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面结合是统编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教学任务。本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围绕点面结合展开。可见点面结合在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那么,什么是点面结合呢?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下面笔者将从两个方面谈谈统编教材中点面结合的技法在场面描写中如何运用。

一.点面结合的运用之一:写景场面

在写景散文和叙事散文中,往往会运用到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又包含两种描写,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环境。其实不管是哪一种环境描写,都离不开场面描写。而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1.选择对象更具典型性

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描写的对象都很多。作者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描写到。要选择最重要、最能为主体服务的对象来表现主题。比如,改编自萧红《祖父的园子》片段: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萧红为了表现祖父园子里生机勃勃的景象,就是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园子里的各种昆虫非常多,不可能都一一选择,那就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最能表现园子生机的昆虫来表现。在本段中第一句话,作者先是概括的写出蜜蜂、蝴蝶、蚂蚱,再是具体描写这些对象,写得很具体,很有味。而“蜜蜂、蝴蝶、蚂蚱”是园子里最常见、最能代表园子生机勃勃的对象,非常具有典型性。

再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路上,红军所经历的何止千山万水,困难数不胜数。在短短的一首七言律诗中不可能承载太多的对象。毛诗也是采用点面结合的技法,先用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概括红军路上经历的灾难,再选择“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桥”等代表性的对象来写红军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选择“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桥”等事物来呈现,主要是因为这些事物最常见、最具代表性、典型性。

2.叙述场面更具条理性

场面描写中,比较难写的是那些人物众多或者地理位置比较复杂的场面描写。这时如果用上点面结合,先概括再具体来写,这样会使场面叙述更有条理性。

《开国大典》中关于天安门广场的介绍就是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条理清楚,使人一看就明白。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不给予中华门。三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相同的还有介绍军队出场的场面。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这两个场面介绍:一是关于地理位置的;一是关于人物出场的。他们都是按照先概括,再具体的顺序,让读者一看就懂,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点面结合的运用之二:叙事场面

点面结合的技法,同样对于叙事类文章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一个社会环境

法国作家莫泊桑著名的短篇小说《羊脂球》开篇有这么一段:

一连好几天,许多溃军的残余部分就在卢昂的市区里穿过。那简直不是队伍了,只算是好些散乱的游牧部落。……我们所看见的,主要的是一些因动员令而应征的人和好些素以机警出名而这次出队作战的国民防护队:前者都是热爱和平的人,依靠固定利息过活的安分守己的人,他们都扛着步枪弯着身体;后者都是易于受惊和易于冲动的人,既预备随时冲锋也预备随时开小差。

——选自莫泊桑《羊脂球》

文章开头写到“一连好几天,许多溃军的残余部分就在卢昂的市区里穿过”。这句话概括地写出当时的社会背景,法国社会处于战争时期。然后具体写出“热爱和平的人”和“安分守己”的人各是怎样表现的。通过点面结合营造当时革命失败后法国社会的现状。这为后来人们出逃,羊脂球出场提供了一个社会背景。

2.人物对话,以小见大。

战争场面,人物众多,为了表现主题,作者可能会选择一些典型人物进行呈现,但人物选择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选择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仔细刻画。而刻画人物形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人物说话。比如,统编教材小学六年级上《灯光》一课:

突然,他凑到我的耳朵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我不由得一楞,摇了摇头,说:“没见过。”我说的是真话。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真的没见过电灯

“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灯光》

战争是残酷的。作者有意安排了在开战之前的两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了一场对话。作者借他们之口表达了对未来,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此反衬战争的残酷。解放军战士何止千千万万,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无不是为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因为作品表达的需要,作者不得不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物。选中的人物既是特殊的又是一般的。特殊是因为他们自己,一般是因为他们代表的是千千万万解放军战士。

3.为主题渲染氛围

环境描写是为主体服务的,我们再以《开国大典》为例。为了表现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热情,作者同样选择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描写。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在这个场面中,作者先是概括的描写人民群众从四面八方聚来,再是具体描写工人、农民是如何来的。通过描写工人和农民的状态,来渲染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热情和激动的心情。

三、点面结合的“关键点”

点面结合的技法一般运用在场面描写中。这个技法的难点不是在于对场面如何概括,而是在于在对“点”的细写方面。

如《狼牙山五壮士》中,五壮士痛歼敌人一节。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个一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为了表现五壮士对敌人的愤怒和仇恨。作者也是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先是概括性的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再是具体写每一个战士是如何歼灭敌人的。通过“点”的细写,作者在《狼牙山五壮士》中,把每一个战士都刻画的很到位。比如,写宋学义这个点,关键抓住一个动词“抡”写出他的愤怒;胡德林和胡福才“脸绷得紧紧的”重在神态描写等。五名战士,五个点,每一个点描写的重点都不一样。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惟妙惟肖。《开国大典》中写人民群众是“擎”着红旗,表现群众对红旗的敬重。《长征》中“腾细浪”“走泥丸”写出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等等,诸如此类。

综上所述,无论是写景散文还是叙事文章,点面结合的技法既能从大处着眼概括,又能从小处入手详写。由点到面,由略到详,不失为一种好的写作技巧。

我的创作:

请写一个场面,字左右。

运动会的场面早晨的菜市场热闹集市的一角名师推荐:

莫泊桑《羊脂球》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