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语文,这可是从小学开始到高中结束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的一门学科。

虽然我特别不喜欢语文,背不完的诗词古文,看不完的长篇故事,猜不透的作者心思。尤其是明明只有几句话的文章,愣是让我猜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也许作者也是一时无聊写的,我怎么琢磨他的心思?

以至于每次语文书发下来,我做的不是先在书上写名字,而是先把书上仅有的图片先看了个过瘾,然后再找几篇有趣的故事来阅读,每次都读得津津有味,小学课文印象深刻的就是《少年闰土》了。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这是少年闰土的形象刻画,年少的闰土和迅哥儿一起在雪地捕鸟的场景也历历在目。

虽然我不喜欢语文天天背诵,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却也总能有一种快乐,能够感受到课本上经典人物对自己的影响。

也许这就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文化的传承,以及如何做人的道理。

然而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新思想的冲击,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课文却逐渐成为了回忆,不断从语文课本上消失。

01爱国题材被删除,西方故事却还在

还记得小时候像《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这类爱国文章一直对我深有影响,也是这些文章让我意识到民族的气节很重要,其中像《最可爱的人》也是影响了几代人,小时候每当问起“谁是最可爱的人?”那么回答一定是“解放军叔叔”。

然而这样一篇文章却从课本上消失了,而那些西方的故事文却一直在课本上,比如《爱迪生救母亲》、《向大树道歉》。

02教授评价:崇洋媚外

就拿《爱迪生救母亲》来说,故事很经典,内容很离谱,依靠几面镜子来作为手术环境这就是在瞎扯,且不说自然光无法达到手术需要的光线环境,就当时的卫生条件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这历史上的第一次阑尾炎手术可不是爱迪生七岁时的年,而是年。

还有《向大树道歉》这篇课文,完全就是在称赞西方人那种过于煽情的表达方式,给大树还专门办一个“道歉日”,我就纳闷有这功夫多种几棵树它不香吗?

然而就是这样的文章却地位稳固,倒是一些爱国素材,甚至鲁迅的文章更是删得差不多了,像《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也是难以幸免。

甚至有家长提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要删,原因只是因为“俏楞楞如鬼一般”这句话没有美感,我实在是无法理解他们这是什么想法了。

针对这种现象,前北大教授王文湛先生还说过:“一些教材质量不高,去国家化;一些教材崇洋媚外,对西方歌功颂德。”

03文化需要自信

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海纳百川,我们不反对外来文化的输入,但也不能将自己的经典文化传承放弃,我们宣传爱国主义,正是需要向《最可爱的人》这样的文章来为孩子树立榜样,如果只是以西方的那种品质来教育孩子,那么文化自信又从何体现呢?

和平的年代虽然让我们很多人安逸,但是历史上先烈的事迹却不应该被遗忘。有句话说得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0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