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耕
一个人不能缺少精气神,否则就会精神萎靡、无所作为;一个民族同样不能缺少精神道统和价值丰碑,否则就会一盘散沙、任人宰割
最近,以四行仓库保卫战为主题的电影《八佰》热映,而位于苏州河北岸的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也成了不少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人们慕名而来,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与缅怀之情。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击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千千万万的抗战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众志成城共御外侮,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硝烟散尽,精神永存。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一笔厚重的精神财富,无论时代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都要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向着光明的未来昂首前行。
抗战精神中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是愿意为祖国牺牲奉献的价值取向。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入侵,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被空前激发出来,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共赴国难,为祖国而战,为民族而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知识出知识,迸发出汹涌的爱国热情,汇聚起磅礴的抵抗力量。这种忠诚担当的爱国情怀能穿透岁月,成为激励我们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精神滋养。
抗战精神中蕴含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绝不向敌人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民族危亡关头,无数优秀中华儿女“誓死不当亡国奴”,同仇敌忾、舍生取义,给昏睡百年的民族肌体注入全新的血性。“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铿锵有力的旋律,曾经激励无数中华儿女昂首挺胸,拿起武器奔向战场。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在强大困难和敌人面前,中华民族表现出的不屈气节,是中国人民取得最后胜利的法宝。
抗战精神中蕴含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抗战中,面对异常残暴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抗日军民的英雄气概直冲霄汉,令敌胆寒。左权、彭雪枫、杨靖宇、赵一曼、张自忠、佟麟阁等一个个闪光的名字,“狼牙山五壮士”“马石山十勇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四行八百壮士”等一个个英雄群体,他们的故事惊天地、泣鬼神,汇成一部英雄的史诗。“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在这场以弱胜强的战争中,中华民族正是凭着坚如磐石的不屈意志、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战胜了残暴凶恶的敌人,将中国推向一个空前觉醒、空前团结、空前顽强的崭新时期。
抗战精神中蕴含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是抗战军民的共同心声。当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的时候,正是在这种必胜信念的鼓舞下,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屈服,而是坚强地挺直脊梁,奋力反抗、殊死抗战,最终赢得光荣的胜利。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将来,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都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
李大钊同志曾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我们都曾遇到过一个个“拦路虎”“绊脚石”,最终都是靠“雄健的精神”斩关夺隘,化险为夷,取得了一个个伟大胜利。“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人不能缺少精气神,否则就会精神萎靡、无所作为;一个民族同样不能缺少精神道统和价值丰碑,否则就会一盘散沙、任人宰割。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严峻挑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不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迫,决战脱贫攻坚还有不少难啃的硬骨头……我们更要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鼓足志气,坚定必胜信心;鼓足锐气,勇于攻坚克难;鼓足胆气,挺直担当腰杆。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志,焕发“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就一定能闯过一道道险关隘口,汇聚起无坚不摧、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460.html