1钱)。但日军对根据地进行“扫荡”以后,这个伙食标准已经很难达到。
其实即便按这个标准,士兵的营养也远远不够,这从与日军作战能力的差距上就能看出来。
战斗中,身体的羸弱让八路军士兵很难长距离奔跑。而日军士兵营养良好,体力充沛,能长时间保持战斗劲头不衰减,尤其在白刃战中占尽优势。有指挥官回忆,与日军的白刃战中,至少要3个中国士兵才能打得过1个日本兵。
这方方面面的差距,每一个环节都实打实地考验一个国家的实力,考验着一支军队的作战能力。每一个环节的差距,都只能用无数士兵的血肉之躯去填补。
抗战时期,不管是八路军还是国民党军队,与日军的作战长期保持着十比一的交换比。
14年抗战,日军死亡44万人,中国军队死亡接近万。
义勇军进行曲里“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不是煽情,而是血淋淋的事实。
中国人硬是凭借血肉之躯,抵抗了来自一个工业国家钢铁的碾压,夺取了抗战胜利。
因此,关家垴战役不是彭德怀意气用事,也不是不切实际的试探,他是要告诉日本人,这是中国人自己土地,哪怕我们手无寸铁,也不容你们在此横行霸道!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意志,这是共产党集体的意志,是国家的意志!
百团大战纪念碑正如著名爱国将领张自忠将军说的那样: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身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而是愈挫愈勇,在磨难中成长、奋起,这就是中华精神。
中华精神,永垂不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